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周有痘</p><p class="ql-block"> 摄影,周有痘,马金宝,王兆利,朱茂文</p> <p class="ql-block">我们正青春志愿团红歌团在临沂日报记者高佑玲团长的带领下,踏上了蒙山深处的慰问之路。一路上,红歌在山间回荡,像一条流动的河,把我们的热情洒向每一道山梁。那些熟悉的旋律,曾是战火中的号角,如今在青山绿水间重新响起,仿佛唤醒了这片土地沉睡的记忆。村民们站在田埂上驻足聆听,脸上浮起久违的笑容——这歌声,对他们来说,既遥远又亲切,像是从童年飘来的回音。到了工厂,我们用歌声为工人们送去问候,一曲接一曲,掌声不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红歌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当下温暖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蒙山的早晨来得格外清亮。太阳刚从山脊探出头,雾气还在谷底缓缓游走,像一层轻纱盖在绿浪之上。我们走在通往工厂的小路上,脚下的石子咯吱作响,空气里满是松针和泥土的清香。有人轻声哼起《沂蒙山小调》,旋律一起,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接了上去。歌声在晨光中飘荡,惊飞了几只山雀,也唤醒了沉睡的山谷。这山,这水,这歌,仿佛本就该在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沂蒙最本真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在大巴上,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一瓶刚品尝过的岩储水,红色的团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有人带头唱起了《歌唱祖国》,一瓶瓶水随着节奏轻轻摇晃,像举起了无数面小小的旗帜。窗外,蒙山的轮廓渐渐远去,但我们的心却更近了。那一刻,没有人说话,只有歌声和笑声在车厢里流淌。这不仅仅是一次慰问,更像是一场与山、与水、与人心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在工厂的仓库里,我们亲眼见证了岩储水的生产全过程。现代化的流水线安静而有序,一瓶瓶水被精准封装,像被赋予了使命般走向远方。讲解员是一位穿蓝西装的女士,手势利落,话语清晰,她说:“这水来自岩石深层,是大地最深处的馈赠。”我们听着,忽然觉得手中的水瓶也有了温度。它不只是解渴的饮品,更是这片土地对人们的默默守护。</p> <p class="ql-block">休息间隙,我站在厂房一角拍了张照。手里握着那瓶清澈的水,背后是简洁的墙面和一道蓝色装饰条,像极了我们这支队伍——简单、干净,却充满力量。我穿着红色运动服,背包还没放下,脸上却已挂着笑。那一刻的我,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参与一种传承。红歌是魂,山水是根,而我们,是正在行走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队伍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队员,她穿着粉色上衣,耳坠在阳光下微微闪动。她不常说话,但每次唱歌时,声音都格外坚定。我悄悄问她:“您唱了一辈子红歌,累吗?”她笑了笑:“不累,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就愿意唱。”她站在那儿,像一座小小的灯塔,照亮了我们这些年轻的身影。原来,“正青春”不只是年龄,更是一种信念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当车轮驶离蒙山,夕阳正缓缓沉入天际,天空被染成金橙色,远处的山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我们没再唱歌,但心里的旋律一直没停。这一路,我们把红歌带进了大山,而大山,也把一种沉静的力量还给了我们。沂蒙精神,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口号,它是山间的风,是地下的水,是老一辈人眼里的光,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脚下不息的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