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满越

<p class="ql-block">  刘同在他的《谁的青春不迷茫》说道:“在做梦的年纪,你应该找到那个能和你一起做梦的人。”似乎在所有的青春年华里,都能找到余下的感怀。我的青春启航是随着一趟南下寻梦的绿皮火车,开启了我的寻梦生涯,它载着我从故乡的小城来到了南方的工业小镇。梦想如同我偏爱的浅蓝,夹带着一抹淡淡的忧郁与眉间拧巴着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工厂的宿舍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人,和她们操持着各自的方言,如同她们床上搁着的书籍,都带着地域的标签与喜好。记得对面上铺的女孩喜欢看《江门文艺》,一本拟描述打工生活与写实的情感散文,里面有个叫雪月的作者,就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喜欢从她的字里行间去探索人物与内心的写实与故事发展的概述。</p><p class="ql-block"> 隔壁床的女孩喜欢看《知音》一本以纪实的生活百态,包括明星八卦都有的期刊。在那个没有网络普及的年代,阅读似乎,成了唯一寄予心灵慰藉的供养,那时候的乡愁与情感是透过含蓄的纸张,通过漫长的邮箱的等待与期盼,慢慢被拉长的思念里,有了更多未知的憧憬与暇想,就像木心所描述的那般,从前的时光很慢,慢到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短暂。</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特别衷爱一本期刊读物叫做《读者》,里面的一些充满哲理智慧的小故事,总能让我在阴霾笼罩的日子里,找到前行的曙光。它是月刊型的,几乎每个月都会订阅,喜欢它那散发出来独特的油墨清香。</p><p class="ql-block"> 后来改成了半月刊,版型由原来的平装版升级为了精良,那封面的典雅与插画的别致都透着知性而美好的清雅。甚至连中间专属页面上的广告,都是非常的精致,仍然记得炫丽的美宝莲采妆,与戴尔的笔记本电脑的轻盈,在那个时候的向往,如同灰姑娘望着她的冬瓜马车一样,期待着童话的出现。</p><p class="ql-block"> 拥有物质支撑的自主,就能实现更多的新体验,与其在欢娱场所的喧哗与热闹,我更安然于独处的清寂,我把闲时的时间都用到了阅读上,或者是学习生活的技能上。它们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充实。有了物质上的支配,我可以探索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我的阅读爱好很杂,从小时候的连环画,到民间故事,还是校内的期刊,再到后来的文言文与古典诗词,从世界名著到乡野杂谈,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美文的汇集,从医学的起源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从唐宋八大家到山海经。阅读让我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铠甲,历经风雨煎熬,却也不在惧怕与彷徨。</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体力上的劳作带给我的是肢体上的磨练与强化,那么阅读带给我的却是心灵上的修练与丰满。即使前路艰辛坎坷,却也仍然能够点亮心灯的光茫,仍然喜欢带着小台灯,在寂静的夜里做个点灯的人,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相信我,你本身就会发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