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诗书闲处好——2025悦读笔记(六)

一江春水1990

<p class="ql-block">(二十六)、《曾有西风半点香》扬之水著,3星。</p><p class="ql-block">本书是名物学家扬之水对敦煌艺术名物的考证之作,内容包括器物名称的考订、形制、用途、功能及其源流演变,对艺术史和艺术研究等都有显著意义。书名出自南宋杨万里《木犀二绝句》:“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少有接触的纯学术类书籍,内容较晦涩,非常考验耐力。微信读书里我是这本书的第43位读者。唉!也不能叫读,基本算是读读睡睡睡睡读,每次最多扛半小时。生僻字有点多,引经据典有点多,搞不懂的意思有点多。作者以物寻名,或以名溯物,考证的是器物的从源头发生到传播定型,通俗说就是它们的来龙去脉。比如常见的沙发或椅子上的软靠垫,在佛经里叫作丹枕或倚枕,它的使用和造型的渊源都在印度,是当时印度上流社会及富人之家的日常生活之物。后进入中原并传播,作为生活用具长期沿用到明清,《红楼梦》里王夫人房间就有这个。再比如装饰纹样的对波纹,基本组成是一对向上伸展的枝条相歧复又合抱,古代的匠师因此可能将其视作所谓“连理枝”,后成为歌咏的意象,如白居易《长恨歌》里的那句“在地愿为连理枝”。</p><p class="ql-block">文字虽粗略看过,但图片精美,值得细看。这本书算是填补了我对器物学的认知空白,增长了一丢丢的见识。</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大话中国艺术史》意公子著,5星。</p><p class="ql-block">看过意公子的一些文化视频,正好在网上发现她的书,便拿来一观。虽然一两本书远远不能写尽浩瀚历史,但仍然感谢作者将中国艺术和一些代表作进行梳理,让我再次有个粗浅且相对完整的印象。有时会沮丧于自己记性不好,看过的书总不能过目不忘,朋友劝慰说享受阅读的当下就好,又不是要做学问。唉!我等凡人……(详尽的书画史可以读我喜欢的祝唯慵老师的《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p><p class="ql-block">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和玉器谈起,历经商周青铜、秦汉刻石与画像砖、隋唐书画,直到近代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很接地气,她用现在的流行语以讲故事的方式解读,亲切易懂自然流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艺术不是少数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人类共通的情感造就并推动了其传承和发展。“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p><p class="ql-block">读史即读人生。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倪瓒、徐渭、郑板桥等皆高洁之士,却命途多舛颠沛流离,结局都是凄惨的收场,是命运的不公更是时代都的堕落。读来几多悲凉几多感慨。“艺术就是,艺术家走了,作品替他活下去。”庆幸适逢盛世,我们可以从容地学习、欣赏、理解,并将艺术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呼兰河传》萧红著,5星。</p><p class="ql-block">断续读过一些篇章,但始终没有完整地通读过全书,这次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遍。读时脑海中总会浮现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汤唯扮演的萧红以及鲁迅、萧军等文人群像、还有林夕、罗大佑为萧红写的歌《只得一生》,都先入为主地抢占了我的印象。好在电影我很喜欢也很认同,那确实是“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是一部用文字勾勒童年和民国风俗的回忆录。我最爱读她和祖父相处的段落,作为家庭里唯一给予她关爱的人,祖父是她童年时最温暖的一束光,给她的童年增添了几多欢愉的色彩。而叙述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那些章节,几次令我想弃文不再读,因为实在是不愿意看见愚昧悲苦的人生,即使在书里。 也因此更感念现在所处的时代给予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萧红写这部书时,正客居他乡、缠绵病榻,并不知自己一年多后将孤独离世。而作为后来人的我们,知晓了她的结局后,再看她的文字,更觉痛惜(虽然并没有用)。她在书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写尽人间的美好、苦痛、愚昧与挣扎,写尽“对这个世界的深沉的痛与爱”。</p><p class="ql-block">茅盾先生的序言很好的点评了这部作品:“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p><p class="ql-block">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相似,都是以孩童的视角书写周围的人和事,只是后者更温和,而萧红的基调是悲苦。“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p> <p class="ql-block">(二十九)、《我自人间漫浪:大唐诗人的浪漫与自由》邵子岐著,5星。</p><p class="ql-block">合上书,也合上了大唐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身处其中的诗人们。时代的一粒灰,个人的一座山。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人们,或遁入山林,或逆流而上,或审时度势,主动或被动地做出选择,度过不一样的人生,赢来后人的景仰、唾弃,或只是一声喟叹。</p><p class="ql-block">大唐群星闪耀时。这是一本讲述唐朝诗人与其朋友们的故事,“落地为兄弟,何须骨肉亲。”知交半零落——对有些人来说,朋友的分量很重,重到可以肝胆相照,可以死生契阔,可以一生追随。例如金石相契的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都是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的典范,令人唏嘘又感慨。</p><p class="ql-block">以往所读的唐宋诗词类书籍,多是从个人经历与文学的角度解析作品,注重的是文采;而这本书则更注重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讲述诗人之间彼此的成长和交往,重在事实。</p><p class="ql-block">“你可曾见过长安的春天?春风轻拂而过,将街两边的绿柳裁出了细叶,玄都观里的桃花千朵万朵地绽放,西边的大雁塔临风矗立,连风中都透着馥郁的花香。”作者用诗意的文字串联起大唐诗人的生平事迹,从拉开大唐序幕的初唐四杰,到盛唐时期光焰万丈长的大李杜,铁血男儿组合高(适)岑(参),再到晚唐江河破碎身世浮沉的罗隐、杜荀鹤……一个一个的人生,构成一段一段的青史,最后组合成华夏文明的脉络。作者的文笔流畅细腻且生动,很好读。</p><p class="ql-block">书中也写到一些相对的小人物,他们或许没有影响历史,但却影响了文化史。比如张继和刘长卿,他们都以一两首诗在大唐诗坛占据一席之地,绽放了独特的色彩和光芒。</p> <p class="ql-block">(三十)、《一念桃花源:苏东坡与陶渊明的灵魂对话》比尔·波特著,3星。</p><p class="ql-block">赖声川有一部挺经典的现代戏剧《暗恋桃花源》,当时没太看懂,还是之后查阅了一些评论才了然。自从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桃花源”就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普遍向往的精神家园,它就是普通人漂泊、寻觅、追求的代名词。可是桃花源就是纯粹的美好的理想国吗?亦或是逃避现实的短暂的梦幻泡影?不过见仁见智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这是我读的第三本比尔的书,这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老先生,在中华大地上游走了那么多地方,真令人羡慕——我还没有丈量过多少祖国大地呢。为写作本书,他沿着两位诗人的足迹,从扬州到惠州,再到雷州和海南,最后回到陶渊明的故里庐山。 这本书不是从文学角度解析作品,而是借苏轼的人生轨迹,呈现他在逆境中的文学成就和文化贡献,以及陶渊明诗歌对其的深远影响。 </p><p class="ql-block">读之前,我从不知道苏东坡是陶渊明的重度粉丝,甚至陶渊明的声名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苏轼助推。他在扬州任知州时开始写“和陶诗”,两位伟大诗人的心灵碰撞就此展开;在惠州决定“尽和陶诗”,在海南岛的儋州完成所有唱和,实现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回应。苏轼从陶诗里找寻慰藉和寄托,可是他并没有完全效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闲居田园,超然于功名利禄之外;而苏轼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尽力为民服务,胸怀更旷达,处事更超脱。他们的不同,是苏轼融合了儒家的“乐天知命”、老庄的“旷达”、道家的“清净无为”和佛家“虚空无我”等思想。正是这种融汇众家的底蕴,形成了他独特完整的人格境界,也活成了后人景仰爱戴、近乎完美的模样。希望我们都能有活在当下的自在心境,当然也不必过于纠结,我等凡人不必苛求自己。</p><p class="ql-block">书中提及的苏轼和陶的诗文,大都略过。既然史实相对很少强调他对陶的推崇及他的和陶诗,说明这些诗的价值不大,苏轼吸引众人的还是他璀璨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他不只是伟大的诗人,还是政治家和慈善家,堪称完人。在他眼里,“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p><p class="ql-block">比尔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朴实洒脱,读来轻松愉悦。</p> <p class="ql-block">窗前诗书闲处好,门外风景鸟鸣佳。这个季节阳光灿烂满城的花开,鸟啼欢快不绝于耳,是看书时不错的背景音乐。</p> <p class="ql-block">附注:配图出自VIVA旅行家公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