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李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昵称:尘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217743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插图: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核心思想以"仁"为中心,强调爱人、推己及人;以"礼"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倡导"中庸之道",追求行为适度平衡。同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之路,强调个人修养是齐家治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而我更加关注的是《论语》的个人修养与教育理念,《论语》的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打破教育垄断;提倡"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强调"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倡导"知行合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以德育为先,将道德修养置于知识学习之上。这些思想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宝贵智慧。</p><p class="ql-block"> ——引子</p> <p class="ql-block">【读书摘要】分享:</p><p class="ql-block">那么,孔子的教育理念具体如何体现?让我们从《学而》篇开始探寻。《学而》篇名取自开篇第一句,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一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本篇主要体现了儒家关于学习、交友、修身的基本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个不断实践、内化的过程,真正的学习能带来内心的喜悦。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儒家重视友情、推崇志同道合的价值观。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强调君子应有的宽容与豁达,不因外界的误解而动摇内心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文中“不亦说乎"中的"说"读作"yuè”,通"悦",表示喜悦、愉快之意;而"不亦乐乎"中的"乐"读作"lè",表示快乐、高兴之意。</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说(yuè)"是内心的满足与喜悦,"乐(lè)"是外在的快乐与欢愉。前者偏向个人修为的体验,后者偏向社交互动的感受。这种细微差别体现了儒家对个人修养与人际交往双重重视的思想。</p><p class="ql-block">《学而》篇在今天的解读中,仍有几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传统解为"温习",但现代学者多认为应指"实践",强调学以致用。"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有人解为志同道合者,也有人认为是学生或追随者。最具争议的是"人不知而不愠",有人赞其宽容大度,也有人批评这种态度过于消极,可能助长不作为。这些争议恰恰展现了经典的丰富内涵,为教学提供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绝佳素材。</p> <p class="ql-block">【读书心得】分享:</p><p class="ql-block">《学而》读书心得:初心如灯</p><p class="ql-block">记得上初中那段岁月,课堂上,当老师翻开《论语》,指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时,我正趴在桌上,昏昏欲睡。老师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学习要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我强打精神点点头,心里却翻了个白眼——温习哪有什么快乐可言?不过是考前挑灯夜读的煎熬,是面对密密麻麻文字的无奈。那时的我,怎会想到这句话背后藏着古人求知的喜悦,只觉得这不过是又一个需要应付的考点罢了。</p><p class="ql-block">直到成为一名教师,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刚站上讲台那会儿,我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吸收新知识。学教学方法、学心理学、学课堂管理,恨不得一夜之间成为"全能教师"。可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焦虑感像潮水一样涌来。有一次,班里来了个特别棘手的学生,上课总是走神,作业也不交。我翻遍了教育心理学书籍,尝试了各种方法,终于在一次家访中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当我看到那个孩子慢慢改变,开始认真听讲、主动举手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突然让我想起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来,孔子说的"说",不是浅层的快乐,而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是教育理念转化为实践时的酣畅淋漓。</p><p class="ql-block">"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年轻时,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很肤浅。师范时,宿舍里天天热闹,今天这个同学生日,明天那个朋友失恋,下下象棋、围棋,通宵畅谈,觉得这就是"乐"。可工作后,大家各奔东西,能聚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去年冬天,一个三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从外地过来,给我发了条微信:"我在你们学校门口。"我冲下楼,看到他站在寒风里,还是当年的笑容,只是眼角多了几道皱纹。我们没去高档餐厅,就在学校附近找了家小餐馆,一边吃一边聊,从师范时的糗事聊到现在的教学、家庭。两个小时,仿佛穿越了三十多年。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远方"的含义——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时间上的沉淀。真正的朋友,不常联系,却从未远离;不常见面,却一见如故。这种"乐",不喧嚣,却厚重,像一坛老酒,越陈越香。</p> <p class="ql-block">"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我是吃了不少苦头才领悟的。刚当老师时,我总想证明自己,精心准备了一堂课希望被表扬,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渴望被认可。可现实往往是,你付出了十分努力,家长可能只看到一分;你自认为教学有方,领导却觉得你不过如此。那时,我常常委屈、愤怒,甚至怀疑自己。直到有一次,我负责一次公开课,自认为完美无缺,却被评课老师们批得一无是处。我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家,半夜爬起来重看教案,才发现确实有很多不足。那一刻,我突然冷静了——别人"不知"我,可能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也可能是因为彼此角度不同。与其生气,不如默默提升自己。后来,我学会了坦然面对误解。同事误会我抢功,我笑笑不解释,下次合作更主动;家长觉得我太严格,我不争辩,只是默默在他们孩子需要时多一份关心。渐渐地,我发现,当我不再执着于"被理解"时,内心反而更自由。原来,"不愠"不是压抑情绪,而是一种通透——懂你的人,无需多言;不懂你的人,何必计较?</p><p class="ql-block">《学而》篇,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人生的起点,也时时提醒我,别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小时候,学习是为了考试;长大后,学习是为了教书育人;而现在,学习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每当我感到迷茫时,就会翻开《学而》,读读这三句话。它们像三位老朋友,一位告诉我"坚持的意义",一位告诉我"友情的珍贵",一位告诉我"内心的强大"。教书路上,有这盏灯照着,再长的夜,也不觉得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