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雁门关的城门前,抬头望去,“雁门关”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千年的守望。身后的蓝色大巴车静静停靠,游客们陆续下车,脚步轻缓,像是怕惊扰了这片沉睡的历史。我沿着石阶缓步前行,风从山间穿过,带着边塞的凉意,也吹动了城楼上那几面红旗,猎猎作响,仿佛战鼓未息。</p> <p class="ql-block">山势起伏,绿树掩映中,一座古建筑悄然伫立,屋檐翘起如飞鸟展翅。它不张扬,却自有气度,像一位隐于林间的智者,静看岁月流转。几位游客在门前驻足,低声交谈,没有人高声喧哗,仿佛怕打破这份久远的宁静。阳光洒在灰瓦上,泛出温润的光,那一刻,时间仿佛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城门依旧挺立,砖石斑驳,却依旧坚固。红旗在城头飘扬,映着蓝天,格外醒目。几位游客在门前拍照,有人仰头望着飞檐上的雕饰出神,有人轻抚城墙,像是想从石缝中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我站在一旁,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道门,更是一道通往过去的关口。</p> <p class="ql-block">城楼巍峨,飞檐如画,红旗下方,一块牌匾悬挂其上,字迹苍劲。仰头望去,那些建筑的轮廓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清晰,仿佛一幅工笔重彩的古画。风掠过耳畔,我仿佛听见了马蹄声远去,号角声回荡在山谷之间。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却成了人们回望历史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石阶蜿蜒而上,游客络绎不绝,脚步声与笑语交织,却并不显得喧闹。城楼高耸,红旗招展,像是在向每一位来者致意。我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音里。远处山峦叠嶂,天空湛蓝如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何这里被称为“中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城楼依旧,石板路上人来人往。有人撑伞遮阳,有人驻足拍照,孩子们在父母身边奔跑嬉笑。可无论多么热闹,这座城楼始终沉静如初,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将,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风起时,旗帜翻飞,仿佛在低语:这里曾燃起抗日的烽火,也曾响彻保家卫国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长城蜿蜒于山脊之上,砖石垒砌的墙体沉默而坚韧。一位戴着墨镜的女士站在“长城—雁门关段”的石碑前,静静凝望。阳光洒在她身上,也洒在那段斑驳的城墙上。我走近细看,石碑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庄重肃穆。这不仅是一段墙,更是一段民族的记忆,一道用血肉筑起的防线。</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沿着古老的石阶前行,有的撑伞,有的驻足回望。长城在山脊上起伏,像一条沉睡的巨龙。绿树成荫,山风拂面,远处的峰峦在蓝天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走在这段城墙上,脚步不自觉地放慢——每一块砖,似乎都刻着一个名字,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巍然矗立,拱形通道下人影穿梭。红旗在风中飘扬,像是不灭的信念。我站在通道中央抬头望去,天空被切割成一方湛蓝的画布,而城墙,则是历史的画框。这里曾是战火纷飞的前线,如今却成了人们缅怀英雄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三个字悬于门楣,蓝底金字,庄重而肃穆。几位游客在门前拍照,背影安静。祠前树木高大,枝叶在风中轻摇,仿佛在为过往的英灵低吟。这里供奉的不只是名字,更是那份舍生忘死的忠勇。我站在门外,心生敬意,脚步也不由得放轻。</p> <p class="ql-block">“革命传统教育馆”的牌匾下,红色旗帜在蓝天下飘扬。对联贴在柱上,字字铿锵。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敬仰。走进馆内,黑白照片一张张陈列,每一张脸庞都写满坚毅。他们不是传说,而是真实走过这片土地的人,用生命点燃了希望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一块牌匾静静讲述着偃公堂的故事——为纪念西周大将姬幸(号偃)而建,他是镇守雁门关的第一人,也是全球幸氏之祖。我读着那段历史,仿佛看见一位将军披甲执锐,立于关前,目光如炬。他的名字或许已被岁月淡去,但他的精神,早已融入这山河之间。</p> <p class="ql-block">一面展览墙前,我停下脚步。黑白照片里,士兵们在战火中冲锋,百姓在废墟中挣扎求生。文字记录着雁门关燃起的抗日烽火,字字沉重。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枪声,看见了硝烟。这不只是展览,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伏击战”几个字赫然在目。展板上写着: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0师在此伏击日军,切断补给线。贺龙将军的命令犹在耳边,716团的战士们埋伏于山间,一击制敌。这不仅是战术的胜利,更是民族不屈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早期共产党人的照片静静陈列,他们目光坚定,衣着朴素。旁边是牺盟会宣传抗日的场景,传单在风中飘飞,口号响彻山野。那些黑白影像,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他们不是英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用信念点燃了黑暗中的光。</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八路军战士行军于山间,背影坚定。标题写着“雁门关伏击战”,文字详述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我凝视着那些年轻的面孔,心中涌起敬意。他们也曾是儿子、是父亲、是恋人,却选择走上战场,只为一个更光明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一组图片记录了日寇在代县制造的五大惨案——山鹿、中解、枪林……废墟中的人群,悲痛的面容,无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我站在展板前,久久不能言语。历史不该被遗忘,唯有铭记,才能让和平真正扎根。</p> <p class="ql-block">玻璃柜中,一把长枪静静陈列,枪管泛着冷光。背景是历史照片,战士们持枪而立,眼神坚毅。我靠近细看,仿佛听见了枪膛的回响。这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血与火的见证,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中央的展柜铺着红布,一把长剑静静横卧,旁边是几件小物件。上方照片记录着那段烽火岁月,文字讲述着无名英雄的故事。砖石背景墙沉默伫立,整个空间庄重得让人屏息。我站在那里,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丽影 2025.9.17.于山西应城雁门关拍摄</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我们的祖国》——引自美篇会员音乐平台</p><p class="ql-block">注:A1修图中自动配文,仅作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