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在诗社美篇网络平台“爱我们的交大”栏目的上一篇,我们介绍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童子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网址:</b><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t4s0o0"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童子军</a></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在本期,我们从诗社社长霍有光的论文中,摘录解说南洋公学更名交通大学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有外来侵略者占领土地和矿产物质,他们又扶植和利用中国的封建军阀,扩大争夺地盘,使各路军阀之混战不已,造成中国人民更加深重的灾难。由于政局的混乱,从1921年到1927年短短的七年中,学校校长及主要人员也更换了十多人次,有的没有到任就被迫辞职了,到任的任职时间有的不到一个月,最长的也只有两年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玉甫)、誉虎,自号遐庵,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余姚。父祖辈都是举人、进士。他先后任北洋军阀政府交通部司长、局长、次长等职,并曾于1918年游历欧、美、日本等国,考察政治、经济、交通、教育。叶恭绰提倡交通救国,为交大的改组合校排除各种困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0年8月,叶恭绰首次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交通部令本校教员凌鸿勋暂行代理唐文治辞去的校长职务。同年12月,叶恭绰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第一次提出关于改组交通部部属学校的意见,呈文北洋政府。经国务会议议决后,着手进行改组,改名为交通大学,由叶恭绰兼任交通大学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叶恭绰认为:“国家实力之展拓,以交通之发达为始基,而一切事业之设施,尤以人才之适用为先着,是交通与教育二者,倚伏相同,关系正密”。他在研究了我国交通事业和交通教育的实况后提出:“近年以来,我国交通事业迄无发展,深求其故,实由专门人手缺乏,不敷应用。而专门人才之所以缺乏,则实由现有各学校学制之不能统一。学制不能统一,即教授不能适应,而所造就之人才,仍不能适如实际上之需要”。他认为:“似此情形,自非妥筹良策,改弦更张,不足以资整理而图进步”。他组织人员分赴交通部所属各校进行调查。1920年12月4日,他曾派前清华学校校长周贻春等人,到上海了解关于改良教育的意见,接着就筹备改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交通部当时有部属学校四所: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他提出“以南洋为中坚”合并成一所学校,定校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业学校改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改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简称交大沪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交通部部属学校的改组,在教研结合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尽管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国内军阀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学校不时受到政潮的干扰,但学校在教学上仍能继续发展,教学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已经形成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他们多数是学校或国内其他大学毕业后国外留学归来,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士,如陈石英、周铭、胡明复、徐名材、周仁、胡敦复、裘维裕、杜光祖、王绳善、吴玉麟、锺兆琳等,他们到校任教,逐步代替了外籍教师,在唐文治校长时期奠定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发扬“求实学,务实业。”的传统,同时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方法,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实行选科单位制和学位制,制订了严格的学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始自编理工科教材。另一方面,成立了南洋大学工业研究所,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使本校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时期学校录取新生的标准,仍然要求较高。教学要求不仅严格,而且比过去更为系统、扎实,注重实验,逐步形成了本校的教学特色。坚持“务朴纳,汰浮华,好实践,恶空谈,学则中西并重,而以实用为归”的学风,为三十年代学校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现工科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后】1922年,叶恭绰著作《交通救国论》一书。抗日战争时期,他始终保持了一个爱国者应有的骨气,以卖字画度日,拒绝了日、汪的多次邀请。1947年交通大学51周年校庆,校友出于对叶的尊敬和思念,改工程馆为恭绰馆。在命名典礼大会上,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在致词中称赞他说:“叶先生在教育、美术、文学、建筑各方面,都有超人的造诣和独特的创造。同时,伟大的人格更感化了不少的青年……”</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第52期(总第155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审核:霍有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编:田皓、李瑞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辑:王田桂、谢淑玉、王凤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制作、排版:陈根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