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深处的寂静:参观沙孟海旧居

羊乳老兵王伟民

<p class="ql-block">漫步于西湖湖畔,不经意间邂逅了一处静谧而厚重的文化地标——沙孟海旧居,一座被铭刻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雅居。我素来钟情于探访名人旧居与纪念馆,在我看来,那不仅是砖瓦木石的堆叠,更是历史呼吸的回响、文脉流淌的河床。踏入其中,方知此地主人非同寻常。虽对其诸多职务知之不详,但“西泠印社社长”一职,却如雷贯耳。在杭州,在西湖,谁人不知西泠印社?那是一方金石铿锵、翰墨飘香的圣地,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而沙孟海,正是这座“天下第一名社”的掌灯人之一,其分量之重,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旧居坐落于杭州龙游路15号,原为一座典雅的私人宅邸,主体建筑为一幢二层青砖小洋楼,中西合璧,静穆安然。解放后,房主陆续变卖房产,此地渐成大杂院,历经岁月侵蚀,屋宇颓圮,几近坍塌。曾在此栖居的,不乏潘天寿、陈训慈、沙孟海等文化巨擘,可谓人杰地灵。1952年,沙孟海举家迁入,于此潜心治学、挥毫刻石,四十年寒暑,成就了他艺术生涯的巅峰。1991年迁居后,浙江省博物馆即萌生建馆之念。经多年奔走,省政府拨款七百万元,自2000年起启动修缮工程,历时四载,终使老宅重光。如今的旧居占地870平方米,建筑面积601平方米,复原了先生生前的卧室、书房与客厅,北侧设160平方米陈列区,展示其生平事迹,并添置青铜坐像、庭园假山,与建筑风貌相映成趣。2003年,旧居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不仅是一处纪念之所,更成为传承书道、涵养文心的精神殿堂。</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先生(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兰沙、僧孚、決明,浙江鄞县沙村人,中年后以字行世。一生履历显赫,曾任中山大学预科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及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等职。他不仅是书法篆刻的巨匠,更是学识渊博的通儒。其书法融碑帖之长,气魄雄浑;篆刻虽作不多,却古意盎然,朴拙中见风神。在书学、印学之外,他对古典文学、文字训诂、金石考据、文物考古皆有精深造诣,长期投身文博事业,在文物调查、考古发掘、藏品整理等方面贡献卓著,堪称一代文化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出身于名医书香之家,父亲沙孝能精通中医,兼善诗文书画篆刻,家风清雅,文脉绵长。自幼耳濡目染,沙孟海便对书法篆刻心生挚爱。十二岁起,为刻印之需,他便埋首研读《说文解字》,探求篆字本源。1910年,年仅十一岁的他已识得大量篆文,常取印石习刻,刀锋初试,便显灵性。这份源自童年的热爱,如种子深植沃土,终在岁月中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他一生的艺术与学术大厦。</p> <p class="ql-block">1919年,沙孟海自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随即师从著名学者冯君木先生研习古典文学。他不囿于桐城派之藩篱,转而上溯汉魏风骨,崇尚章太炎、李审言、马一浮、黄季刚等大家之文风,笔力雄健,气象开阔。同时,他还受教于钱太希、赵叔孺,精进书法与篆刻技艺。这段求学历程,奠定了他深厚的国学根基与艺术修养,为其日后融通文史、贯通艺理,铺就了坚实之路。</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沙孟海初任镇海县立高等小学教员,后辗转上海,在修能学社执教,并于商务印书馆及国立函授部担任教师,传播文化薪火。然因与革命志士交往密切,传递信函,处境日艰,难以立足沪上。幸得恩师冯君木引荐,转入浙江省政府任职。20年代末,他曾短暂出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展现其学术影响力。至30年代初,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秘书,历时十八载,虽身处行政之职,却始终未辍学术与艺术之追求,在纷繁世务中坚守文心不坠。</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先生在书法与篆刻领域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他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要职。其艺术生涯横跨教育、文博、创作与学术,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却始终以“学者之书、文人之印”为旨归。他以深厚的学养滋养笔墨,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金石,真正实现了“书以载道,印以明心”的文人理想,成为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不可绕过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书房在正厅东侧,窗明几净。先生的写字台仍保持原样,一方端砚,数支毛笔斜插在瓷笔筒中,仿佛他刚刚放下笔,暂去庭院散步。我注意到砚台中竟还残留着干涸的墨迹,黑中泛着紫光,让人想象先生最后一次研墨书写的情景。玻璃柜中陈列着先生的手稿,那些字迹瘦硬通神,转折处若剑锋出鞘,绵延时如溪水蜿蜒。透过这些墨迹,我仿佛看见一个清癯的老人,在灯下伏案疾书,笔锋过处,纸上有风声。</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书法,远宗汉魏碑刻,近取宋明意趣,对钟繇之古雅、王羲之之遒丽、欧阳询之峻整、颜真卿之雄浑、苏轼之旷达、黄庭坚之奇崛皆下过深功,终能化古为我,自成一家。其书风以“雄强”著称,兼擅篆、隶、楷、行、草诸体,尤以榜书大字最为世人称道——笔力千钧,气势磅礴,墨气淋漓,如江河奔涌,有撼人心魄之力。故有“海内榜书,沙翁第一”之誉,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其字不仅见于碑匾堂壁,更成为时代精神的一种象征,彰显出中华文化刚健有为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著述宏富,学术与艺术并重。主要著作有《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论书文集》《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书谱注释》《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沙孟海遗墨》《沙孟海书学院珍藏沙孟海书法作品集》《兰沙馆印式》《沙孟海篆刻集》等,系统构建了现代书学与印学的理论体系。此外,他还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为当代书法史的整理与传播作出奠基性贡献。其文字如其书法,严谨而不失风采,深邃而富有温度,是后人研习书艺、追慕风骨的重要典籍。</p> <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10日,沙孟海先生在杭州安详辞世,享年九十三岁。其家属遵其遗愿,将其毕生所作数千件书法、篆刻作品及珍贵文物悉数捐赠浙江省博物馆,化私藏为公器,泽被后世。同年,浙江宁波建成沙孟海书学院,集中保存并展示其艺术遗产,成为研究与弘扬其学术思想的重要基地。2022年6月,该学院入选《浙江省博物馆(纪念馆)名录(2021年)》,标志着其文化地位的正式确立。沙孟海虽已远去,然其墨迹长存,精神不朽,如西湖之水,润泽一方文脉,绵延不息。</p> <p class="ql-block">离去时回望,旧居的白墙被雨水洗得发亮,在黑瓦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刚完成的水墨画。我知道,尽管先生已逝,但他的精神仍如院中那株老石榴,在这方天地里持续生长,结出新的果实,静待有缘人的采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