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访刘世群美术馆记:在红色笔墨中遇见初心

宁都敏学堂

<p class="ql-block">赣州访刘世群美术馆记:在红色笔墨中遇见初心</p><p class="ql-block"> 文/王德敏</p><p class="ql-block">赣州的秋阳带着温润的暖意,穿过赣南师范大学的林荫道,来到"刘世群工作室",晕开一层柔和的光。推开门的瞬间,喧嚣被隔绝在外,墙上悬挂的照片与画架上摊开的画稿,瞬间将我们拉进了一段沉淀着红色记忆与艺术坚守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稿多是未完成的初稿,铅笔线条遒劲有力,水墨晕染间藏着磅礴气势。那幅刻画红军行军的草图里,战士们的草鞋沾满泥泞,眼神却如炬般明亮;另一幅再现苏区会议的画稿中,人物神态各异,指尖的烟卷、衣角的褶皱都透着特殊年代的质感。无需过多言语,笔墨间的张力已让众人屏息,这便是红色题材特有的感染力——不张扬,却足以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近期画的稿子,算不上作品。"略带口语却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转身时,一位瘦小却精神矍铄的老者正笑着走来。花白的头发梳理得整齐,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唯有那双眼睛,亮得像盛着星光——这便是刘世群先生,已是八旬高龄,却依旧身形精练,思维敏捷得不输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与我初中时的美术启蒙老师刘维祺同为寻乌同乡,老先生的话匣子瞬间打开,那些关于艺术创作的如歌岁月,便随着他的讲述缓缓铺展。从最初拿起画笔描摹家乡风物,到成为赣南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赣南师大教授,赣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这条路他走了六十余载。"最早是画连环画,《南国烽火》那套书,画了整整一年,走遍了赣南的老苏区,听老红军讲当年的故事。"他的指尖轻轻划过一幅连环画原稿,眼神里满是怀念。那些密密麻麻的画稿,不仅记录着历史,更藏着他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正让刘世群先生誉满全国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幅画作。虽未得见原作,听他讲述创作始末已让人动容:为了还原当年的场景,他三赴瑞金沙洲坝,骑着单车去井边写生,丈量水井的尺寸,观察当地村民的神态,感受那份质朴与感恩。后来,他又创作了于都长征之渡组雕,那些青铜铸就的身影,将红军渡河的悲壮与坚毅永远定格。六十多年里,他的足迹遍布赣南十八个县,山路上的泥泞、老屋里的灯光、田间地头的故事,都化作了画布上的色彩与线条,成就了一幅幅红色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聊天间,刘老先生谈及一段陈年往事,让在场者无不感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陈丹青从上海下放至宁都黄石乡当知青。因此结下神交.,1975年陈丹青在其最早出版的连环画《边防线上》《飞雪迎春》上恭敬地签写“请世群老师指正";1978年当他得知刘老师到上海参观《法国油画展》时,,,竟寻遍了整个展在踴挤的人群,还冒雨在展馆出口等候,2012年陈丹青在南昌举办画展,又请刘老师"指导".刘老先生却说"我要向你学习"。这段往事,让我读懂了何为艺术人品和友谊,这段往事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却让我读懂了何为艺术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胸怀的滋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谈及家人,老先生的眼神瞬间柔和下来。他在寻乌老家有位百岁老母,无论创作多繁忙,每月必抽时间回去看望,陪母亲唠唠家常,为老人梳梳头、剪剪指甲。"做人先尽孝,画画先修心。"他说得轻描淡写,却让我想起"人品高艺亦高"的古训。或许正是这份孝心与赤诚,让他的笔墨始终带着温度,既能刻画革命先烈的豪情,也能描摹寻常百姓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斜照进工作室,我们随刘先生移步至不远处的刘世群美术馆。推开展厅大门的刹那,满室画作扑面而来,相较于工作室的初稿,这里的作品更显厚重与恢弘。入口处陈列着他在国展中的获奖作品,色彩浓烈而不失沉稳,笔触细腻却藏着力量。墙上的合影记录着他与靳尚宜等美术巨匠的交流瞬间,无声地诉说着他在艺术领域的深耕与成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区域,几幅中央苏区历史题材的巨幅画作尤为引人注目。《寻乌调查》中,伟人俯身倾听群众意见,眉宇间满是亲民与坚毅;《红军出征》里,乡亲们捧着布鞋送别战士,泪水与笑容交织的脸庞令人动容。这些作品没有刻意渲染悲壮,却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革命岁月的波澜壮阔,让观者仿佛能听见当年的号角声与欢呼声。站在画作前,红色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感可知的鲜活场景,这便是艺术传承红色记忆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美术馆馆长黄裕.田早已泡好热茶等候,他是刘先生的学生,谈及恩师时满眼敬佩:"先生不仅教我们画画,更教我们做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先生的艺术与赣南的红色历史,他私人出巨资创办了这座美术馆。"这里不是简单的作品展,是红色文化的课堂。"黄馆长指着墙上的标语,"弘扬红色传统,不忘初心使命"这几个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茶烟袅袅中,再看那些画作,忽然读懂了刘世群先生艺术生涯的密码:他以孝心为根,修品格之正;以初心为笔,绘历史之真;以传承为任,续文化之脉。八十载岁月流转,他用画笔将赣南的红色记忆刻进时光,而这座美术馆,又将这份记忆传递给更多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展馆时,夕阳为美术馆的屋檐镀上金边。回望那方承载着红色记忆与艺术坚守的空间,忽然明白:所谓"不忘初心",或许就是像刘世群先生这样,用一生的热爱与坚守,让红色的种子在笔墨间生根发芽,在岁月中代代相传。而我们此行的意义,便是在这些红色笔墨中遇见初心,在艺术家的品格中汲取力量,然后带着这份感动与敬意,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吃水不忘挖井人</p> <p class="ql-block">刘世群母亲(1O1岁)像</p> <p class="ql-block">文稿审核:刘世群 黄裕田</p><p class="ql-block">摄影:彭国华</p><p class="ql-block">编辑:王德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