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9日空军高炮二师四团参加第三次战友聚会的战友和军嫂在沈阳参观了九,一八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沈阳的天空澄澈如洗,阳光洒在“九一八”历史陈列馆前的纪念碑上,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那段不容忘却的岁月。我们这群曾身穿军装的老兵和军嫂们,站在这座刻着“1931年9月18日”的巨石前,神情肃穆。有人轻轻整理衣领,有人默默调整军功章的位置——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合影,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风拂过红旗,猎猎作响,就像当年白山黑水间不屈的呐喊。我们笑着按下快门,笑容里却藏着沉重,那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和平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馆前广场中央,一座钟形雕塑静静悬挂,仿佛凝固了时间。它不响,却比任何钟声都更震耳欲聋——那是警钟,是民族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回响。一位军嫂站在钟前,抬手轻触相机,镜头对准的不只是雕塑,更是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她没说话,可眼神里写满了答案:我们来,是为了记住,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p> <p class="ql-block">走进陈列馆,一条长长的走廊迎面而来,墙上“九一八历史陈列”几个大字沉稳有力,下方英文“Historical Display of September 18”静静并列。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了,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两侧墙壁粗糙如岩,头顶金属横梁低垂,灯光柔和,像是一步步踏入时间的隧道。我们曾守卫蓝天,如今站在这里,才更明白,和平的天空,是用多少屈辱与抗争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一块铜质纪念牌前,几位战友驻足良久。上面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字字千钧。有人低声念出声来,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人都停下了脚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这些老兵聚在一起,不只是回忆军旅生涯,更是以军人的身份,向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致以最庄重的军礼。</p> <p class="ql-block">“流亡恨”三个字,像一把钝刀,割在心上。黑色展板前,枯枝与落叶铺陈一地,仿佛映照出当年无数东北儿女背井离乡的凄凉。日军铁蹄踏碎家园,青年们被迫流亡关内,跋山涉水,只为唤醒沉睡的国人。一位军嫂站在展板前,眼眶微红。她说:“我们今天能安稳地站在这里,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扛过了最黑的夜。”</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拼凑傀儡政权”的标题赫然在目。黑白照片里,1932年的“建国会议”上,日本关东军与汉奸勾结,粉饰太平。另一张照片中,张景惠宣读“建国宣言”,满洲国的闹剧就此开场。我们看得沉默。历史不会被篡改,真相终将大白。这些影像,不是为了羞辱谁,而是为了提醒:背叛民族者,终将被钉在耻辱柱上。</p> <p class="ql-block">“伪满洲国组织系统表”挂在墙上,条分缕析,像一张精心编织的网。评议会、国务总理、各部部长……每一个职位背后,都是殖民统治的冰冷机器。我们曾是军人,深知组织与纪律的力量。可当这力量被用来奴役同胞,就成了最可悲的工具。有人轻声说:“看清楚这些名字,不是为了记恨,是为了记住——什么叫做丧失主权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狱中赵一曼”展区前,蓝色灯光温柔地照亮文字。她写给儿子的信,字字泣血:“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我们站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去。她不是抽象的英雄,而是一个母亲,一个战士,一个宁死不屈的灵魂。一位老兵摘下帽子,默默鞠了一躬。那一刻,无需言语,敬意已流淌在每个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阳光正好。一块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与乐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人轻声哼唱,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没有指挥,没有伴奏,却唱得整齐而有力。那是血脉里的旋律,是民族的基因,是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听到大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是一面鲜红的墙。“抗战精神”四个大字金光闪耀,下方写着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我们站成一排,像当年列队出征那样。有人说:“我们老了,但精神不能老。”是啊,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活在悲痛里,而是为了让下一代走得更稳、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