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7121560</p> <p class="ql-block">《松花江上》是一首诞生于民族危亡时刻的抗战经典歌曲,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五年之后,东北三省沦陷,大批东北军民被迫背井离乡,流亡关内。在西安,街头随处可见携家带口、有家难归的流亡者,他们心中郁结着国仇家恨与思乡之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首凝聚着民族血泪与抗争意志的歌曲应运而生,它唱出了流亡同胞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对侵略者的满腔愤恨,以及对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强烈渴望。《松花江上》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唤醒民族意识、激发抗日救亡热情的战斗号角,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和深远的社会影响。</p> <p class="ql-block">曹曾鲁鲁翻唱的歌曲《松花江上》音频</p> <p class="ql-block">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均为张寒晖(1902年5月—1946年3月),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作曲家,原名张兰璞,出生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张寒晖出身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早年投身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36年,他在西安民众教育馆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数十万东北军民流亡的悲惨景象。他常常到西安北城门外走访东北难民,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促膝长谈,倾听他们控诉“九一八”事变后家破人亡的惨痛经历,感受他们对故乡松花江畔那片“森林煤矿”、“大豆高粱”的无尽思念。一本名为《东望》的东北军杂志上“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的泣血之问,更如重锤击打在他的心上。怀着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和对祖国深沉的爱,张寒晖决心用音乐为武器,表达同胞的心声。由于身边没有乐器,他便以桌子为琴,反复敲打节拍,哼唱构思。他借鉴了老家河北定州秧歌中“哭坟”的凄婉曲调,将北方妇女在亲人坟前悲恸哭诉的音韵艺术化,最终创作出这首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的《松花江上》。</p> <p class="ql-block">歌曲最初由张寒晖教给西安二中的学生传唱,随后他带领学生们走上城墙、深入街巷,让这悲壮的歌声在古都西安回荡。关于这首歌曲的首唱者,并无确切的个人姓名记载。它并非由某位专业歌手在舞台上首演,而是由张寒晖亲自教唱,从学生群体开始,通过群众性的集体传唱而迅速扩散,因此可以说,它的“首唱者”是无数参与传唱的普通民众和学生,这正体现了其作为群众性救亡歌曲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从艺术水平来看,《松花江上》的歌词与曲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p> <p class="ql-block">歌词采用反复咏唱的结构,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开篇,通过描绘家乡富饶的物产(森林、煤矿、大豆高粱)和亲人的温暖(同胞、爹娘),构建了一个美好而令人眷恋的家园意象。紧接着,“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如同一声惊雷,将美好的画面撕碎,引出“脱离了我的家乡”、“流浪!流浪!”的悲惨现实。歌词语言质朴无华,却字字泣血,通过“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样直白而深情的呼喊,将流亡者的锥心之痛和对团圆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叙事性、抒情性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在曲谱方面,歌曲采用带尾声的二部曲式,3/4拍,以降E大调开始,后转入g小调,旋律线条起伏跌宕,充满戏剧张力。第一部分的音调舒缓而带有倾诉性,如同在平静地叙述往事。第二部分情绪陡然升华,旋律以环回萦绕的方式反复咏唱,音区不断攀升,将悲愤的情绪层层推进。特别是从高音区一个八度的骤然跌落,形象地刻画出肝肠寸断的痛苦。结尾的呼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以近乎哭诉的音调直上云霄,又在尾声中以回肠荡气的旋律收束,将悲痛欲绝的情感与蕴藏其中的反抗力量表现得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整首歌曲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与现代歌曲的创作手法巧妙结合,达到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高峰。</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松花江上》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段浓缩的民族血泪史,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音乐丰碑。它由河北籍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有感于东北流亡同胞的悲苦而创作,通过集体传唱的方式迅速成为抗战的号角。其歌词饱含深情,叙事真切,直击人心;其曲谱结构精巧,旋律悲怆,艺术感染力极强。这首歌在民族危难之际,唤醒了沉睡的民族魂,点燃了抗日的烽火,其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时至今日,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那穿越时空的悲愤与思念,依然能警醒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奋发图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