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沟古村—农耕桃源

张平绥

<p class="ql-block">  后沟古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有75户人家,265人。其村史可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是浓缩了千百年黄土旱垣农耕文明的经典村落。2003年元月,被中国民协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有“中国古村落抢救工程第一村”之称。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民协原主席冯骥才先生多次莅临后沟考察并题写村名,称之为“农耕的桃源”。</p> <p class="ql-block">  古村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落差67米,形成沟坡滩塬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境内谷静林深,龙泉流水,寺庙林立,古树参天,石径弯弯,层窑叠院,随崖就势,错落有致;古窑洞、三合院、四合院古朴自然,浑然天成;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巧夺天工;凝聚了先人智慧的古排水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年代替远,不知深浅”观音堂内的一块明天启年间的古碑记载了古村曾经的灿烂与历史的久远。</p><p class="ql-block">后沟古村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村内阡陌交错,鸟语花香,鸡犬相闻,互不设防,昼不关扉,夜不闭户。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聆听着晨钟暮鼓,眼望着春种秋收,民情纯朴,源远流长。村口刀削斧劈般的黄土崖,像一幅古老的画卷,把大山的子孙掩隐其中,使后沟村成为历史上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带我们旅游的大姐说,日本鬼子几次来后沟都被大雪阻拦!所以免遭鬼子的蹂躏!</p> <p class="ql-block">  在后沟古村,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其中村民的信仰文化成为古村观光的一大亮点。古村内庙宇星罗棋布,神庙系统十分完善。共建有18座庙宇,塑有48尊神佛。观音堂、关帝庙、玉皇殿、真武庙、魁星楼、文昌阁、河神庙、山神庙等寺庙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儒释道囊括一统,这一现象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  后沟古村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村,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物产丰富,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完整的村政设施、等级分明的居住格局、防患未然的仓储制度等,是北方农耕文明的活化石。2005年对外开放以来,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推荐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古村落代表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从游客中心到后沟古村检票口需乘坐“小火车”,往返车票车票10元/人。</p> <p class="ql-block">  “小火车”抵达后沟古村检票口后,检票进入。</p> <p class="ql-block">进入古村眼前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门口处挂着在后沟拍摄的众多影视作品图片</p> <p class="ql-block">冯骥才题字石刻</p><p class="ql-block"> 后沟古村,是一个具有1200余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2002年10月,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画家,原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带领一帮专家学者对后沟古村进行了采样调研。2003年1月,后沟古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示范基地。冯骥才先生被古村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传统文化所吸引,将后沟古村定义为“农耕桃源”,欣然提笔题名“后沟古村”。</p> <p class="ql-block">村口矗立着“农耕雕塑”</p> <p class="ql-block">千年龙枣树</p><p class="ql-block"> 后沟古村以盛产红枣闻名,尤以“黑叶枣”居多,此品种大枣小核,小枣无核,甜软可口,深受人们喜爱。古村内老枣树众多,唯这棵枣树状如虬龙,葡伏而生,树龄已逾千年,人称“千年龙枣”。此树虽老,却仍枝繁叶茂,新枝多发,硕果累累。每逢成熟季节,适龄妇女抢先得食,以图“食龙枣产龙子”之吉利。</p> <p class="ql-block">龙门河畔</p> <p class="ql-block">五道庙</p> <p class="ql-block">万里茶道图</p><p class="ql-block"> 龙门河古道位于后土山下,龙门河畔,自古为燕赵往来的交通要道,大禹治水时开凿而成。战国时荆轲来榆次与盖聂论剑;明末李自成攻打太原皆经由龙门河古道,后又成为晋商为避官而选择的重要商道。他们途经后沟关帝庙时皆要祭拜许愿,功成名就后又积极募集善款重修庙宇,关羽也渐渐成为人人敬仰的财神。</p> <p class="ql-block">龙门河石桥</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座落于后沟村西,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后世曾数度补修。关帝庙又称关圣庙、老爷庙,是专祀汉将关羽的庙宇。由于历代帝王极力推崇和佛、道、儒三教争相尊奉,特别是元末《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使关羽的忠义勇武形象在中国神社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关羽由人到神、封王尊帝并逐步演化为一个全能的万灵之神。在当地民间,关帝除有治病除灾、驱恶辟邪、镇煞护村、招财进宝等功能外,还被尊为雨神,有"关老爷五月十三磨刀雨"之传。</p> <p class="ql-block">  观音堂坐南朝北,与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称南寺。为长方形四合院式寺庙,是一座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且保存较完整的砖木结构古筑寺院。观音堂大殿面阔五间,其斗拱木雕龙凤喙为民间寺庙所少见,檐板真金贴绘龙纹和梁间龙纹彩绘为明清两代盛世佳作,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观音堂始建年代不详,唯据寺内壁龛大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碑记载:“有古刹一座……年代替远,不知深浅……”,后又经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清末民国等年代数次扩建维修,始成今日之规模。</p> <p class="ql-block">俯瞰龙门石桥</p> <p class="ql-block">龙在天上飞</p> <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碑</p> <p class="ql-block">龙门河客栈</p> <p class="ql-block">上图:龙门河客栈</p><p class="ql-block">下图: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主游览线路第一景“七进窑”(老醋坊)</p> <p class="ql-block">窑洞咖啡</p> <p class="ql-block">窑中窑大门</p> <p class="ql-block">窑中窑</p><p class="ql-block"> 此院位于来龙峰西侧土崖之下的半坡之中,草棚骡厩,葫芦吊窗,枣实累累,花簇飘香,此户人家历代人丁兴旺,其乐融融。而最受人称道者,为其正窑之中巧开天窑,成窑中之窑,光通气爽,四季恒温,足见院主先人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窑中窑大门</p> <p class="ql-block">前窑低后窑高</p> <p class="ql-block">后窑内部</p> <p class="ql-block">窑内悬挂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冯骥才与窑洞主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继续爬坡前行</p> <p class="ql-block">砖窑客房</p> <p class="ql-block">古排水系统</p><p class="ql-block"> 后沟古排水系统遍及全村各个角落,上接山顶老院,下通龙门河谷,全长3000余米,是古时后沟村民自主设计的排水工程,有“明走暗泄”、“去水有情”等讲究。千百年来,后沟村赖此排水系统,村中从未遭过水患,是后沟人聪明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这房子类似陕西的“房子半边盖”</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村里的窑洞、房屋都已腾空,专供游客参观和住宿。</p> <p class="ql-block">  楼窑院是后沟古村窑居院落的典范。院内居室都是靠山开挖的土穴窑洞,有冬暖夏凉、春温秋爽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窑院的布局和功用,充分体现出村民利用自然条件打造宜居家园的聪明才智。尤其是此院还借地形的便利在主窑上又开挖了三眼窑洞,与主窑浑然一体,如同小二层楼,所以此院被叫做“楼窑院”。</p> <p class="ql-block">  院内还有一眼全村最长的窑洞,深26米,专为储存粮食之用。后窑开有通风小窗,从此窗远眺,村口全貌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瞭望哨位于楼窑院内,窑洞深26m,为全村之最。窑体穿山而过,其窗户设于山崖绝壁之上,从窗户向下望去,村口情景一目了然,尽收眼底,远眺可达一公里之外,而从下面任何角度,却看不到窗户所在。该窑和平时期为村民仓储之所,战乱时期即成为哨所,有专人值守,用于观察村外动静,随时通风报信。古村千百年来少有战乱匪患,皆赖此窑之功。</p> <p class="ql-block">瞭望窗</p> <p class="ql-block">窑院连着院</p> <p class="ql-block">进入豆腐坊</p> <p class="ql-block">  此处是后沟四大古作坊之一的后沟旧酒坊,属于古代民间私酿作坊,最初酿酒只供族人乡邻饮用。遇战争或饥荒,官府禁止酿酒时,它即使酿制也不敢声张。所以它诞生之初,并不引人注意,究竟诞生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村人讲述,后沟人素有经商传统,至少一二百年前,祖先在大同、呼市做买卖,就带着家乡自酿酒了。后沟张姓后人也流传,祖上好几辈都有人做酒。</p> <p class="ql-block">  后沟旧酒坊酿造的是清香型高粱白酒,独有本地龙门神泉水和优质本地一把抓红高粱,采用中国古代工匠发明的加曲造酒工艺,分大曲酒和快曲酒两个品种。随着后沟古村景区的发展,酒坊由表演性质向商品化生产延伸,后沟老酒坊进行了扩建升级,改善了卫生条件,完善了各项生产销售许可,由原先仅在景区售卖,现还能在全国市场销售。</p> <p class="ql-block">四大古作坊</p><p class="ql-block"> 本区内有酒坊、油坊、醋坊、豆腐坊等手工作坊,是演示农耕时代村民生产酒、油、醋、豆腐等生活必需品的观摩场所。后沟为榆次杂粮产区,又有优质水源龙门神泉,生产的酒、油、醋、豆腐味道纯正,远近闻名。但后沟所产的这些生活必需品,以满足本村及邻近村民生活所需为主,并不求远销获利,其工艺传承也以父子间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来到这里,能让人深切体验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生活和民间非遗手工艺文化。</p> <p class="ql-block">接近山顶</p> <p class="ql-block">枣树成林</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允许游客随意采摘成熟的大枣,别说挺好吃!</p> <p class="ql-block">将军院</p><p class="ql-block"> 将军院地势险峻,构筑奇特,基石裸露,墙体拱圆,门楼二柱出厦,地脉四灵拱卫,是一个藏风聚气,地灵人杰的宝地。</p> <p class="ql-block">  1925年8月16日,在这里诞生了一位共和国将军—张晓赤。他5岁丧父,12岁投奔革命,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剿匪战斗,战功显赫,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南京海军指挥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海军副司令员等职。</p> <p class="ql-block">  得知张晓赤将军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在我们夫妇服役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过倍感亲近!</p><p class="ql-block">张晓赤将军旧居</p> <p class="ql-block">旧居窑洞内</p> <p class="ql-block">张晓赤将军事迹展览前言</p><p class="ql-block"> 张晓赤将军生于1925年8月16日,卒于1987年1月12日,是从后沟古村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军。张晓赤将军祖上世居后沟古村,属于后沟张姓北窑股分支。张晓赤将军为家中次子,小名“二货子”,自幼聪明伶俐,性格倔犟,五岁时父亲早逝,靠母亲为他人缝补做鞋维生,家境贫寒,饱尝艰辛。</p> <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进入山西抗战。八路军129师某部,曾驻扎在后沟村,张晓赤家也住进了八路军战士。在与八路军战士的朝夕相处中,张晓赤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树立起了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理想。同年11月,129师向太行山腹地挺进。年仅12岁的张晓赤瞒着母亲,与同村的三个伙伴一起跑到了和顺县石拐镇投奔了八路军。因张晓赤年龄太小,还不能参加战斗,被派到刘伯承师长身边当警卫员。从那时起,"张晓赤跟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经受了枪林弹雨的洗礼,接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张晓赤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尖山战斗”等上百次战斗。在战斗中他机智顽强,不怕牺牲,英勇克敌,屡建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张晓赤将军在他的戎马生涯中,从士兵做起,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作战科长、团参谋长、副师长等职。1952年,由陆军转为海军,在大连海军学院离职学习,毕业后调任南京海军指挥学院研究员,后又被任命为南京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并被授予少将军衔。张晓赤将军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对国家和民族无限热爱,为民族解放和部队建设贡献了毕生的心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指挥员。</p> <p class="ql-block">  在保护和开发后沟古村的过程中,“将军院”引起了榆次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办公拍板,决定彻底整修“将军院”,征集张晓赤将军的有关资料,建立将军生平展览室,既充实古村人文内涵,又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在征集、整理,张晓赤将军的资料和遗物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将军性情耿直,襟怀坦白、刚直不阿;在革命事业中,将军是忠贞不屈、坚定顽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在个人生活中,将军又是敢爱敢恨,重情重义的奇伟男儿。1947年10月,将军在攻打河南内乡战斗中身负重伤,住院治疗期间,与看护他的护士芦萍相识相恋,并最终结合,两人携手走过了40个春秋,养育了五个儿女,期间,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堪称现实版“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翻遍军中档案,将军留下的仅是一份简单的个人履历表。找遍家里将军留下的仅有一个烟咀、一支钢笔和几件旧军服,这些资料和实物,虽然不足以展现将军的生平,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将军淡泊名利、艰苦朴素的做人准则和大公无私、勤政廉洁的做官之道。将军的生平,将军一切,很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去深思……</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主参观线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进山洞</p> <p class="ql-block">出山洞</p> <p class="ql-block">来到百工馆</p> <p class="ql-block">木匠和泥瓦匠馆</p> <p class="ql-block">木匠</p> <p class="ql-block">泥瓦匠盘的土炕内部展示</p> <p class="ql-block">还有其他匠人,就不一一展示了。</p> <p class="ql-block">铁匠炉</p> <p class="ql-block">古排水系统至还在沿用</p> <p class="ql-block">又进山洞</p> <p class="ql-block">走出山洞</p> <p class="ql-block">俯瞰山下村落</p> <p class="ql-block">  张家祠堂又称家庙,是家族成员祭拜先祖先宗的场所。后沟张氏家族的始祖张崇晖于唐朝元和十四年(819)从清河县迁徙“避地于兹”,繁衍至今已为村中大族。但张家祠堂始建年代因缺失史料而无法考究。但从后沟村中诸多历史遗存和“南北二股旮旯院”的有关传说中,还能解读出张氏家族的发展脉络。 </p> <p class="ql-block">  后沟村民大都姓张,原来是咱老张家的地盘啊!</p> <p class="ql-block">  仪门院又称三合院,不建南房,门楼居中而内设仪门,平日仪门不轻易开启,两侧通行,左入右出,讲究含蓄包藏,内不外露,具有挡煞辟邪之功能。当地风俗,仪门只有在春节、贵客临门婚丧大事时才打开。按照封建礼制,出了秀才的家庭、才有资格修仪门,从院顶的谍墙垛口,门楣上的雕花彩画上,我们可以想见大户人家殷实富足的生活状态,因此院位于古村山腰半坡之上,故又成为半坡院。</p> <p class="ql-block">吊桥院</p><p class="ql-block"> 此院乃后沟张氏先人“旮旯院”之遗迹。三面环山,一处绝壁,形同簸箕,只能从西崖上开凿的洞门出入,洞内掘有深坑,架设木板吊桥控制交通,故称为吊桥院。是一处充满神秘色彩,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古老宅院。</p> <p class="ql-block">木板吊桥下面是深沟</p> <p class="ql-block">吊桥院前是悬崖</p> <p class="ql-block">进入吊桥院</p> <p class="ql-block">  陪同参观的大姐说:吊桥院因地势险要曾被土匪占据过。</p> <p class="ql-block">从吊桥院通过地道下到山底</p> <p class="ql-block">回望进口</p> <p class="ql-block">  左侧照片是从进口下到缓步台;右侧照片是从缓步台拐弯再下到出口。</p> <p class="ql-block">地道出口</p> <p class="ql-block">黄土高坡美景</p> <p class="ql-block">老窑洞</p> <p class="ql-block">来到演艺广场</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国庆节期间,榆次连下三天小雨,在演艺广场有一处地面塌陷,深不见底。经询问村民才知是一古窑洞,窑洞内发现的生活痕迹根据专家判断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现已修复成为一处古窑洞参观遗址。</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是专祀文昌帝君的场所,和村西关帝庙形成“文东武西”的坐镇格局,因文昌主科举功名,司人间文运,备受文人士子崇拜。</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是一座上庙下洞的二层建筑,俗称过街楼,其始建时间应在明末清初,但具体年代不详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清”运动中,仅遗存一段残壁石墙,2005年6月于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只沿主游览线路走了一圈,还有近三分之一的景点没有走到,看来须再次光顾啊!中午我们在龙门酒家吃过农家菜后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名人也光顾过龙门酒家啊</p> <p class="ql-block">  现在村民都搬到后沟新村的联排别墅居住,着实令人羡慕啊!</p> <p class="ql-block">  正如后沟新村标语所言:“农耕文明就是发展底蕴,乡愁记忆就是致富机遇”!后沟古村就是靠大自然的馈赠,老祖宗的遗存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才迎来发展机遇。过去农民是真苦真穷,现在农民是真甜真富啊!后沟还走出一位共和国将军—张晓赤。他建国初期还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过,在此遇到舰院老前辈更是倍感亲切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