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智慧长者”大讨论合辑

敏(讷言敏行)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敏(讷言敏行)</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5289288</p> <p class="ql-block">“生活矛盾群众评理委员会”的活动真是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关于“颐养天年”的大讨论活动刚刚落下帷幕,“智慧长者”的话题又摆在了美友们面前。怎样才能做一个智慧长者,绕开矛盾、不惧矛盾、化解矛盾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做法,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吧。</p> <p class="ql-block"><b>第一题:长辈如何用生活阅历帮晚辈缓解工作中遇到的压力与迷茫?</b></p><p class="ql-block">答:孩子大学毕业后,去了一家律所实习,经过耳濡目染,对律师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想当一名律师。众所周知,从事律师职业,首先必须通过司考,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但孩子不愿参加司考,他陷入了迷茫中。老爸知道了儿子的想法,他了解儿子的个性,说教没用。他告诉儿子,我俩一起考。儿子受到激励,发奋图强,以高分通过的考试。</p><p class="ql-block"><b>第二题:子女成家后,长辈怎样既保持关心又不过多干涉小家庭生活?</b></p><p class="ql-block">答:有的长辈,在子女成家后,总想插手子女的生活,认为这是爱的表现,其实不然。长辈过多干涉子女小家庭生活,只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增加小夫妻之间的矛盾,二是致子女事事依赖,长不大。长辈关心子女没有错,但当子女成家后,就应该改变关心的方式,尊重小夫妻的隐私,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平时尽量少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干预不是爱,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的手,那才是爱。</p><p class="ql-block"><b>第三题:长者用哪些看似简单的言行,悄悄影响着身边人的生活态度?</b></p><p class="ql-block">答:长者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看似简单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如办公室的老师遇到棘手的事时,镇定自若,不慌不乱,依规依矩,解决矛盾。再如办公室的老师,年龄虽大,但仍保持着年轻的心态,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整天笑逐颜开,乐乐呵呵。长者遇事的冷静,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年轻人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增强其抗压能力,激发起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第四题:长者整理旧书信时,如何从当年的字里行间找回生活的热忱?</b></p><p class="ql-block">答:曾经的风华正茂,已变成今天的年老体衰。整理旧书信时,那些美好的过往,像绿色的藤蔓,不经意间爬满心房。那个人的影子慢慢清晰,那是她的初恋,他们花前月下,畅谈人生;他们十指相扣,浓情蜜意。她想起了那些奋斗的日子,办公室的灯光通宵达旦,映着一个个伏案的身影,虽然很累,但很充实。从回忆里找到了迷失的自己,看看外面的天空,天蓝云白,很美。</p><p class="ql-block"><b>第五题:老年朋友间因兴趣爱好差异产生隔阂,怎样包容拉近距离?</b></p><p class="ql-block">答:都说老小孩,老年朋友有时就像小朋友一样,在玩耍的过程中会因兴趣各异,喜好不同,发生分歧。发生分歧后双方又坚持己见,互不妥协,故而产生隔阂。产生隔阂很正常,但友谊的小船不能翻。如何打破僵局重归于好呢?那就需要有人主动低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你的兴趣,我尊重,我的爱好,你迁就。你改变一些,我向你靠拢一点,我包容你一些,你容忍我一点,求同存异,不就越走越近了吗?</p><p class="ql-block"><b>第六题:养老过程如何平衡自己健康管理,与不让子女过度担忧?</b></p><p class="ql-block">答:老年人身体的各项机能均已衰退,就像一架零件破损的机器,已经没有肆意妄为的资本了。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一定要自律,不能遇着喜欢的食物,就使劲撑,不喜欢的东西沾都不沾,要均衡营养,荤素搭配,适当运动,早睡早起,保持乐观的心态,多与朋友、邻居、家人聊聊开心的事,看看新闻,听听音乐,不与社会脱节,让心情愉悦。老年人能够管理好自己,健健康康的,就减少了子女的负担,也免去了子女的过度担忧。</p><p class="ql-block"><b>第七题:长者面对人生起伏时,那份从容豁达是如何炼成的?</b></p><p class="ql-block">答:长者面对人生起伏时,那份从容豁达,不是与身俱来,而是岁月的沉淀,是经过千磨万击、风吹雨打后炼成,是在伤疤一次次结痂后形成。从大风大浪中走出,一切都会风清云淡。人生的路哪有那么平坦,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只有高光时刻,还有低谷,长者从一个个低谷中走出来,走着走着,就坦然了,面对困境不再手足无措,而是从容淡定。“竹杖芒鞋车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p> <p class="ql-block"><b>第八题:子女面临异地工作选择,长辈如何既尊重决定又表达牵挂?</b></p><p class="ql-block">答:子女异地工作,长辈心中有诸多不舍,这是人之常情。但对子女的决定,绝不能横加干涉。人生的路得自己走,子女的人生路,长辈不能替其走,也不能替其选择。对于子女的选择,长辈应当尊重和支持,但也要让子女认识到异地工作的利弊。如果子女的决心已下,可以告诉子女:这里是你的家,避风的港湾,永远为你开着门、亮着灯,如果疲了、乏了,记得回家,父母就是你闯天下的底气。</p><p class="ql-block"><b>第九题:社区矛盾调解中,长者的哪些沟通技巧能让双方更易接受?</b></p><p class="ql-block">答:调解矛盾时,不能讲大道理,给人以“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而要设身处地,以心换心。可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身边人的故事,让具体事例说话,这样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让矛盾双方接受。长者还可以采取背靠背做工作的方式,当着甲的面,可以指出甲在该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当着乙的面,则强调乙的过错。可分别告诉甲乙,对方是无心之举,且表示已经后悔。这样一来,矛盾将迎忍而解。</p><p class="ql-block"><b>第十题:长者遇到网络诈骗时,自己要如何去预防风险?</b></p><p class="ql-block">答:现在,很多网络诈骗都是针对长者的,一是以健康为诱饵,推销仙丹神药、保健品;二是以养老为诱饵,骗取钱财和住房;三是以孩子遭遇变故,急需钱为要挟,诈骗钱财。老者不能轻信陌生人,陌生电话少接,甚至不接。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一脚踩到金元宝。凡事多与家人商量、沟通,涉及钱财的事情不要轻举妄动。多了解网络诈骗的手段,遇事沉着冷静,不慌张,不盲信。待落实清楚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能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p><p class="ql-block"><b>第十一题:家庭聚餐时晚辈过度玩手机,长辈如何巧妙提醒又不扫兴致?</b></p><p class="ql-block">答:家庭聚餐时,如果晚辈抱着手机不放,长辈不宜以命令的口气让晚辈放下手机,这样会让晚辈反感,影响聚餐时欢乐祥和的气氛。长辈可以找一些晚辈感兴趣的话题,如足球赛呀,热门剧呀,与晚辈探讨,或与晚辈聊聊奇闻异事,最近发生的大事件,关注高的事件,谈谈自己的观点,问问晚辈的看法,晚辈自然就不会玩手机了,这样一样,既达到了目的,又免去了尴尬,还不会扫兴。</p><p class="ql-block"><b>第十二题:晚辈想学做长辈拿手菜却总学不好,长辈怎样耐心传授技巧?</b></p><p class="ql-block">答:晚辈想学长辈的拿手菜,这是传承,是好事,首先应当鼓励与支持。如果晚辈总学不好,不能因此放弃传授或说一些伤人的话,打击其积极性,耐心在这时显得尤其重要。长辈可以将食材、用量、步骤写在纸上,让晚辈照本宣科;也可以站在旁边指导,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用多少量,怎样掌握火候,辅料何时放,调料又何时放,放多少?只要长辈有足够的耐心,过筋过脉处讲透,相信晚辈定会不负厚望。</p><p class="ql-block"><b>第十三题:晚辈对长辈的养老方式有不同想法,怎样沟通能达成共赢?</b></p><p class="ql-block">答:有的长辈不接受与子女同住,在子女的照顾下养老,而希望独住养老。子女不放心长辈,为此双方产生矛盾。怎样沟通才能既让子女放心,又实现自己的愿望呢?首先长辈要告诉晚辈,自己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如果将来失去了这个能力,是与子女共同生活,还是进养老院,由自女决定,绝不我固执己见,为难子女;长辈与晚辈生活习惯不同,独住养老,矛盾减少。只要平时多通电话,拜托邻居有事无事看看,风险可以避免。</p><p class="ql-block"><b>第十四题:长者在日常相处中,用哪些细节传递出待人接物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答:微笑是待人接物的神器,委婉的语言能减少冲突与矛盾,而善意则最能抚慰人心。在日常相处中,如果遇到伤人的话语,过激的行为,既不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也不退避三舍,一味忍让,既要表明态度,又不致矛盾激化;既要让发难者知道他面对的不是软柿子,又要表现出自己的大人大量。在日常生活中,长者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充满爱的动作,一个热情周到的举动,都是待人接物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七天的讨论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尚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只有“知人”、“自知”、“自强”,不倚老卖老、不强人所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换位思考,才能不自寻烦恼,累己累人。让我们做个智慧老者吧,即便走在黄昏的路上,也要走得泰然自若、气定神闲。</p> 文/敏(讷言敏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