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9年春天,我小学还没念完就停了学。我们遇到了“书荒”(书店买不到,图书馆借不到)的年代,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像传递火种一样,轮流藏着那些破旧的抗战小说来读。记得那晚,我捧着一本封面旧的《铁道游击队》,灯下读得入迷。刘洪单枪匹马夺机枪,王强巧计智取敌人,铁轨上的游击战惊心动魄。真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抗日游击队出征——神出鬼没”</span>!那些穿梭在铁路线上的身影,不是神,却是我心中最真实的英雄。那一夜,我没合眼,天刚蒙蒙亮就把书塞进书包,悄悄递给下一个等它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同学家的阁楼上读到了《敌后武工队》。书是用旧报纸包着的,翻开时还带着霉味。可一读进去,心就热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路军打鬼子——毫不留情”</span>,魏强带着武工队深入敌后,扮成商人、农民,神出鬼没地打击日寇和汉奸。他们不是冲锋在前线的主力,却像一把插进敌人胸口的刀。书中那句“举枪能打、端饭能吃、拔腿能走、躺倒能睡”,让我记到现在。那是真正的战士,是能在绝境中活下来、打胜仗的人。我现在重读后才明白,战争不只是枪炮,更是智慧、忍耐和信念的较量。</p> <p class="ql-block">《吕梁英雄传》是我从邻居家借来的。那书的封面已经褪色,边角卷起,可翻开第一页,吕梁山的风就扑面而来。一群普通的农民,在日寇的铁蹄下从沉默到觉醒,从挨打到反抗。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却用锄头、镰刀、土雷,守护自己的土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抗日英雄上战场——义无反顾</span>”,书里写一个母亲送儿子参军,临行前只说了一句:“打鬼子去,别回头。”那一刻,我鼻子发酸。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最真实的力量——那是人民的战争,是血与火淬炼出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我偷偷读完后,久久无法平静的一本。“<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抗日战士的斗志——坚不可摧</span>”,杨晓冬被捕,敌人用亲情逼供,他的母亲却在关键时刻跃楼自尽,用生命保全了儿子的气节。那一幕像刀刻在我心里。原来,英雄不只是冲锋陷阵的战士,也可能是默默牺牲的母亲。她没有拿枪,却用最决绝的方式,完成了对信仰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苦菜花》是我在一个雨天读完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抗日军民一条心——齐心协力</span>”,书里的仁义嫂,为了保护八路军干部,宁愿牺牲自己的丈夫。她不是战士,却比许多战士更勇敢。苦菜花,开在贫瘠的土地上,味道苦,却能活命。那不正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普通妇女的写照吗?她们默默承受,默默奉献,用最柔软的肩膀扛起了最沉重的战争。读完那本书,我走到屋外,看见后园的一株野花在雨中摇曳,忽然觉得它也叫苦菜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路军的枪一一会打日本鬼子</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鬼子进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鬼子被包围一一插翅难飞</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鬼子投降——垂头丧气</span>”等这些谜语般的歇后语句子,成了我们小时候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可每一句,都来自这些小说里的故事,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好书不厌一一百回读</span>”,一本破旧的小说,能传遍半个街区。而我们这些孩子,读的不只是故事,是信仰的启蒙,是精神的火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