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月金秋,新学期伊始。为进一步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提升班级心理委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我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于9月17日组织开展了2025学年第一学期学期心理委员专题培训,全体班级心理委员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关于“责任、专业与温暖”的学习之旅。</p> <p class="ql-block"> 培训伊始,吴老师向新加入心理委员大家庭的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选择成为心理委员,就是选择成为班级里的‘心灵守护者’。”吴老师在开场中提到,心理委员是连接学校心理教育资源与班级同学的“桥梁”,是发现同学心理困扰、传递温暖关怀的“第一触角”。</p> <p class="ql-block"> 《2024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以权威视角勾勒出一幅全民心理“压力地图”。青少年群体中,12-18岁青少年抑郁倾向检出率达32.7%,焦虑检出率为28.4%。2025年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抑郁占比最为突出,最高占比达到40%,且随学段升高风险显著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显著增加,但是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存在回避倾向,羞于表达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普遍存在病耻感。 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辅助工作中,心理委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委员从学生群体中走来,对朝夕相处的同学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高的信任度,他们作为中间人的身份,更有助于让内隐的问题外显出来。及时捕捉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让不愿意寻求帮助的同学敢于迈出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在培训中指出,心理委员不是间谍,不是多管闲事,更不叫爱打小报告。他们是观察员、联络员以及宣传员,他们的行动是一大善举,爱出者爱返,我们的班级需要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更加需要。心理委员是有限的,他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他们无法帮助同学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他们可以做一件最简单却又最重要的事——共情式倾听,大部分的人其实不需要多么周全且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更需要的是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理解。在培训中也提到了倾听和沟通的禁忌,如“‘别人比你惨多了’,‘你应该’,‘你就是太敏感了’,‘这都是你的错,你应该自己反思一下’,‘现在我就去帮你找老师’”等等,这些语句,不仅起不到有效的帮助,而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并且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我们无法给他人灌输我们认为对的思想,我们能做的只有无条件积极关注,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在摸爬滚打中走出自己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 心理委员既要帮助同学,更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当同学们向自己倾诉时,不要被带偏,当自己无法解决时,及时请求老师的帮助,允许不完美的存在,接纳自己的有限。当同学们倾诉完后,我们虽然需要遵守保密原则,但是保密不等于孤立无援,在不透露可分辨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向外倾诉和排解。成为他人的能量加油站前,自己的内心应该充满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次培训不仅让心理委员明确了自身的职责与工作方法,更坚定了大家做好“心灵守护者”的信心。各班心理委员在培训后表示,未来会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班级工作中,用细心与温暖守护身边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