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 影:酒醇花香<br>场 景:哈尔滨平房区731遗址<div> 731罪证陈列馆</div> 秋意已浸透哈尔滨的街巷。结束一路向北的寻秋之旅,9 月 28 日散团后,我们特意将哈尔滨漫游的第一站定在平房区 —— 这个承载着民族最深创伤记忆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恰逢今天是9 月 18 日这个特殊的纪念日,电影《731》也在全球同步上映,我把去年9月份参观731遗址和陈列馆的照片及观后感特此整理发布美篇,以此特别纪念,更让这次参观成为跨越时空的记忆接力,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有些历史,永远不能在风中褪色。</p> 9 月 29 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侵华日军第 731 部队遗址的残垣,我们与众多参观者一道,在肃穆的气氛中开始了这场迟到八十余年的历史对话。 遗址园区的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残存的四方楼骨架在秋阳下投下破碎的阴影,裸露的钢筋如白骨般刺向天空,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战实验室的核心区域。 按顺序前行,监狱的铁窗还保持着扭曲的姿态,焚烧坑的焦黑土壤里似乎仍能嗅到罪恶的气息,而冻伤实验室墙壁上的冰裂痕迹,让人不寒而栗地想起那些在零下四十摄氏度中被活体实验的同胞。解说员低沉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他们会将受害者的四肢浇上冷水,置于严寒中,用铁棍敲击冻僵的肢体直至发出金属般的声响。" 这些并非虚构的恐怖场景,通过实物遗址的印证变得无比真实。 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是那座日本人立的谢罪碑,冰冷的石材上刻着苍白的歉意,与不远处枝繁叶茂的古榆树形成强烈对比。这些见证了十四年暴行的老树,每道年轮都记录着中国人的痛苦与日本人的罪行。 让我们甚感慰藉的是,参观人群中年轻人和孩子占了大多数,他们手持小国旗,认真聆听讲解的模样,让我们看到了民族记忆传承的希望。正如清明假期时,三万参观者冒雨排队的场景所昭示的,这段历史正在成为新一代的必修课。 步入罪证陈列馆,黑色幕墙的建筑本身就像一座沉默的纪念碑。六个展区构成完整的证据链,系统揭露了那段反人类的黑暗历史。 第一部分 "日本细菌战体系" 的文献展示了战争机器的精密构造;第二部分 "731 部队" 的组织图表揭示了这个杀人机构的庞大架构;第三部分 "人体试验" 的实物证据令人目不忍视 —— 锈迹斑斑的细菌培养皿、森然的手术器械、泛黄的实验日志,每一件都在控诉着 "特别移送" 制度下至少 3000 名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在 "研制细菌武器" 展区,陶瓷细菌弹头的碎片与生产记录相互印证;"实施细菌战" 部分的地图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红色标记触目惊心,那是日军将实验成果投入实战的铁证;而 "战后审判" 展区的影像资料,则记录了正义迟到的审判。 最让人气愤的是日美秘密交易的展区。档案清晰显示,美军为获取细菌战数据,包庇了主要战犯石井四郎等人。这种用正义换取罪恶知识的交易,与当下某些国家在生物安全领域的霸权行径形成了刺眼的呼应。参观至此,同行的伙伴忍不住低声痛斥,而我想起了陈列馆副馆长的话:"这些证据不仅是历史的伤疤,更是现实的警示。" 冥思厅的红光与白光在墙上交织,红光象征生命的鲜血,白光代表人性的良知。国际公约墙上 "禁止使用生化武器" 的条款,与展厅内的暴行形成尖锐对比。 留言台前,电子屏与手写本上满是滚烫的文字。一位母亲握着孩子的手写下稚嫩的笔迹“强国有我”,而我们也郑重留下 "牢记历史,强我祖国" 八字留言。 一本手写留言本上,"牢记血泪史,不忘国耻,中国人当自强,世代永不忘" 的激昂文字,道出了所有参观者的心声。 出口处的设计独具匠心,76 米长的通道两侧是日本战犯的证言墙,黑暗中一束光指引前行。当 "同胞们,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 的声音响起,我们的眼眶湿润了。走出出口通道,阳光瞬间洒满全身,远处城市的喧嚣传来,那一刻深刻体会到: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眼前的和平生活。 9 月 18 日,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回荡。电影《731》预售票房突破 7600 万元的数字,说明这段历史正在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知。从哈尔滨的遗址到全球的银幕,从殉难者名单墙上 2805 个名字到年轻参观者坚定的眼神,记忆的火种正在传递。正如陈列馆出口的设计寓意,我们不能回头沉浸于仇恨,但必须带着历史的重量向前走。<br> 历史已经明确昭示:与否认罪行的加害者永远不做朋友,血债虽难直接偿还,但正义永不缺席。这片大好河山,每一寸都浸透着先烈的鲜血,寸土不让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告慰。谨以此文,纪念 "九一八" 事变 94 周年,致敬所有铭记历史的中国人,愿我们带着陈列馆出口的那束光,走向更强大的未来。<br> 文案策划:酒醇花香<br>文案润色:豆包<br>出行时间:2024年09月29日<br>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br>本篇编号:2518<br>本篇完,谢谢众好友观赏、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