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15日清晨,我们夫妻协同高重阳一行三人,从济宁出发一路向西,踏上骑行河南老君山豫境之旅,车轮滚动的瞬间,风里都是期待的味道。晨光洒在车把上,映出微微的暖意,仿佛大地也在为我们送行。城市渐远,喧嚣退去,前方是未知的路,也是心中久违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 公路上车流穿梭,卡车轰鸣着掠过身旁,我们像逆流而上的小舟,在车阵间稳稳前行。嘉祥城区的路标在风中一闪而过,背上的背包随着节奏轻轻晃动,汗水刚冒头就被迎面的风吹散。这城市边缘的风景并不惊艳,却真实得让人踏实——我们正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一寸一寸,向西南方向行进。</p> <p class="ql-block"> 骑行的节奏渐渐稳定,心跳与踏频合拍,世界缩小成眼前这条延伸的公路。绿树在两侧后退,路牌上的地名不断更新,仿佛在为我们标注进度。没有捷径,只有前行。每一次踩踏都带着决心,每一段路程都藏着坚持。我们不是在逃离什么,而是在奔赴一场与山河的约定。</p> <p class="ql-block"> 途经花冠集团的大门时,我稍稍提速,车轮碾过斑马线的白线,像跨过一个小小的仪式感节点,这趟骑程,从第一公里起就写满了认真。都市的秩序感在这里清晰可见,而我们,是闯入这片秩序的旅人,带着风尘,也带着向往。</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的骑程——从济宁到嘉祥,从巨野到菏泽,再到庄镇,一百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有风和日丽,有汗流浃背;有风雨兼程,有雨后彩虹,更有沿途的烟火气。原来骑行的意义从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在风里雨里,在汗流浃背里,遇见不期而遇的温暖,把一段段路,酿成心里难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距菏泽还有二十五公里——路牌像一位沉默的向导,一次次确认我们的方向。树影婆娑,云层低垂,车轮滚过湿漉漉的路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疲惫开始攀上双腿,但心里却越来越轻。每接近一个地名,就像翻过一座心山,脚步未停,信念未减。</p> <p class="ql-block"> 我肆意地高举双手,迎向那片灰蓝的天空。那一刻,不是胜利的宣告,而是与自然的和解。雨不算大,却足以打湿衣衫,迎风而行湿了干,干了湿,可心是热的。兰考、开封、庄寨…,这些名字曾在书本里遥远如星,如今却成了我们脚下的刻度。骑行的浪漫,从来不在终点,而在每一次冲破雨幕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下午3时,我们冒雨骑行至庄镇,入住庄镇骏怡酒店,今日骑行151公里。</p> <p class="ql-block"> 手机里的骑行轨迹像一条紫色的脉搏,从济宁一路跳动到庄镇,7小时28分,151.76公里,减碳40.98公斤。这些数字本无温度,可当它们属于我们时,便成了这段旅程最诚实的见证。地图上的每一个弯道,都是我们亲手画下的弧线。</p> <p class="ql-block"> 5月16日是我们骑行河南老君山的第二日,行程从庄镇开启,骑行途中天空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丝织成一片朦胧,我们披上雨衣,跨上单车朝着兰考方向前行。抵达兰考县,我们走进焦裕禄文化园,怀着崇敬之心参观园区,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承载历史的实物,静静诉说着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他顶着风沙、冒着暴雨,带领兰考人民治沙、治水、治碱,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我。那份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信念,如同一束光,驱散了雨天的寒意与骑行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在焦裕禄雕像前,我们静静站了许久。浮雕上的树木与人物仿佛在风中低语,讲述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希望的故事。雨水顺着头盔边缘滴落,分不清是天上的水,还是眼里的湿意。我们骑行者常说自己在“追风”,可此刻才明白,有些人,一生都在为他人挡住风沙。</p>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参观结束后,我们再次披上雨衣,继续冒雨前往开封。雨水依旧未停,道路湿滑,骑行的难度丝毫未减,一路风雨兼程,终于在下午3点抵达开封市,顺利入住开封漫欣酒店,今日骑行90公里。雨中的中原大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朦胧却有力。我们不是最勇敢的旅人,但至少,没有在风雨中停下前进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 骑行豫地第三日:从汴梁古韵到商都新境。上午的时光几乎被开封的古韵填满。首站是天波杨府,朱红大门推开,仿佛踏入北宋的风云里,倾读着杨家将的忠勇传奇,连空气都染上几分肃穆。</p><p class="ql-block"> 往里走,便是错落的亭阁楼榭。“翰林轩”最是雅致。这里却藏着北宋文人最爱的慢生活——一亭、一池、一书、一笔,便足以安放所有的风雅与从容。园门隐在竹影里,仿佛那方天地,本就该藏在汴梁的烟火深处,等着懂它的人,来寻一段墨韵悠长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踏入开封包公祠,最先触到的不是雕梁画栋的精致,而是一股穿越千年的凛然正气。朱红山门巍峨,“包公祠”三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声无声的宣告,将人瞬间拉回那个吏治清明的北宋年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敬奉着这位古人,不仅是他断案如神的智慧,更是他那份“不畏权贵、只畏民心”的赤诚。包公祠里的一砖一瓦、一像一画,都不是冰冷的古迹,而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着为官者的初心,也暖着百姓对公正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园不只是一座园子,它是用一砖一瓦、一景一人,把千年前的汴京繁华,酿成了一杯能让人一饮入魂的酒——踏入园中,便醉了千年。市井声、叫卖声、鼓乐声,仿佛时光倒流,我们成了画中人,穿行在张择端笔下的烟火人间。</p> <p class="ql-block"> 踏入开封府,朱漆门内藏大宋。看包拯铜像凛凛,听“公生明”匾额箴言,一砖一瓦都在讲铁面丹心的故事,连风都带着千年的正义气。今日我们不只是逛一座府衙,而是走进《铡美案》的传奇里。开衙仪式的鼓点、清心楼的远眺、汴河的波光,把千年汴梁的风骨,都揉进了这趟骑程。</p><p class="ql-block"> 开封府的飞檐挑着夕阳,碑刻上的墨宝还带着苏轼的温度。在这里,实景演出让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鲜活,走一趟,才算读懂“清正廉明”四个字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游览结束,己近中午。吃完午餐,我们继续出发。车轮碾过开封的街道,渐渐远离古城墙的轮廓,向着郑州的方向前行。风从耳边掠过,带着中原大地的烟火气,有时是路边田野的稻香;有时是村镇市集的喧闹,每一段路都藏着不期而遇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多,骑行进入郑州市东三环,天又下起了小雨,止住了我们骑行的脚步。今晚夜宿郑州市区,今日骑行70公里。回望这一路的风尘与光亮,我们没有征服什么,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走过了一段属于普通人的骑行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