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齐鲁之二 :灵岩寺・千佛山

松间清泉(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 月 8 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早起,在酒店一楼清真饭店吃了碗牛肉刀削面后,通过平台叫了网约车前往千年古刹灵岩寺。把灵岩寺作为济南首游地,是因规划行程时了解到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 “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查询资料得知它是泰山北麓重要寺庙,始建于东晋,北魏兴起,唐宋达到鼎盛。唐代名相李吉甫将其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并称为 “域内四绝” 且位列榜首。唐高宗李治泰山封禅时在此宿留,清朝乾隆帝八次驻跸并留诗文。早出发是因为灵岩寺距酒店约 53 公里,交通不便,另外也有避开济南早高峰拥堵的考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网约车驶出济南市区,经二环西高架路、济微公路、104 国道、京台高速及义灵路行驶约 1 小时,于8 时 30 分抵达长清区万德镇的灵岩寺景区入口。这里是泰山北麓,峰峦奇秀、泉石秀丽、风光幽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佛教圣地。凭身份证免票入园,迎面为悬 “灵岩寺” 匾额的山门殿,殿内左右各有一尊始建于元代,经明清修缮的手持法器,怒目圆睁,守护寺院安全的披发金刚像,体现 “镇寺护法” 格局。山门后方是始建于金末元初、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重修,1981 年落架大修的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化身布袋和尚、后方是韦陀菩萨,周边为四大天王塑像。据说原塑像早年损毁,现存塑像是 1994 年重造的。殿内墙壁嵌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碑 17 块,反映寺庙历史变迁,是珍贵资料与书法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灵岩寺核心建筑是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约 1110 年)的大雄宝殿,用于供佛和讲经。建筑结构是前卷棚顶、后硬山顶混合式,三面围墙由石碑砌成,是独特标志之一。走近殿前,发现除中间小块区域供香客跪拜外,其余用绳索隔开,游客无法入内观赏古碑,很是遗憾。殿前的寺僧告诉我,大雄宝殿的前身是北宋献殿,最初作礼拜后方五花殿的前殿使用,明代正德年间增塑三尊大佛像后改名大雄宝殿。不过现存佛像也是 1994 年新塑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大雄宝殿来到灵岩寺著名的千佛殿。该殿依山而建,单檐庑殿顶结构,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 年),宋、明两朝多次重修,现存木结构是明代建筑。沿石阶登上高台,发现殿门旁立有两块碑刻:一块是梁启超的 “海内第一名塑”,另一块是艺术大师刘海粟的 “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殿内供奉三身佛与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三十二尊罗汉像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 年),八尊罗汉像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罗汉像神态各异,造型优美,富有生活气息和个性特征。也许是为保护文物,殿内光线昏暗,泥塑的部分细节难以看清,但无意中一仰首,却被殿内那雕梁画栋和榫卯斗拱结构所吸引,忍不住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深深赞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千佛殿,从左侧小道前往灵岩寺标志性建筑辟支塔,途中遇见御书阁。从文字介绍得知,此阁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 年),最初供奉唐太宗手敕,宋代重修,明代重建。金贞祐二年(1214 年)因战乱,阁内御书全部损毁,只剩楼阁建筑本身。走过御书阁,左转来到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 年)的楼阁式砖塔辟支塔。此塔高 55.7 米,八角九层十二檐,塔基为石筑八角形,塔基八面有浮雕,内容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灵岩寺因存世超千年,历代僧人、官吏、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碑铭。除大雄宝殿、天王殿墙体嵌有部分碑刻,并在两处集中存放外,多散落在寺院各处。看了一些字迹尚能辨认的石碑,感觉这些碑铭涵盖了多个朝代,其中明代碑刻数量较多,内容或赞颂风景,或记载僧人生平事迹,且字体风格多样。在寺院游览时还根据景区介绍,寻访了五花殿遗址、般舟殿遗址、山门殿拱券式门洞以及 167 座墓塔组成的塔林,之后在景区素餐馆用了午餐,打车前往千佛山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千佛山是泰山余脉,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因山上有隋代佛教摩崖造像得名,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 “济南三大名胜”。从灵岩寺到千佛山约 55 公里,网约车行驶约 1 小时,于下午 1 时 10 分抵达千佛山景区北门。凭身份证检票入园,沿主干道拾阶而上。走了数百级台阶,见干道西侧有三清观,便怀着好奇心走了进去。先后参观了三清殿、王母殿、转运殿、太岁殿等道教建筑,改变了原以为千佛山只有佛教的认知。继续前行,来到千佛山核心佛教文化景点之一观音园。园内有高约9.9米的千手观音铜像,并有观音文化长廊、放生池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观音园继续上行,在传说唐代秦琼拴马的 “唐槐” 旁,按路标转向窄山道继续攀登,跨过石块堆垒的崎岖山道,途经 “第一弭化” 摩崖石刻,走过平缓坡道后登上千佛山山顶,用手机软件测了海拔,最高点仅 285 米。在山顶观景台休息后从另一条山道下山,途中寻访了以舜文化为主、融合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历山院,之后到达千佛山首刹兴国禅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兴国禅寺始建于唐代,依山而立,共设 7 座殿堂,分属 4 个院落,面积不大但殿宇雄伟、布局错落有致,给人以古朴庄严且深邃幽静的感觉。据记载,兴国禅寺宋代扩建,明成化四年(1468 年)重建,清嘉庆至咸丰年间(1796-1860 年)修葺并增建观音殿等建筑,现存格局与规模主要保留明清风貌。据说寺内千佛崖有隋唐时期 130 余尊佛像,雕刻工艺精湛,不过匆忙中我只看到了几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兴国禅寺山门出来沿山道下山,不意殊途同归又回到唐槐亭,顿时轻松了不少,脚步也轻快了。走不多久看到一处 “四窟万象” 景点路标,看看时间还早便决定前往,核验身份证后进入景点。这是一个长 500 米的山洞,近洞口的两面是《千佛图》浮雕艺术墙,走过仿自平遥双林寺的韦陀像,是 “莫高集锦”“龙门精华”“麦积奇观”“云冈荟萃” 四大主题石窟展区,通过仿造重构展示四大石窟艺术精华。这四个石窟我都去过,因此加快了观赏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束千佛山游览,往北走出景区大门。沿千佛山路向北步行至经十路,乘坐 K51 路公交车返回济南火车站,完成当日游览行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