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彩塑和壁画出神入化、类型多样,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有“东方卢浮宫”的美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殿堂,也是古代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位于丝绸之路上,汇聚了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多种文明,反映了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交融。这些文物遗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导游买了应急票,只能看四个洞窟。进入敦煌莫高窟景区后,导游不带队,只能自己游玩。应急票与普通票不走一个通道,所参观的4个洞窟中的三个是:三尊大佛像,最后一个窟是有壁画的窟,而且参观者不准驻足停留,只能随人流行走观望一圈后离开。每个洞窟都要排队很长时间,看看几分钟后离开。说实话,都没来得及让你细看。</p><p class="ql-block">解说的工作人员也是在外面解说,洞窟里面所有佛像是不可以拍照的,体验感挺差的。</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程度最好的佛教石窟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它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第158窟:长达15.8米的卧佛像,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像。造型洗练、比例适度、睡态自然,面部神情庄重愉悦、恬静安详,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完美结合。彩塑种类丰富,包括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等,最大的彩塑高达35.5米。壁画题材广泛,涵盖尊像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等,展现了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都是来源于网咯,自己喜欢截图后整理,可以了解一下每个洞窟的图像。</p> <p class="ql-block">第45窟: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组精美的唐代彩塑群像,虽同样是菩萨,同样是弟子,却表现了不同的年龄、姿态、神情和个性。</p> <p class="ql-block">第130窟:弥勒佛说法像,又称南大像,高26米,是依山崖雕刻的石胎泥塑。造像在修筑时特意夸张了头部比例,使观众仰视时感到佛像雄伟高大而不会产生不合比例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如第328窟的群体彩塑,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造型丰润,神情端庄肃穆;两侧弟子(迦叶与阿难)、菩萨庄严虔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龛外供养菩萨体态修长,衣纹流畅,惜一身被盗至哈佛大学。</p> <p class="ql-block">早期(十六国、北朝时期)彩塑具有古朴、浑厚、粗犷、庄重的风格,面形圆中带方而略长,身躯健硕,体现了北方民族的气质特征。如第275窟大型主尊弥勒菩萨,面相丰圆,体魄强健,其造型风格和坐具、服饰均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大像窟(如第96窟)因洞窟里有巨大佛像而得名,窟外建有保护洞窟的木构窟檐。第96窟的弥勒佛坐像高35.6米,是莫高窟最大佛像,其外建的九层楼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古代工匠充分利用鸣沙山断崖地质特征,以“层楼叠榭”的智慧构建起立体空间体系。面对酒泉系砾石岩层的特殊地质,他们创造出“以泥塑代石刻”的独特工艺,采用红柳枝编骨、澄板土塑形的接骨法,使彩塑与崖体形成有机整体。</p> <p class="ql-block">佛坛窟(如第55窟)在洞窟中央凿出方形佛坛,彩塑群像置于佛坛之上,外有供修行者礼佛观像的环形通道。</p> <p class="ql-block">殿堂窟(如第220窟)是隋唐时期主要窟形,平面方形覆斗顶,正壁开龛塑像,是修行者礼佛或讲法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窟(如第254窟)采用方形塔柱支撑人字披顶,木质斗拱与岩体形成稳固支撑体系,供修行者绕塔礼佛观像。</p> <p class="ql-block">禅窟(如第268窟)是供修行者坐禅修行的洞窟,正壁开龛塑像,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小斗室。</p><p class="ql-block">禅窟(如第268窟)是供修行者坐禅修行的洞窟,正壁开龛塑像,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或四个仅能容身的小斗室。</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当时僧人乐僔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多个朝代的兴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现存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主要的礼佛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参观。洞窟内保存有2400多身彩塑和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展示了千年文明的璀璨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