九一八:刻在生命年轮上的双重印记

肖阳初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拂过脸颊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望向日历上那个用红笔圈出的日期——9月18日。这个日子,对我而言有着双重意义:既是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国难日,也是铭刻在个人生命中的结婚纪念日。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忆,却在同一天交汇成独特的生命印记。</p><p class="ql-block"> 当年选定这个日子时,我们只是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全然没有想到过这个日期承载着怎样沉重的历史。直到婚后某年的九一八纪念日,电视里刺耳的防空警报突然响起,我们才惊觉这个巧合。那一刻,年轻时的懵懂与当下的顿悟在时空里奇妙地重叠。</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们形成了独特的纪念仪式,并肩站在阳台上,听着城市上空响起的防空警报声;然后会翻出当年的结婚证,抚摸那些泛黄的纸页和照片。警报声让我们想起历史课本上的描述——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而结婚证上的照片,则记录着两个年轻人手挽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坚定笑容。一悲一喜,在同一个日期里奇妙地和谐共存。</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年纪念日,儿子突然问:为什么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要听警报声?我们给他讲了沈阳北大营的枪声,也讲了我们当年选择这个日子的故事。孩子似懂非懂,但后来他作文里写道:我家的警报声不是警报,是老照片在说话。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这种特殊的纪念方式,已经在下一代心中种下了历史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岁增长,我渐渐懂得,这个日子的双重意义恰如人生的两面。国难日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结婚纪念日则见证着两个普通人相濡以沫的日常。当防空警报响起时,我们不仅为逝去的同胞默哀,也为彼此紧握的双手感到温暖。这种交织的纪念方式,让沉重的历史有了温度,也让平凡的婚姻有了深度。</p><p class="ql-block"> 如今,九一八对我们而言已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它是历史与个人的交汇点,是集体记忆与私人情感的融合处。每年这一天,当警报声划破长空,我们总会想起那些在战火中破碎的家庭,也感恩我们能在和平年代相守至今。这种对比不是对历史的轻慢,恰相反,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个人的幸福从来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站在又一个九一八的黎明,我望着身边已不再年轻却依然温暖的伴侣,突然明白:我们当年无意中选择的这个日子,竟成了最恰当的隐喻——婚姻需要像铭记历史那样虔诚守护,而铭记历史也需要像经营婚姻那样持之以恒。警报声年复一年地响起,我们的承诺也年复一年地更新,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个人与国家的记忆,就这样奇妙地共鸣着,回响着。九一八,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