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经讲义》黄元吉祖师 虚无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p><p class="ql-block">的逐句编号、原文解读与现代中文翻译,力求忠实于老子及黄祖师的原意。</p><p class="ql-block">《道德经讲义》黄元吉祖师 虚无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p><p class="ql-block">【原文部分】</p><p class="ql-block">1. 原文: 希言自然。</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统治者应)少发号施令(少立教令)才合乎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2. 原文: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p><p class="ql-block">3. 原文: 孰为此者?天地。</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是谁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天地。</p><p class="ql-block">4. 原文: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天地(的力量)尚且不能让狂暴之事持久,更何况是人呢?</p><p class="ql-block">5. 原文: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所以,追寻“道”的人,其行为就与“道”相合;</p><p class="ql-block">6. 原文: 德者同于德,</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追寻“德”的人,其行为就与“德”相合;</p><p class="ql-block">7. 原文: 失者同于失。</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而那些)行为失当、背离道德的人,其结果也就与“失”(失败、过失)相合。</p><p class="ql-block">8. 原文: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行为与“道”相合的人,“道”也乐于接纳他;</p><p class="ql-block">9. 原文: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行为与“德”相合的人,“德”也乐于接纳他;</p><p class="ql-block">10. 原文: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行为与“失”相合的人,“失”(失败)也乐于伴随他。</p><p class="ql-block">11. 原文: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这就像统治者)自身的诚信不足,于是百姓自然就不会信任他。</p><p class="ql-block">【解读部分】</p><p class="ql-block">1. 解读: 道本无声无臭,故曰希言。</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道”本来是无声无味的,所以称之为“希言”(稀少的言论)。</p><p class="ql-block">2. 解读: 道本无为无作,故曰自然。</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道”本来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所以称之为“自然”。</p><p class="ql-block">3. 解读: 夫物之能恒、事之能久者,无非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一听气机之自运而已。</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事物能够恒常、事情能够持久的,无不是顺乎天道而运动、遵循本性而行事、完全听任内在气机自然运行罢了。</p><p class="ql-block">4. 解读: 若矫揉造作,不能顺其气机以合乾坤之运转、日月之升恒,适有如飘荡之风、狂暴之雨,拔大木,涌平川,来之速者去亦速,其势岂能终日终朝哉?</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如果人为造作,不能顺应自身气机以契合乾坤的运转、日月的永恒升落,那正好就像飘荡的狂风、狂暴的骤雨,能拔起大树,淹没平原,来得快的去得也快,那种势头怎能持续一整天或一早晨呢?</p><p class="ql-block">5. 解读: 虽然,孰是为之?问之天地而天地不知也。</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虽然如此,(这风雨)是谁造成的呢?去问天地,天地也不知道(乃自然而生,非天地有意为之)。</p><p class="ql-block">6. 解读: 夫天地为万物之主宰,不顺其常尚不能以耐久,况人在天地如太仓一粟,又岂不行常道而能悠久者乎?</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天地是万物的主宰,(其发起的狂暴现象)不遵循常道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在这天地间如同巨大粮仓里的一粒米,又怎能不践行恒常之道而希望(事业或生命)悠久呢?</p><p class="ql-block">7. 解读: 故太上论道之原,以无为为宗、自然为用。</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所以太上老子论述“道”的根本,是以“无为”为宗旨、以“自然”为应用法则。</p><p class="ql-block">8. 解读: 倘不从事于此,别夸捷径,另诩(xǔ)神奇,误矣!</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倘若不遵循这个原则,而去夸耀别的捷径,自诩有其他神奇方法,那就错了!(注:诩xǔ,夸耀)</p><p class="ql-block">9. 解读: 试观学道之士,虽东西南北之遥,声教各异,然既有志于道,不入邪途,无不吻合无间。</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试看学道之人,虽然来自东西南北遥远之地,风俗教化各不相同,但既然有志于求道,不走入邪路,其最终所悟没有不相互吻合、没有差异的。</p><p class="ql-block">10. 解读: 行道而有得于心谓之德。</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践行道义而内心有所领悟收获,就叫做“德”。</p><p class="ql-block">11. 解读: 既知修道,自然抱德。</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既然知道修行大道,自然就能持守德行。</p><p class="ql-block">12. 解读: 凡自明其德、绝无纷驰者,无不默契为一,故曰“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又何怪诞之有耶?</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凡是自己明了其德、内心绝不散乱奔驰(专注守一)的人,无不与道默契合一,所以说“追求道的人就与道相同,追求德的人就与德相同”,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p><p class="ql-block">13. 解读: 下手之初,其修也有道有德,有轨有则,脱然洒然,无累无系,到深造自得之候,居安资深,左右逢源,从前所得者至此爽然若失;</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开始修行的时候,其修炼是有道有德,有规矩法则,超脱洒落,没有牵累束缚;等到修养深厚、自有心得的时候,就能做到居处安适、造诣精深,左右逢源,从前所得到的东西至此仿佛豁然消失(融会贯通,不再执着于具体法相)。</p><p class="ql-block">14. 解读: 工夫纯粹,打成一片,恰似闭门造车,出而合辙,无不一也,故曰:“失者同于失”。</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功夫纯粹,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就好像关起门来制作车子,出门使用却完全符合车辙,没有不一致的,所以说“(与道合一仿佛有所失,这种‘失’的状态也)与最终的‘失’(融通无迹)相同”。</p><p class="ql-block">15. 解读: 此三者功力不同,进境各别。</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这三者(同于道、同于德、同于失)是功力深浅不同,进步的境界各有区别。</p><p class="ql-block">16. 解读: 至于用力之久,苦恼之场亦化为恬淡之境,洋洋乎别饶佳趣,诩(xǔ)诩然自畅天机。</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等到用功久了,即使是苦恼的境地也能化为恬淡的境界,充满自在、别有一番美妙趣味,欣然自得、畅达自身的天然机趣。(注:诩诩然,欣然自得貌)</p><p class="ql-block">17. 解读: 苦已尽矣,乐何极乎!故曰:“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苦已经尽了,快乐哪有尽头呢!所以说:“与道相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相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失’(融通无迹之境)相同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p><p class="ql-block">18. 解读: 可见无为之体,人所同修,自然之工,人所共用,虽千里万里之圣,千年万年之神,时移地易,亦自然若合符节,有同归于一辙者焉。</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可见“无为”的本体,是人人共同修习的;“自然”的功用,是人人共同使用的。即使是远在千里万里的圣人,相隔千年万年的神明,时代变迁地域不同,也自然像符节相合一样,有共同归于同一途径的。</p><p class="ql-block">19. 解读: 倘谓自然者不必尽然,则有臆见横于其中,有异术行乎其内,或著于实而固执死守,或执于空而孤修寂炼,如此等类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如果认为“自然”不必完全如此,那就是有主观臆断横亘在心中,有怪异方术运行于其内,要么执着于有形有象而固执死守,要么执着于空无而孤独寂灭地修炼,像这样的种类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20. 解读: 皆由不信无为之旨、自然之道而各执己见以为是,无惑乎少年学道,晚景无成,志有余而学不足,终身未得真谛,误入旁门也。</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都是因为不相信“无为”的宗旨、“自然”的法则,而各自固执己见并认为是正确的,难怪有些人少年学道,到了晚年也没有成就,志向有余但学问(指对正道的理解)不足,终身未能得到真谛,误入了旁门左道。</p><p class="ql-block">21. 解读: 可悲也夫!可慨也夫!</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真是可悲啊!真是可叹啊!</p><p class="ql-block">22. 解读: 此言无为自然之道,即天地日月幽冥人鬼莫不同此无为自然、以生以遂、为用为行而已矣。</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这里说的是无为自然之道,即便是天地、日月、幽冥、人、鬼,无不是共同遵循此无为自然之道,以此来生长、成功,作为其作用和行为方式的。</p><p class="ql-block">23. 解读: 凡人自有生后,聪明机巧昼夜用尽,本来天理存者几何?</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大凡普通人自从出生以后,将聪明机巧日夜用尽,本来具足的天理还能存留多少呢?</p><p class="ql-block">24. 解读: 惟有道高人,一顺天理之常,虽下手之初不无勉强作为,及其成功,一归无为自然之境,有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者焉。</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只有有道的超凡之人,一概顺应天理的常道,虽然开始下手修炼时不免有勉强作为,但等到成功时,完全归于无为自然的境界,就好像不用思考就能获得、不用努力就能符合、从容不迫而符合中道一样。</p><p class="ql-block">25. 解读: 故以圣人观大道,则无为自然之理昭昭在人耳目,有不约而同者;</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所以,从圣人的角度来看大道,那么无为自然的道理明明白白,就在人的耳目之间(显而易见),有(大家)不约而同(就能认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26. 解读: 若以后人观大道,则无为自然之诣似乎惟仙惟圣方敢言此,凡人未可语此也。</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但如果从后世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大道,那么无为自然的造诣似乎只有仙人、圣人才敢说这个,凡人是不可以谈论这个的。</p><p class="ql-block">27. 解读: 《中庸》云:生学困勉,成功则一,不将为欺人之语哉?非也,</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中庸》说:“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成功之后则是一样的”,这难道将是骗人的话吗?不是的。</p><p class="ql-block">28. 解读: 缘其始有不信之心、由不道之门,其后愈离愈远,所以无为自然之道不能尽同,而分门别户从此起矣。</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因为一开始就有不信任(无为自然)的心,跟从了非正道之门,之后就越离越远,所以(他们)对无为自然之道的理解不能完全相同,而分门别户就从这里开始了。</p><p class="ql-block">29. 解读: 学者明此,方不为旁门左道所惑也。</p><p class="ql-block"> · 现代中文翻译: 求学之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不会被旁门左道所迷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