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去我该去的地方圆梦

和枫随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大半人生都在学校,经历了许多第一课,大多数的第一课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记忆。但1985年秋天的那个第一课我是不会忘的,因为我跨进了大学的门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所大学的全称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它是一所开放式大学,尽管并非全日制,我们这些“大学生”也不是经过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被录取的,但终究还是跟“大”字沾了那么一点边。我们有幸坐进这个课堂,还是心花怒放,激动不已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我们开学的第一课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和同学早早到约定的路口汇合,然后一起兴冲冲朝着我们该去的方向,说说笑笑走到在梅山坡的那座借用的大礼堂。进到里面,很多座位上都有人了,都是同一个小县城的人,便都是熟悉的面孔,我们笑着相互打招呼。我环顾四周,有跟我一样市区学区的老师,有郊区工厂的工人,还有郊外不同行业的人。年纪更是参差不齐,比我小的有很多,比我大十几岁的也大有人在。十几分钟后礼堂就坐满了人,我粗算了一下有一百多人。这是上大课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当年的课堂氛围就是这样的(网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市区学区的曹校长在这个电大班当班主任兼任古汉语、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凡跟“文”字有关,甚至连历史等等课程他都统统“包揽”在身。也就是说凡是请不到授课老师的课程,他都一肩挑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还不到八点的上课时间,曹老师就来了。他带着微笑,望着我们,走向讲台,面对我们这些渴望上大学,一心想弥补知识缺漏的“大学生”们开始了他的第一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面授课时间都安排在周六和周日里,那时国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周六本来是要上班的。我们能放下工作得跟单位协商,得到支持才能参加每周的面授课。各学科的大部分学习内容还得靠自己业余时间自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曹老师先跟我们简单讲了首次办这个班的意义。他说想上大学的人很多,被称作“万人过独木桥”,能考进大学的人都是百里挑一的“作天之骄子”。市区学区有很多有大学梦想的年轻教师,他竭尽全力为大家争取这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也想让我们能系统学习知识。这次招生实行“宽进严出”的办法。就是不需考试,用申请入学方式,最后毕业必须修满71个学分。学分是由参加相应的面授课时和考试的成绩分数合并计算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是面授课时数够,还得每个学科考试成绩都过关,二者必须都达标才能毕业。本来专科学制是两年,我们是业余学习,要三年才能完成学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生完孩子后拍照片毕业证里用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曹老师说了这些话后,又怕我们没了信心,反过来又安慰鼓励我们说:“我把你们要学的课本都看过一遍了,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三年时间,我们一定会啃下来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曹老师开始为我们上现代汉语课了。他讲了“绪论”部分。一百多人的大课堂安安静静,我们一会儿做笔记,一会儿翻书找答案、划线、圈重点……忙忙活活,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曹老师说下课休息一会儿吧!我们才从知识的海洋中钻出头清醒过来。好多年没有当学生了,从讲台上走下来重新坐在课桌前,只管接收知识的感觉真好,但回去还得慢慢消化吸收。当然,也是曹老师课上得精彩,他举了不少实例来印证现代汉语的性质特点……我们听得频频点头,好像是心领神会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边上班边读电大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后来我面临了许多困难:单位里六天的工作内容压到五天来完成;我读到第二年秋天时又怀孕,第三年又生子了;老公工作地方离家较远,家里家外的事我还得全包;电大每周面授后都有留书面作业,每两周还要写一篇作文上交……我忙得都快奔溃了。特别是孩子出生后,黑白颠倒,搞得我是晕头转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1988年我有了这本证书还有了儿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好在我上学的决心很坚定,从没有想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这是我们市区学区唯一一次办班)。那时我年轻,精力充沛,身体也好,夜里被孩子吵得没睡觉,白天把他交给我妈妈自己照常去上课。就这样我硬是咬牙挺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三年下来真的是大浪淘沙,很多学员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坚持到最后。到毕业时,原来开学的一百四十多人仅剩下41人。幸运,我还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很庆幸在自己快三十岁的时候还能有个上学的机会,我也很庆幸我去了一个我最应该去的地方——走进课堂再学习,圆了我这辈子的一个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b></p>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