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杨礼赞》的背景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941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茅盾看到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同时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抗日的英勇斗争。他深感北方抗日军民的伟大精神与白杨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和抗日军民的伟大精神。这篇文章不仅以其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更因其背后的创作背景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白杨礼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茅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诵读牧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b></p> 茅盾 <p class="ql-block">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是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评论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夜读偶记》《给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续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选集》《茅盾全集》等。</p> 牧歌 <p class="ql-block">牧歌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视频及图片素材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牧歌编辑制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9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