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怀 念 母 校</p><p class="ql-block">作者 胡正行</p><p class="ql-block">新洋农场中学是我的母校,在这里我度过了三年的初中时光。时光荏苒,一晃离开母校已经48年了。</p><p class="ql-block">新洋农场中学始建于1959年,只有初中部,故始称新洋农场初级中学。1970年增设高中部,改称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团中学。1975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更名为新洋农场中学。2001年,中学移交地方政府,易名为射阳县新洋农场中学,直至2011年暑期撤销。</p><p class="ql-block">我是1962年从场部小学考入农场初中的。那个年代,作为“农工子女”能走进初中大门实属不易,很多农工子女或因出身问题,或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痛失升学的机会。我是幸运的,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父母节衣缩食供我继续求学。我十分珍惜这来自不易的读书机会,尽管学习成绩在班里不是名列前茅,但也总能步前茅的后尘。从我保存至今的成绩报告单可以清楚的显现:初中三年,我的学习成绩是逐年上升的,尤其写作能力提高更快些,1965年元旦,我的作文《南征北战闹收花》获得了校征文第一名,以此奠定了我的写作基础,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我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初中时,我是文娱活跃分子,学校、班级的文娱活动都有我与同学合作的相声、快板、对口词等节目,总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满堂喝彩。初三时,同学们选我担任了文娱班委,这是我12年的学生生涯中唯一一次担任班干部,也算我人生长河中靓丽的一页。</p><p class="ql-block">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导,各位老师认真执鞭、教书育人的音容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朱肃校长的严谨治学、高承其老师的刻板认真、严家钰老师的一丝不苟、陈森源老师的平易近人、吴能老师的不苟言笑,陆太来老师的风趣幽默,茅勇老师的深入浅出……如严父,似慈母,尽管教育方法不同,教学风格各异,甚至政治背景有差异,但释疑解惑、传道授业的目的是一致的,使我和我的同学们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1965年夏,结束了三年的初中生活,成为母校第四届初中毕业生,怀揣初中毕业证书,胸怀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给了我扎实知识功底的初中校园。</p><p class="ql-block">10多年后,我娶校友的她结为夫妻。20多年后,女儿也成了新洋农场中学的学生,我们夫妻和女儿成为校友。新洋农场中学是新洋第二代和第三代共同的母校,夫妻是校友,父母与子女也是校友,这是新洋文化的一大特色。农场党委十分重视学校教育,改革开放后更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和实验楼,添置诸多先进的教学器材,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师资,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农场中学被授予“江苏省模范学校”称号,是县体育传统学校,还与省重点盐城中学联姻办学。农场中学在半个世纪中培养了新洋整整两代人,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很多人升入了高等学府,有的还成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留学国外也不在少数,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直接走上了农场工作岗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尤其从农场中学毕业的新洋第二代,很多人走上各级技术和管理岗位,成为农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推动新洋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场中学不愧是培育新洋人力资源的摇篮,</p><p class="ql-block">由于生源锐减,新洋农场中学撤销了,留下了空荡荡的校园,留下了孤零零的教学楼,留下了几多惆怅和遗憾,熟悉的朗朗读书声休止了,听惯了的课间操乐曲声静止了……然而,农场中学对新洋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光耀千秋,载入史册。对母校的怀念无时不刻萦绕在我的脑际。</p><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新洋农场中学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