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笔者,在临晨“九一八”特殊时刻,阅读聆听《松花江上》这首歌的来历简介,心潮澎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东北三省沦陷十四年,东北松花江江畔的父老乡亲,无家可归,流落街头,整个东北三省被日本鬼子侵占,1932年日本人,又在东北长春建立“伪满政府”,同时设立了爱心觉罗溥仪,这个傀儡政权皇帝,开启了日本统治中国东北三省,长达十四年的侵占中华民族的侵略统治。</p><p class="ql-block"> 心之寻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在这特殊日子,特殊时刻,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缅怀革命先烈,为了抗日救国而英勇牺牲,革命先烈名垂千古,您们献血没有白流,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干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鲜活生命驻起了一条万里长城,为了祖国人民的今天,献出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谱写拳拳赤子之心,没有抗日英雄的历史丰碑,就没有中国人民的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的汽笛声,即将是中华儿女的大地上,响彻长空,传遍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不老的民族,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多奇志的壮丽诗篇,西安二中老师张寒晖谱写“松花江上”,这首振国威扬国威的,中华儿女传唱“九一八,九一八,我的爹娘啊,我们何时才能欢聚,我们何时能回家”。</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顾历史 勿忘国耻</b></p><p class="ql-block"> <b>九一八事变</b>: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沈阳蓄意制造的侵华事件,通过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并诬陷中国军队,发动对东北的武装占领,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和中国局部抗战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b>事件背景:</b>日本扩张野心: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受经济危机冲击,企图通过侵占中国东北转移矛盾。</p><p class="ql-block"><b> 制造借口:</b>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日军自炸沈阳柳条湖段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p><p class="ql-block"> 此前已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逐步渗透东北,并制定《田中奏折》明确侵华战略。</p><p class="ql-block"> <b>挑衅铺垫:</b>1931年6月至7月,日本先后制造“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作为侵略借口,同时关东军秘密策划军事行动。</p><p class="ql-block"> <b>军事进攻:</b>日军随即突袭东北军北大营,因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仅300余日军击溃8000守军,次日占领沈阳。67</p><p class="ql-block"> <b>东北沦陷:</b>至1932年2月,日军占领东北全境,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启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东方战场起点,促使中国局部抗战爆发。</p><p class="ql-block">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随之兴起,东北人民及未撤退的部队组建抗日义勇军进行抵抗。 </p> <p class="ql-block"> 悲歌一曲唱不尽,松花江上,一首寡妇哭坟的歌,却改变中国20世纪进程,蒋校长很透了它,几度试图封禁,而我们的伟人却说,它的威力,抵得上两个兵团,后人也曾这样评价,没有这首歌,就没有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就是《松花江上》。</p><p class="ql-block"> 东北人,从小唱到大的一首歌,也是九三阅兵合唱团,合唱的第一首歌,又是一年九一八,东北的上口即将响起警报,东北人冰姐想把这首歌,和它背后血泪的十四年,讲給你听“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第一句用的是降调,温暖又诗意,像离家的人,抚摸老照片,喃喃自语,松花江是我们东北最长的河流,全国范围也仅次于长江黄河,排在第三位,它途径黑龙江吉林两省,孕育出全国广袤富饶的黑土。</p><p class="ql-block"> 对于东北人来说,这不仅是一条河,更像是一种精神归属,还有接下来出现的大豆高粱,森林煤矿,都是极具东北特色的意象,画面感极强,可你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就像范仲淹,从来没有去过岳阳楼一样,这曲歌首的词作者张寒晖老师,不是东北人,甚至毕生,都没有机会来到东北,但彼时山河破碎,国将不国,国人共同的情感,早已跨越地域,写下这首歌时,他与四万万同胞,都是东北人。</p> <p class="ql-block"> 带了第二句画风从温暖转向凄凉,这里有个关键词,衰老,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据说录音的时候,歌唱家觉得“衰老”这个词,太凄厉了,想改成“年迈”,我那年迈的爹娘,张涵晖气的直拍桌子,为什么呢,因为爹娘不是一天天老去的,而是一瞬间老去的,他们是为了沦丧的家园,远走他乡的孩子,一夜愁白了头。</p><p class="ql-block"> 那好好的,为什么要远走他乡呢,答案我们都知道“九一八”,从这一天开始,此后的十四年里,一道山海关,隔出了最遥远的距离,东三省沦陷,三千万同胞成了亡国奴,关内是流亡的儿郎,关外哭瞎了眼的爹娘,和回不去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们东北人总说,过了山海关就到家了,最早就是从这首歌来的,接下来,就到了《松花江上》的高潮,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唱歌了,而是从胸腔深处发出的嘶吼,人们一遍遍重复的“流浪”,心理却一遍遍咀嚼着“回乡”。</p><p class="ql-block"> 1938年9月19日,日本人占领沈阳的第二天,老百姓开始拖儿带女逃难,临行前他们往往会用手帕,包上一捧黑土,随身带上,好像土在,家就在,有位东北大学的学生,曾记录下来流亡路上的见闻,他说火车来了,大家一窝蜂涌上去,车厢里密密麻麻全是人,火车行驶没有多久,车窗上淌出了鲜红的血水,胆小的人当场吓哭,胆大的人伸头去看,再发现车顶上早已挤满了人,刚刚火车过隧道,有人没注意,就直接被撞死了。</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有人病死,有人饿死,有人被榴弹击中,有人被日本人抓走,活着逃出去的,不过十之二三,可活下来的,就意味着有好日子吗,当然不,他们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只能日日街上游荡,有的孩子实在太饿了,就几个人凑钱,想下馆子吃口热乎饭,可结账的时候发现,他们凑出来的钱,叫奉票,北平的饭馆并不认,东北都沦陷了,奉票还能算钱吗?</p><p class="ql-block"> 那些爸妈从牙缝里省下的,临行前密密麻麻缝在衣服里的保命钱,离了老家,就成了废纸,以至于后来,饭馆见到东北口音的孩子,就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离家三千里,这些东北的孩子,成了没人管的孤儿,异乡流浪。</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地为了防止动荡,提出了要让学生们军训,将来好打回老家去,大家热血沸腾,早早来到了约定地点,却发现根本没有教官,只是为了圈住他们,担心动乱,这些东北孩子,白天宣传抗日,晚上就蒙着被子哭,有人去政府门前哭诉,有人卧轨想唤醒民众。</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人用最后的钱,买了把菜刀,日日夜夜的磨着,说着真回不去,就去和日本人拼命,打回老家去,这五个字,就像他们日思夜想的梦,可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三千万老乡,除了他们自己,好像并没有人关心。</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被西安二中老师张涵晖,看在眼里,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望着月亮,突然想到河北老家,寡妇上坟时的调子,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腔,不正是孩子们想家的痛吗,于是,就有了这首百转千回的《松花江上》。</p><p class="ql-block"> 歌曲一诞生,学生们争相传抄,曲谱上满是泪痕,可国民政府态度,很耐人寻味,西安街头,特务写上“禁止传唱松花江上”,可第二天就被老百姓,改成“快来唱东北松花江上”,据说蒋校长为此大发雷霆,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当年《松花江上》的词作者一栏,一直都是匿名。</p><p class="ql-block"> 1936年的冬天,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集会上,学生们群情激愤,要去找来临潼督战的蒋介石请愿,张学良前来劝助,让大家不要冲动,僵持之中,不值得是谁,高声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过后,世界先是安静了,然后歌声此起彼伏,越唱越响,汇成了向张学良心头的一种利刃,当这些背井离乡的孩子们,合唱到最后一句“爹娘呀,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整条街哭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东北少帅,如今的副司令,面对眼前的东北孩子,再也说不出一句劝助的话,临走前,张学良告诉大家“我一定抗日,一周之内,会给大家一个答复”,接下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西安事变》近代史最惊心动魄的13天,还有随后建立起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伟人夸赞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p><p class="ql-block"> 《松花江上》,这首歌从1936年冬天,张寒晖老师夜不能寐的那个晚上,旋律就回荡在东北,十四年的风雪里,回荡在抗日救国的战场上,当抗联战士,对着伪军唱起松花江上,这些人泣不成声的缴械投降,回荡八十年代的台湾街头,那些回不来家乡的老兵,游行时哼唱依然是东北松花江上,回荡在九十年代的今天,当它以九三阅兵第一首歌出现的时,它早已不是单纯的一首歌曲了,更是化为一个民族不灭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我的家”,三个字一出口,对那时的东北来说,一唱百和,肠断心碎💔,一声“九一八”,人们双泪落下,当“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一声声响彻大江南北时,那是中华儿女愤慨与悲伤,更是我们东北人,永远忘不了的流浪。</p> <p class="ql-block"> 笔者,感恩各位同仁一路陪伴与守候,让国学文化温暖人心,让我们荡起双桨扬帆起航相约美好的明天,今天美篇文章之阅读,感慨万千,国破山河在,九一八事变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松花江上,这首点燃全民族抗日斗志的不朽之作,其诞生地并不在东北,而是在古都西安;创作者张寒晖老师,也不是东北人,一生从未亲眼见过松花江,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园内现在还有张寒晖雕像。</p><p class="ql-block"> 东北和东北人民,永远都是民族的脊梁和排头兵,今年不止东北上空,祖国很多城市都响起警报,九一八,不仅是东北人的,更是中华民族不能忘记的一天,现在祖国强大了,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历史。</p><p class="ql-block"> 作为新时代的心之寻先生,在看阅兵的时候,对第一首唱《松花江上》确实有很多不解,只有震撼和来自民族情怀的感动。视频冰姐的讲解,弥补了对我对松花江的历史了解空白,让我们更能真切的感受这首歌的独特历史价值。 </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此搁笔吧,视频内容很长,九分零二妙时间,一字一句抄录,一字一句的回顾九一八,一字一句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心之寻先生,承蒙各位厚爱与支持,感恩各位同仁及粉丝朋友的大力支持,每天坚持写点心灵鸡汤的美篇文章,非常棒棒哒,非常充实自己内心与眷恋,谢谢大家,在下有礼了!</p><p class="ql-block"> 美篇配乐主题歌“松花江上”,一首抗日救国歌曲,多么凄凉,仿佛浮现在眼前,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祝福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民群众幸福吉祥安康如意!</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8日临晨4:55分完稿</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作者:白音宝力格,男,蒙古族,党校研究生法律专业,笔名心系草原(天道酬勤与心之寻),爱好诗词朗诵、文学、摄影、音乐;喜欢乒乓球、自行车运动。</p><p class="ql-block"> 曾撰写《蒙古族文化传承者...赵如意》的文章,登载于土默特左旗文史资料选编中;《怀念云布龙主席》登载于2020年6月13日“今日头条”,同日,“网易新闻”也予以登载。</p><p class="ql-block"> 1985年元月…1994年5月,政法招干参加工作在阿巴嘎旗人民法院任审判员。</p><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2004年5月,在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任民二庭副庭长。</p><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2007年11月,在锡林浩特市人民法院任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2007年11月…2012年11月,在阿巴嘎旗人民法院任院长。</p><p class="ql-block"> 2012年11月…2017年10月,在西乌珠穆沁人民法院任院长。</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2024年10月,在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任三级高级法官。</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光荣退休之人。</p><p class="ql-block"> 曾在2011年6月17,带领着阿巴嘎旗法院全体干警及人民陪审员,共计六十人,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代表自治区法院系统,参加全国法院文艺汇演,荣获全国特等奖,同年,阿巴嘎旗人民法院荣获全国第二批文化建设示范法院称号,曾在基层人民法院任职院长10年,荣获个人二等功,2024年10月份,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级人民法院退休,曾任三级高级法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