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昵称: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美篇号:245409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字:春江东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图片: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章 铁脚板走出湘黔路</b></p> <p class="ql-block"><b>一、冲破澧沅封锁线</b></p> <p class="ql-block"> <b>1、刘家坪会议</b></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下旬,红2、6军团从石门的磨岗隘陆续回到桑植中心地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span>蒋介石多达四十万兵力已集结到位,企图对孤悬江南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一轮大规模“围剿”,一举消灭红2、6军团。红2、6军团面临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根据地日益缩小,部队给养困难,形势十分严峻。</p><p class="ql-block"> 11月4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共湘鄂川黔边省委和军委分会</span>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联席会议</span>(史称刘家坪会议)。会上,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自然地理条件、后勤保障、地方反动势力及根据地巩固可能性等五个方面,认为固守或仅在苏区附近活动均非良策。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突围远征至湘黔边,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实事求是地放弃了在湘西发展的目标,重新作出了战略转移至湘黔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宝贵火种。<span style="color:rgb(1, 1, 1);">11月14、18日,军团分别向红军总部汇报了突围部署。</span>下旬初,<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德、张国焘致电</span>红2、6军团通报樊嵩甫、湘军和川军布置情况,同意“行动方向,先向东南进,相机再转西亦可”,<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提醒</span>“不宜入粤、桂地区”。</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红2、6军团进行了周密准备,部队先集中在桑植进行休整,整编和充实主力红军,开展军事训练和政治动员。要求每人“只带三天口粮、两三双草鞋”,精简行装。并决定由红18师留守根据地,担负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19日,红2、6军团分别在桑植县刘家坪干田坝和水獭铺(今瑞塔铺)枫树塔举行誓师大会。当晚,贺龙、任弼时等率领主力部队一万七千余人告别根据地乡亲,从此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长征。</p><p class="ql-block"> 留守根据地的18师由第53团和新组建的第52团组成。在主力突围的前夜他们分数路分别向南北的保靖、鹤峰方向出击,然后这支不过三千余人的队伍,在师长张振坤的带领下,继续在龙山、桑植、永顺地区开展游击战,吸引住十余万敌人,大大减轻了国民党军给主力部队突围带来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b>2、冲破澧沅封锁线</b></p><p class="ql-block"> 11月19日傍晚,风雨交加。先头部队红6军团17师49团以一天急行军一百二十里,于21日下午到达大庸和溪口之间澧水北岸的张家湾。第49团团长王烈亲率1营,乘着木排、竹筏,奋勇抢渡,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对岸敌人的工事。夜间10点左右,控制了渡口。22日,2、6军团主力全部渡过澧水,从而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时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南京召开,湘军何健、刘建绪携款参会,意图活动能当上国民党中央委员,已无暇顾及。后经樊嵩甫密报,蒋介石得知后催促,刘建绪才返回湖南。在澧水战斗中,红49团团长王烈、湘鄂川黔少共省委书记周玉珠不幸牺牲。王烈是红2、6军团长征初期牺牲的第一位高级指挥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强渡澧水之后,红2、6军团分成左右两路,先头部队各向沅江进发,分别抢占洞庭溪和大宴溪。</p><p class="ql-block"> 半夜时分,当红49团牢牢控制住澧水封锁线的突破口,并为主力搭好浮桥,准备休息时,右路 6军团政委王震来了。他对大家说:“同志们,睡不得,睡不得,这不是睡觉的时候哩,再坚持一下,明天晚上一块睡吧!”说罢,手指地图上沅江渡口洞庭溪向团政委刘转连交代任务:“再走它 200里,把这个地方也夺下来!”于是,49团指战员不顾两天急行军加半夜激战的疲劳,立即出发,一路向南,第二天晚8时到达沅江洞庭溪。侦察排一枪未放就收拾了守候渡口两岸的民团,随后又俘虏了由上游赶来洞庭溪布防的三大船一个营的敌人,收缴了大量物资,并利用这些船渡过沅江。</p><p class="ql-block"> 左路抢占大宴溪的红2军团先头部队经过长途奔袭,于25日夜间悄然抵达大宴溪渡口附近的山区。经过周密侦察,首先摸清了渡口守军大约有一个连的保安队。次日,指战员巧妙地化装成国民党军队的样式,大摇大摆地走向渡口。当他们接近敌军哨兵时,守军果然未能察觉,以为是“自己人”。红军趁其不备,突然发动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守军。敌人措手不及,几乎来不及组织有效抵抗,便被歼灭。先头部队成功控制了整个渡口,并缴获了所有渡船,红2军团利用它们顺利渡过沅江。</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军的两道封锁线就这样被突破了,红军初步实现了向外转移的战略计划,蒋介石企图聚歼红军于龙山、桑植、永顺之间的计划彻底破产。</p> <p class="ql-block"><b>二、进占湘中</b></p> <p class="ql-block"> <b>1、进占湘中</b></p><p class="ql-block"> 红2、6军团渡过沅江以后,分左右两路长驱直入一路向南。</p><p class="ql-block"> 当时,湘军何健部大多被蒋介石调去追剿中央红军,派往湘黔川鄂一带的国民党军又被红军甩在澧水、沅江之间,驻留当地的国民党军和地方势力并不强,这样红2、6军团很快就控制了湖南中西部广大地区。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左路的红6军团东渡资水后,16、17师几乎未受有效抵抗,分别占领了新化、兰田(今涟源)和锡矿山(今属冷水江市),军团部进入新化城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11月27日至29日,右路的红2军团三个师先后占领溆浦、辰溪、浦市。</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溆浦是当时湘中地区一个相对重要的县城,国民党当局在此设有一定的防御力量。红2军团在占领溆浦和进军辰溪的过程中,经过较为激烈的战斗,但最终击溃当地的保安团和国民党驻军,随后红2</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军团部和两军团后方机关进入溆浦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11月29日向朱德、张国焘报告:“过沅江和攻辰溪时,各消灭敌一个营,缴枪300余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占湘中后,红2、6军团广泛进行了抗日救国宣传,惩办土豪劣绅,保护民族工商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赢得了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拥护<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锡矿山是著名的锑矿产地,有大量的矿工。红军到来时,不仅未遭遇抵抗,反而受到了工人们的热烈欢迎。红军在此成功地进行了宣传和募捐活动。</span>红6军团47团团长覃国翰在《点燃锡矿山的革命烈火》中回忆,16师在锡矿山“大多数店铺照常开门营业,各矿厂照常开工”,“锡矿山的工农群众对红军感情很深,他们把红军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当时正是初冬天气,群众见红军的衣服单薄,纷纷把好房子让给我们住,把新被子让给我们盖,主动为我们做饭、烧开水”;“大多数民族资本家和工商者在党的政策和红军抗日行动的感召下,纷纷响应红军的号召,积极捐款、捐物”。扩红也进行得非常顺利,短短四天时间里八百多人报名参加红军。红6军团在新化扩红一千多名。</p><p class="ql-block"> 在湘中,红军严守群众纪律,自觉保护手工业和工商业者,城镇乡村生产生活秩序井然。</p><p class="ql-block"> 追击红军的樊嵩甫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红2、6军团曾经过此地(指黄石铺,慈利南),见不到破坏痕迹,我深为感动”,在邵阳的“隆回、龙潭……红军虽经过,却没有一点痕迹,居民安然,买卖如常”。</p><p class="ql-block"> 湘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群众基础好,国民党军势力又弱,似乎是一个理想的立脚点,实现中央“7月训令”以来在湘中建立根据地的期望,好像又见到了曙光。<span style="color:rgb(1, 1, 1);">红军抽调人力,大力发展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 自11月下旬至1936年1月上旬,川西南下的红军正忙于与薛岳部和川军在天全、芦山、荥经、雅安等地进行艰苦激战,与2、6军团几乎断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 <b>2、摆脱纠缠</b></p><p class="ql-block"> 红2、6军团出人意料进占湘中,仿佛捅了蒋介石的马蜂窝。他好不容易将中央红军赶出了瑞金,怎肯眼睁睁地看着中国的中部又出现一个红色苏区。蒋介石很快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集樊嵩甫、李觉纵队跟踪追击,两人对湖南地形都比较了解,队伍实力也比较雄厚。沅江西岸的陶广、郭汝栋纵队则担任堵截任务,驻守长沙的汤恩伯纵队作为预备队,孙连仲和徐源泉纵队留在根据地对付红18师和防止红2、6军团返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对澧沅封锁线被红军突破负有责任的李觉,是“追剿”军第四纵队司令,他的纵队有第16、19、63师,其先头部队自红军渡过沅江后,就立即从西北方向快速跟踪追击,追至浦市、辰溪附近,急忙组织过江。</p><p class="ql-block"> 浦市、辰溪分布在沅江的两岸,李觉三个师有的刚过,有的正在过或未过,孤军突进而分散,有利于红军攻击。但是,由于红军指挥机构情报缺乏,预判不够,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新根据地创建上,部队分散在新化、安化、溆浦一带三百里范围内开展群众工作,同时由于地方反动民团不断的骚扰阻拦,主力一时无法集中打击李觉纵队。几天后待部队收拢时,樊嵩甫纵队四个师也已过了沅江到达柳林汊,红军错失歼灭李觉纵队的有利时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渡过沅江后的李觉纵队在东线沿沅陵、溆浦、新化线,樊嵩甫纵队在西线沿泸溪、麻阳线,企图利用沅江和资水之间的雪峰山消灭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 雪峰山雄峙湖南中部,仅从名字就可以想象它的山势高大险峻,其长约七百里,宽约二百里,自邵阳南部<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高到低</span>往东北延伸到益阳,将湖南分成东西两部分,自古有“得雪峰山可控潇湘”一说,中央在1934年“7月训令”中就曾指示红6军团利用地理条件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在此开辟根据地,尽管后来由于敌人强大没能建成,却给了开始长征后的红2、6军团以启发。</p><p class="ql-block"> 雪峰山像一座迷宫,参加“追剿”的李觉和樊嵩甫部队对于遁入其中的红军去向,他们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既怕被红军吃掉,又怕让红军溜掉,因此十分小心地跟着,像牛皮糖一样粘着不掉。12月6日,红6军团主力绕至李觉纵队侧后,准备在雪峰山马路口(安化马路镇湖南坡)侧击其纵队,但该敌非常谨慎,临时改变路线,红军只俘获了该纵队的运输兵,主力于是南撤,至东坪后又遇陶广纵队,自下午战至午夜时分,敌不肯罢休,红军主动撤离。</p><p class="ql-block"> 西线樊嵩甫纵队的一路队伍此时已经趁机绕至右路红2军团背后,企图乘虚袭占溆浦。溆浦城内尚有两军团的后方机关。左路王震得到消息后,马上命令红16师47团紧急驰援十多个小时赶到溆浦,萧克<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率领军团教导团和警卫营,一起从敌人的背后发起进攻,两军在城外高地相战一夜,敌优势明显。贺龙、任弼时等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军正从多个方向合围过来,固守溆浦与敌硬拼将陷入绝境。6-7日,在达成“扩红”和筹粮目标、红2军团主力主动撤离溆浦县城,向西北方向移动,与红6军团汇合。红2、6军团后方机关趁夜撤出了溆浦城。</span></p><p class="ql-block"> 事实证明,贺龙、任弼时等的判断非常正确。此时,国民党军除了李觉、樊嵩甫的主要“追剿”部队七个师已经接近红2、6军团外,西面的陶广、郭汝栋部正沿沅江向南展开,其中陶广部已在东坪与红6军团发生激烈交战,东边的汤恩伯部也在向宝庆(今邵阳市)疾进。加之红军总部11月下旬<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不宜入粤、桂地区”的提醒,这意味</span>着红2、6军团将四面临敌,在湘中立足的计划将不得不放弃。红2、6军团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摆脱李觉、樊嵩甫、陶广、郭汝栋、汤恩伯纵队的追踪夹击,继续执行刘家坪会议计划,向石阡、镇远、黄平转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b><b>声东击西出潇湘</b></p> <p class="ql-block"> 12月11日,两军团分别由溆浦的谭家湾、底庄、桥江等地兵分两路,向东南出发。14、15日,两军团穿过雪峰山后在龙潭司和隆回司集结。李觉和樊嵩甫纵队分别尾随,向龙潭和隆回司推进。红2、6军团准备进一步集结后回击樊嵩甫纵队的两路之一部。但由于其后的李觉纵队的跟进靠拢,未能打成,只击溃一个地方保安团。</p><p class="ql-block"> 随后,红2、6军团一部在雪峰山东麓继续朝东南方向疾进,造成东渡资水的假象,佯击东边<span style="color:rgb(1, 1, 1);">的宝庆(今邵阳)</span>,追敌被吸引过去,而主力红军却掉头向西。21日当主力进至湘南洞口、高沙一带,并乘虚占领南面的武冈时,闻桂军正北上进至道县堵截,2、6军团又向西北进入雪峰山。23日,红军在瓦屋塘一带遭遇陶广纵队阻击,伤亡三百多人,红5师师长贺炳炎右臂负重伤,被迫锯掉胳膊。当时无麻药可打,借了木匠用的锯子煮过当工具,贺师长疼得几乎昏死过去。贺龙听说后痛心不已,附身捡了几粒碎骨头包好,长征路上一直带在身上。</p><p class="ql-block"> 瓦屋塘战斗后,红军转向南面,沿深山峡谷攻取武冈以西的<span style="color:rgb(1, 1, 1);">武阳。</span>一路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密林丛生,人迹罕见。24日,红2、6军团在穿过雪峰山南凹口后,经绥宁、洪江间的竹武舟江麻塘渡西渡巫水。连续五天的行军,因下雪、路滑,队伍非常疲劳,落伍掉队的很多。26日,红军进入黔境占领锦屏,不顾寒冷和饥饿,冒雪在崎岖山路上继续兼程北进,次日在江西街和托口渡过清水江,于1936年1月1日进到冷水铺地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湖南山多水多,</span>自11月19日红军从刘家坪撤离起,经过向南大拐弯,至抵达冷水铺,理论行程约两千里,实际可能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在四十多天里,红2、6军团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敌情下,维持日均六十里以上的行军速度,这充分证明了这是一支意志力、机动力和战斗力都极为超群的铁军!由此也可以看出开始长征前,军团领导提出精简行装的意义。湘中撤离彻底打乱了敌人的“围剿”部署,为后续继续长征赢得了主动。</p><p class="ql-block"> 参与“追剿”红军的樊嵩甫回忆:“部队从慈利到溆浦已走了不少迂回曲折的山径和田岸路,仗没有打,行军就累死人”,但红2、6军团的将士们硬是靠自己的一副铁脚板,多走了一个U之形,把敌人甩到了后面。“冷水铺”虽然带个“冷”字,但指战员们在这里终于享用到了盼望已久的热汤热水,高高兴兴地过了个阳历年。贺龙、任弼时等开始筹划在湘黔边建立临时新苏区。</p> <p class="ql-block"><b>四、便水战斗</b></p> <p class="ql-block"> 1936年 1月初,红2、6军团分别进占新晃和玉屏,以作临时后方。红军进入湘黔东,疲惫不堪怨声载道的各路湘军准备向芷江一带集结,收兵返回湖南,唯有李觉、陶广纵队正在逼近,主力离红军均有一、二天路程。不消灭这股尾追之敌,很难在湘黔边立足。</p><p class="ql-block"> 李觉因红军突破澧水、沅江防线,冲出湘鄂川黔根据地,被4路军总部记大过,始终想着将功补过。他的纵队中章亮基第16师追击最卖力,单独从芷江竹坪铺、冷水铺一带沿古官道向晃县西进。该敌只有两个旅四个团,一路跟踪而来,孤军深入。只要将李觉纵队另外的19师和63师隔绝在沅江东岸,16师就比较好打。</p><p class="ql-block"> 5日,红军2、6军团主力由晃县、龙溪口出发,准备打击在便水、新店坪渡归沅江后立足未稳的敌第16师。6军团红16、17师进入芷晃交界的新店坪门楼坳、蜈蚣关、对河铺一带。这里四周山高林密,中间是一块长约八里宽约两里的山间小盆地,形如口袋,是一个很好的伏击地点。6军团另遣一部沿沅江而下,准备在便水切断渡口,阻敌19、63师过河增援,扎紧口袋。红军另外还派出少数部队向北活动迷惑敌人,给敌造成我主力北上的错觉。打胜便水这一仗,似乎是手到擒来的事。</p><p class="ql-block"> 但敌16师杜道周47先头旅的推进速度出乎意料,红军主力赶到时,杜旅已渡过沅江,越过了红军预定的伏击地点便水、新店坪,进至上坪、对河铺之间,6军团于14时30分与它打起了遭遇战,杜旅后撤至牛屎境一带,抢占尖坡、大坡、大沙界、撑架坡、云庵界等高地进行顽强抵抗。随后赶到的敌16师何平92、95团在右翼抢占了岩禾塘、荷叶塘等高地,架起机枪疯狂扫射,阻挡红军的进攻。两处战斗十分激烈。</p><p class="ql-block"> 16时,红2军团从左路赶到,第4师向敌右翼岩禾塘、荷叶塘等高地实施突击。第6师按原计划向便水敌渡河点迂回。在红4师的进攻下,眼看敌95团的右翼防线即将崩溃。就在这时,敌19师庄文恒旅和唐伯寅旅之一部又渡过沅江,跑步赶到,接替了敌95团的防线,占领了新店坪的陈家垅、营盘界一带,与红4师形成对峙。担负迂回渡口任务的红6师从上坪与新店坪的接合部突入93团的右翼,想切断敌47旅第93、96团的联系,但被敌95团拚死抵住,突击遇阻。</p><p class="ql-block"> 便水渡口方向,担负切断浮桥任务的红6军团的一部刚疾进至皇后滩一带,便遭国民党军架设在云寨坡、撑架坡上轻重机枪的阻击。6日凌晨,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红6军团组织敢死队抢占了山顶阵地。但由于敌人众多,又凭借武器优势,红军还是未能实现切断便水渡口阻敌增援的计划。敌19、63师源源不断通过浮桥相继过河增援。这样一来,红军的整个作战部署全被打乱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红6军团第17师的51团已从敌左翼突入了其纵深,处于敌右翼的红16师打得非常英勇,但在敌人援兵的猛烈反击下,伤亡很大,一直未能达到截断和包围敌人的目的。6日下午3时,6军团开始陆续撤出战斗,退至对伙铺、波洲一带,撤出阵地前未通知到其他部队。</p><p class="ql-block"> 更为严峻的是,在红2、6军团的背后晃县方向,陶广纵队正从托口出发进攻晃县,红军在此只留下了6师16团配合主力行动,团参谋长常海白等四名同志在兴隆街阻击战斗中英勇牺牲。从1月7日下午两点半至六点半,红军以一个营的兵力,挡住了敌一个旅的进攻。黄昏时分,参加便水战斗的红军主力部队纷纷回撤,陶敌怕被红军吃掉,退回乌木溪一带。连续几天的大雪,让“追剿”的国民党军叫苦不迭,队伍于是徘徊不前。</p><p class="ql-block"> 便水战斗是红2、6军团长征以来,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斗,敌我双方伤亡都在千人左右。红 4 师参谋长金承忠、红 11 团团长覃耀楚也在战斗中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 便水战斗虽然未能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但也狠狠地打掉刘建绪的嚣张气焰,成功遏制了其穷追的步伐,使红军主力得以从容转移黔东。红2、6军团分别于1月9日和12日占领江口、石阡。留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18师也于1月9日在江口归建。进占石阡地区的任务终于完成。</p> <p class="ql-block"><b>五、孤勇后卫师</b></p> <p class="ql-block"> 刘家坪会议后,红2、6军团向湘黔边转移。为掩护主力转移和迷惑敌人,11月10日开始,红18师师长张振坤命令刘风率红53团一个营,樊孝竹率红52团一个营,进攻永顺、保靖方向,将湘军引向酉水南岸。19日,又突然掉头北返,佯攻龙山和来凤两座县城,诱使鄂军调兵遣将固守两城。</p><p class="ql-block"> 在吸引和牵制大量湘鄂敌军,完成掩护红2、6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后,红18师成了国民党军绞杀的目标。1935年11月21日,刘建绪以陶广纵队的钟光仁师、李觉纵队的19师、新34师的周燮卿和顾家齐两个旅、徐源泉纵队的独立34旅、独立38旅以及反动团防、土匪武装等几十个团约10万兵力,把红18师团团包围于茨岩塘地区,企图全歼。内线作战的师长张振坤组织53团2、3营及52团部分兵力扼守茅坪、兴隆街一线。</p><p class="ql-block"> 26日,敌新34两个旅在比溪突破52团阵地,并伙同另两个旅,向18师师部所在的茨岩塘压缩逼近。张振坤组织部队向东北转移,途中外线部队归建。在上河溪,部队还通过艰难的思想工作,安置了大批跟随队转移的根据地群众。</p><p class="ql-block"> 28日晚,18师在桑植苦竹坪,遭孙连仲一个旅的拦截,红军伤亡20多人。部队后撤不久,又陷入孙连仲和地方民团六个旅包围的险境。29日黎明,18师转向敌防守相对薄弱的两河口浮桥。先头部队进至凉水口,抢占河东滩头阵地。独立团也趁机迂回过河,敌见势狼狈逃窜。全师顺利南越澧水,跳出包围圈,摆脱重围。</p><p class="ql-block"> 12月2日,18师转移至龙山招头寨又遇敌,鏖战十多个小时候,于3日脱离战斗。</p><p class="ql-block"> 在向桑植、龙山的转移过程中,红1营3连被冲散,连长向宽二带着全连五十几号人左冲右突,被敌二百多人围困在莫家塔的一个山洞里。冲出重围后,只剩下三十余人,后在沙塔坪又遭敌狙击,直至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4日,跳出包围圈南进的18师,又被敌七个旅包围。次日,红2、6军团主力部队抵达湘中一带,贺、任等领导指示18师立即突围转移,迂回前进,追赶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 4-7日,18师经过四天四夜的浴血奋战,经两次突围均未成功。8日黎明,部队进到龙山西南蓼苞洞,前有敌碉堡封锁,右边是无法攀援的悬崖绝壁,左边是高耸入云的马鬃岭,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部队强登马鬃岭,在荒山野岭的荆棘丛中,一面开路,一面上爬。天明时被敌发现,后续部队近千人被敌封锁切断,先头部队立即停止前进。经搜寻等待到下午,也无结果。剩下一千多人继续南行至鲁家寨宿营。</p><p class="ql-block"> 10日,前卫连将至隆头街口,遭敌一个旅伏击,52团团长樊孝先负伤,红军失散伤亡百余人。</p><p class="ql-block"> 此时,黔军新8师已控制里耶,挡住红军南下去路,11日18师绕过敌新8师,改沿川湘边北进。13日,在酉阳东北老寨渡过酉水封锁线南下。</p> <p class="ql-block"> 12月14日,过河后的18师收到军团总部来电,告知其西去必经之地四川酉阳敌已埋伏一个师以逸待劳,指示18师北进,向敌人空虚的鄂西南、川东南反兜大圈,沿红3军曾转战过的路线迂回西进。红18师返往龙山、来凤边界。</p><p class="ql-block"> 15日,18师进至来凤百福司。为摸清情况,师参谋长兼第53团团长刘风率侦察排进集镇侦察,与当地团防兵迎面相遇,冲在前面的团长刘风中枪身负重伤。刘风被留在桐麻坪境内向家寨盛德富家里养伤,后被盛勾结他人杀害。</p><p class="ql-block"> 当日,18师向东北进至漫水,部队进行整编,取消52团番号,余部编入53团,樊孝竹改任53团团长。随后部队继续北进,抵达来凤和咸丰两县交界处的向家寨。</p><p class="ql-block"> 18日,部队进至咸丰忠堡、龙坪宿营,遭黄百韬41师的1个团伏击,樊孝竹等五十多名指战员牺牲。</p><p class="ql-block"> 22日,18师由宣恩晓关转向西,进至利川、石柱间。在利川的小村,红3军曾经的游击区,当地群众箪食壶浆,慰劳子弟兵。</p><p class="ql-block"> 27日下午,部队在彭水东北的朱砂,与敌第92师相遇,18师南下追赶军团之路又被封锁。同时,敌第13团也在北面构建起新的包围圈。傍晚,18师冒雨向东北转移,次日黎明,在黔江咸丰之间的新坝附近成功渡过濯河。在抢渡濯河过程中,敌河防哨兵发现后,用猛烈的火力向18师扫射,情况万分危急。张振坤师长不顾一切,跳到刺骨的河水里,带领1营主力登上东岸。最终突破川鄂军的新包围圈。</p><p class="ql-block"> 29日,部队沿川鄂边南下,次日安全转移到黔江县南之两河。此时,18师得知军团已由湘中移到湘黔边境的芷江一带,酉阳、秀山一带也无大的守军。</p><p class="ql-block">穿过黔江、酉阳县境后,18师剩余人员陆续到达南腰界。随后向南翻越梵净山,终于1月9日到达贵州江口,与主力部队胜利会师,归返红6军团建制。此时,全师仅剩下六百余人。</p><p class="ql-block"> 在此次为掩护主力转移而转战的过程中,18师孤军浴血奋战两个月,穿越了湘鄂川黔四省十五个县,行程近四千里,经历了大小二十多次战斗,二千五百多名指战员血溅沙场,师参谋长兼53团团长刘风、第52团团长樊孝竹英勇牺牲,52团番号被撤销。他们以巨大的牺牲牵制敌军十万之众,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称赞其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p> <p class="ql-block"> 感谢阅读,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