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火洲双璧:坎儿井.葡萄沟

木樨

<p class="ql-block">图文:木樨</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120845</p><p class="ql-block">音乐:《坎儿井》</p> <p class="ql-block">  七月的吐鲁番,是火与冰的交界处。地面上阳光如熔金般倾泻,将万物烤得微微颤动;地面下却藏着一条清凉的暗河,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我们此行的目的,便是寻访那传说中的坎尔井与葡萄沟,感受这冰火交织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郡王府位于吐鲁番市区东郊的葡萄乡木纳尔村,距离市区仅两公里。郡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郡王府的主人额敏和卓是当时吐鲁番维吾尔族的领袖、清政府的参赞大臣,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和军事家。如今这里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踏入郡王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融合中西风格的门楼,顶部圆顶与雕花门框相映成趣,中文与维吾尔文的标识彰显着地域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而上,绿意盎然的庭院中,木质回廊与平台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里曾是吐鲁番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如今虽已不再辉煌,但那份古朴与宁静依旧令人心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顺着小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蜿蜒的明渠,清澈的水流汩汩向前。 导游告诉我们,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古代的匠人们凭借经验和智慧,在地下数十米处寻找到水源,然后开挖暗渠,每隔一段距离打一口竖井,用于通风、取土和维修。这些竖井串联起来,最长可达30公里,犹如一条地下长城,默默地将天山雪水引到需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它通过地下暗渠引取天山雪水,有效减少蒸发,滋养绿洲农业,被誉为“沙漠生命之源”,体现了古人适应自然的卓越智慧。</p> <p class="ql-block">  沿着阶梯下行,进入一段开放的暗渠段。顿时,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与外面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暗渠中的水流湍急而清澈,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触摸渠壁,湿润而凉爽。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这流淌的地下河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让我想起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千百年来,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一点地开挖、维护着这个地下水利网络,让沙漠变成了绿洲。</p> <p class="ql-block">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府的后花园。得益于坎儿井的灌溉,园中古木参天,花草繁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俨然江南园林的景象。很难想象,在四周都是戈壁荒漠的环境中,竟然存在着这样一片世外桃源。坐在园中的石凳上,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当年郡王与宾客们在此吟诗作赋、议论时政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导游讲解道,这座王府不仅是郡王的居所,更是当时吐鲁番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郡王不仅管理着当地的事务,还负责维护丝绸之路商道的安全与畅通。听着讲解,我忽然意识到坎儿井与郡王府之间微妙的关系:正是有了坎儿井提供的水源保障,才有了绿洲的繁荣;正是有了绿洲的繁荣,才有了郡王府的辉煌。地下看不见的水利工程,恰恰是地上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葡萄架下,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串串葡萄悬挂在头顶,晶莹剔透,宛如紫色的珍珠。几位维吾尔族老人坐在树荫下,弹着热瓦普,唱着古老的民歌。歌声悠扬而苍凉,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千百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苏公塔全称为"额敏和卓报恩塔",这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塔形伊斯兰教建筑。苏公塔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是吐鲁番最具代表性建筑,建成于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40 多年的历史,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了恭报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虔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而自出白银7000两建造的,额敏和卓死后,由其次子苏来满最后完成建设。</p> <p class="ql-block">  葡萄沟是火焰山中的一条峡谷,因盛产葡萄而得名。尽管外面是灼人的热浪,沟内却溪流潺潺,绿树成荫,凉爽宜人。葡萄沟的葡萄之所以香甜,不仅因为这里的光热条件优越,更得益于塔儿井水的灌溉。“没有塔儿井,就没有葡萄沟。”</p> <p class="ql-block">  葡萄沟入口处,彭真同志一九八七年亲笔题字的石碑巍然矗立。红字在白色碑身上格外醒目,四周绿藤缠绕,枝叶繁茂,与背后葱郁的山景相映成趣。这块石碑不仅是葡萄沟的标志,更见证着这片绿洲三十余年的发展与变迁,在红绿相间中诉说着吐鲁番的甜蜜故事。</p> <p class="ql-block">  青铜骡马昂首奋蹄,肌肉虬结间迸发着力与美的交响。车夫紧握缰绳,古铜面容镌刻着千年风霜。红砖地蔓延向绿意蓬勃的长廊,藤蔓缠绕的铁架投下斑驳光影。游人穿梭其间,恍惚与雕塑完成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坎儿井的流水声似在耳畔潺回响,吐鲁番的生命脉搏正在青铜与绿叶间永恒律动。</p> <p class="ql-block">  葡萄架上,累累果实垂坠如琥珀璎珞。阳光穿过藤叶的缝隙,在浅黄色葡萄上投下斑驳光斑,每颗果实都饱含着晶莹的光泽,仿佛凝结了吐鲁番大地的阳光与坎儿井的甘泉。翠绿叶片层叠舒展,悄然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一座土黄色晾房出现在眼前。蜂巢般的通风孔密布四壁,任由灼热的穿堂风带走水分,却将阳光的甘甜与土地的馈赠紧紧锁在每一颗葡萄之中。这些古老的智慧结晶,正在戈壁风中静静酝酿着甜蜜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走进房间里面,这就是工匠们沿用千年古法,将葡萄悬挂在房内的木架上,任其在四十昼夜的干热风中自然凝缩。当翡翠般的果实蜕变为琥珀色的葡萄干,空气中便弥漫起混合了果香与阳光的甜蜜气息。这些由风与火淬炼的甜蜜结晶,正是沙漠绿洲最动人的生命礼赞。</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葡萄藤蔓,洒下斑驳金光。我立于绿荫深处,指尖轻托翡翠般的葡萄串。宽檐帽下的笑容与果实交相辉映,仿佛将吐鲁番的甜蜜与阳光都凝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中。</p> <p class="ql-block">  塔儿井与葡萄沟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地下的奇迹,一个是地上的盛宴;一个默默奉献,一个慷慨给予。它们共同诠释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面对困境时,我们应当如塔儿井般深潜积蓄,如葡萄藤般向阳而生。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创造可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酿造甘甜。那井水滋养的不仅是葡萄的根须,更是一种文化的根系,深厚而绵长。</p> <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不仅是用眼睛去看风景,更是用心去体会不同地方的人文精神,从而反观自身,获得前行的力量。在那干旱的新疆吐鲁番,在那看似荒芜的土地下,流淌着一条永不干涸的星河,滋养着地上的甜蜜绿洲,也滋润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心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