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旅:走过长安不夜城

石竹山人

<p class="ql-block">9月7日到西安,去大慈恩寺景区考察文旅。特别是看到中国传媒大学国潮研究院团队设计产品,如小白龙等,已成为景区打卡热点,十分高兴。寺内还有几年前愚撰文书丹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大雁塔北广场的玄奘雕像前。秋风掠过慈恩寺檐角的铜铃,惊起一串清音,远处不夜城的灯火如星河倾泻,将千年古都的夜色染成流动的琥珀。这座以盛唐为魂的街区,正以一场永不落幕的狂欢,演绎着古今交织的魔幻叙事。</p> <p class="ql-block">这长安不夜城不仅在中国,也是世界排名最前列的网红打卡文旅高地。在这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传媒大学国潮研究院团队的创意和作品呈现,让人期待。</p> <p class="ql-block">踏入不夜城长街,恍若跌入《长安十二时辰》的画卷。九组主题群雕如凝固的史诗,贞观纪念碑上李世民勒马扬鞭的英姿,与两侧朱红宫墙上的LED光影遥相呼应。三十六座仿唐楼阁披着流萤般的灯笼,檐角飞翘的弧度里藏着《营造法式》的密码,连垃圾桶都覆以回纹浮雕,细节处尽显考究。</p> <p class="ql-block">“云想衣裳花想容”的霓裳羽衣舞投影在青石板上,与真人舞者的水袖翻飞重叠。转角处的“唐食坊”飘来胡饼香气,金线油塔在琉璃盏中泛着琥珀色光泽,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绎的葫芦烙画,将贵妃醉酒的慵懒定格在焦糖色的纹路里。</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西安,中国传媒大学国潮研究院团队受西安市委宣传部邀请,实地走访了呦呦鹿鸣、数字怪兽、库雷特三家陕西本土知名动漫文创科技企业——这三家企业在国内同领域亦颇具影响力。双方围绕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动漫电竞产业创新等核心课题展开深度交流,就未来潜在合作方向进行了积极探讨。</p> <p class="ql-block">受聘为高级顾问。</p> <p class="ql-block">暮色漫过西安城墙时,大唐不夜城的灯盏便次第醒了。先是大雁塔檐角的铜铃染了暖光,接着是贞观广场的列戟映出金辉,最后整条步行街的仿唐建筑都笼在流光里,飞檐如振翅的鹏鸟,斗拱似叠起的云浪,恍惚间竟让人错认是千年前的盛唐夜市,从《酉阳杂俎》的字句里漫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长安不夜城华灯绽放,盛唐气韵随流光漫溢。飞檐映彩,霓裳翩跹,人潮涌动,千年古都的繁华在现代光影里苏醒。在这里,中国传媒大学国潮研究院将有越来越多的巧思与作品呈现,让传统与新潮碰撞,让这处世界级文旅高地,更添东方美学的独特亮色,每一帧都是古今交融的惊艳。</p> <p class="ql-block">长安不夜城华灯绽放,盛唐气韵随流光漫溢。飞檐映彩,霓裳翩跹,人潮涌动,千年古都的繁华在现代光影里苏醒。在这里,中国传媒大学国潮研究院将有越来越多的巧思与作品呈现,让传统与新潮碰撞,让这处世界级文旅高地,更添东方美学的独特亮色,每一帧都是古今交融的惊艳。</p> <p class="ql-block">挤在摩肩接踵的人潮里前行,耳畔是琵琶与电音交织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曲,眼前是穿着唐制襦裙的姑娘举着糖画穿行,鬓边的珠花随脚步轻晃。转角处的"李白"正挥毫泼墨,笔走龙蛇写就"云想衣裳花想容",围观众人争相举着手机拍摄,闪光灯在宣纸上落得密密麻麻,倒比砚台里的墨汁更显热闹。不远处的"武则天"仪仗队正缓步走过,金甲武士的铠甲泛着冷光,与两侧商铺里叫卖的"网红摔碗酒"形成奇妙的对照——古人的威仪与今人的狂欢,在此刻的长安夜里撞了个满怀。</p> <p class="ql-block">沿着灯光铺就的"天街"往前走,忽见一处仿唐戏台。台上正演《长恨歌》的片段,杨贵妃的水袖如云霞舒卷,唐明皇的玉带泛着温润的玉光,唱腔里的婉转哀戚,倒让周遭的喧嚣淡了几分。可戏台旁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打卡戏台可领文创盲盒"的广告,刚沉浸在戏文里的心境,又被拉回了满是商业符号的现实。我忽然想起史料里记载的盛唐夜市:胡商在西市贩卖香料,书生在酒肆里谈诗论道,歌姬的琵琶声里没有算法推荐的旋律,路人的笑谈中也没有"打卡""流量"的字眼——那时的长安夜,是慢的,是活的,是藏着人间烟火气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人潮涌动处,汉服少女举着团扇与“不倒翁小姐姐”牵手欢笑,白发老者驻足在“玄奘西行”浮雕前喃喃自语。文创集市上,“绒馍馍”玩偶憨态可掬,巧克力博物馆的“唐三彩”香薰氤氲着异域芬芳。</p> <p class="ql-block">高台之上“李白”举樽邀月,吟诵的《将进酒》惊起满街喝彩,游人争相应和,声浪与霓虹共舞,恍见盛唐诗人醉卧长安街头的疏狂。</p> <p class="ql-block">夜已深,音乐喷泉的水雾尚未散尽。望着打包“不倒翁小姐姐”联名盲盒的年轻情侣,我突然想起白居易“五陵年少争缠头”的诗句。当历史被解构成可消费的符号,当《长恨歌》化作灯光秀的背景音,我们是否在追逐盛唐幻影时,遗落了“忆昔开元全盛日”的沉思?那些穿梭于汉服与VR之间的身影,能否在流量狂欢中,触摸到文明真正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行至不夜城尽头,回望整条灯火通明的长街,忽然生出几分复杂的感慨。这复刻的盛唐夜景,无疑是成功的:它让游客在霓虹里触摸到历史的轮廓,用现代科技唤醒了沉睡的文化记忆,成为当之无愧的"文旅标杆"。可当"李白"的墨宝成了朋友圈的配图,当"盛唐气象"成了网红主播的背景板,那些藏在史书里的厚重与深沉,是否也在人潮的喧嚣中被轻轻稀释?</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长安不夜城,坐在这幽静处品茗聊天。我想,我们还应该明白:真正的盛唐从不在复刻的建筑与表演里,而在每个中国人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认同里。或许,这座不夜城的意义,不只是让我们看见千年前的长安,更是提醒我们:如何在流量的时代里,守住文化的根,让盛唐的精神,真正在当下的土地上,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夜已深,那贞观广场的巨型宫灯依然亮着。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时空胶囊”,既盛放着十三朝古都的集体记忆,也孕育着数字时代的文化新芽。当我们在霓虹中寻找盛唐,或许也在寻找那个让诗意栖居的答案——让历史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街头巷尾的生命力,在古今对话中完成文明的涅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