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博里的中山国

清卿竹风

<p class="ql-block">曾经庄里生活几年,后面无数次来庄里,都感觉下次在去省博,今天终于圆了30年的目标🎯,河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终于见到课本里的文物了</p><p class="ql-block">终于在冀博赴了场跨越两千年的约</p><p class="ql-block">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博,最后一个走的是自己的省博,真的震撼,不谦虚的说,全国博物馆排前五</p><p class="ql-block">靠一个中山国,一个大汉的属地藩王,中山王,撑起了一个省博</p><p class="ql-block">中山多美器,一个小国都可以有如此之多巧夺天工的器物,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令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金色的“中山”二字在浅色墙面上静静伫立,龙形浮雕盘绕其后,像一道通往战国的门。走进一个青铜的神秘,我没急着往前走,就站在那儿看了好一会儿。这不只是一个展厅的入口,更像是一封来自两千年前的邀请函,写着:你来了,我们等很久了。</p> <p class="ql-block">往里走,一段文字静静铺陈在墙上,讲述着那个夹在燕赵之间的中山国。它不是大国,却能在列强环伺中三起三落;它不是华夏正统,却被《史记》留下一笔;它曾被灭,又复国,最后在赵武灵王的铁骑下归于尘土。我读着读着,忽然觉得,这不像在看历史,倒像在听一个倔强的人讲他的一生。感觉自己穿越了</p><p class="ql-block">走进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山国</p> <p class="ql-block">地图上,中山国被红笔圈出,像一颗跳动的心脏。它不大,却被赵、魏、燕三面包围,像一块夹在巨石间的玉石。河流蜿蜒,山脉起伏,它就在这缝隙里活出了自己的光。我盯着那片红色,仿佛看见战马奔腾、城池起落,听见钟鼎齐鸣、百姓低语。</p> <p class="ql-block">第一眼就被那尊铁足铜鼎镇住了。铜身铁足,稳稳立在展台上,外壁刻满密密麻麻的铭文——469字,一字一句,像是中山人对自己命运的呐喊。这是目前所见战国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早已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不是因为它多贵重,而是它背负的历史太沉。</p> <p class="ql-block">展牌上写着:“中山王鼎(cuó)铁足铜鼎(复制品)”。我笑了,原来我站在这儿,看的是一场“重演”。可那又怎样?复制品也能让我心跳加速。铭文里讲相邦司马赒的功绩,讲燕国内乱的教训,讲对后人的告诫。一个亡国,还在认真地教育子孙,多动人。</p> <p class="ql-block">灯光打在复制鼎身上,铜绿斑驳,铁足沉稳。它不说话,但你站在那儿,就能听见时间的回响。我绕着它走了一圈,像在朝圣。</p><p class="ql-block">最为难得的是真的铁足铜鼎在另外一个展厅做了展出,1977年出土之后第二次展出原件,几乎相当于是首展,列入195件禁止出境文物清单的一件</p><p class="ql-block">复制品跟真迹还是区别超级大,鼎的身子是铜,腿是铁,熔点不一样,放现在也是个难题,2500年前,古人却做了 </p><p class="ql-block">真品鼎的足有裂痕,有股神奇的力量,感觉自己被鼎吸进去,回到2500年的中山国;仿制品是完好的,缺个神</p> <p class="ql-block">好的讲解不多得,今天遇到个很不错的讲解,带我穿越</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个鼎,讲解让我又多认识一个字</p> <p class="ql-block">转过身,又个大物 夔龙纹方壶</p><p class="ql-block">能证明中山国的物件,壶身铭文填补了史籍中关于中山国君世系记录的缺漏。</p> <p class="ql-block">中山王ci铜圆壶腹</p><p class="ql-block">有铭文23字,记工匠、记重量;还有182字悼词,是儿子写给父亲的。他说:“用燕国的好铜,铸这壶,祭你。”那一刻,我不再看它是一件文物,而是一个儿子的思念。</p><p class="ql-block">“以燕吉金,铸此彝壶,用祭先王。”文字朴素,却重如千钧。一个被灭的国,用敌国的铜,祭自己的王——这是怎样的悲壮与骄傲?</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的人,洗个手都如此精致,沃盥之礼原来从此器型而来,还的好几个伺候</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器物,一个青铜器发达的时代,那的多富有</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竟看见一个铁火盆,重达74.1公斤,是战国时期最大的铁器。标牌上写着:这是中山王烤肉用的。我愣住,随即笑出声。原来两千年前,他们也爱吃烧烤。王也爱吃,还专门铸个大铁盆,热气腾腾,肉香四溢。历史突然就接地气了。</p> <p class="ql-block">中山人拜山。他们把山当神,五个石头排成一列,朝着想象中的山峦行礼。我站在他们面前,忽然觉得,这片土地的人,从来都知道敬畏。</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器物,东西皆精。一件金戈鐏,拴狗的金银项圈。一个帐篷的铜柱帽。<span style="font-size:18px;">边缘环饰,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痕迹,却掩不住那份匠心。</span></p> <p class="ql-block">车有五种:玉路、象路、金路、木路、革路。展厅顶上悬着一把红伞,像极了古代车盖。我抬头看,仿佛看见中山王驾着金车,穿行在都城大道上,旌旗猎猎,威仪赫赫。</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震撼的,是一张建筑图。它是世界上最早带比例尺、有文字标注的施工图。图上写着“王室”“宗庙”,线条清晰,布局严谨。我盯着它看了很久——这不是图纸,是理想。一个国家,连房子怎么盖都想得清清楚楚,怎能说它野蛮?</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徽也好,图腾也好,是“山”字形铜器。五件一组,插在木柱上,像五座山峰耸立。这是王权的象征,也是他们名字的由来。我忽然明白,他们不是自封为“中山”,而是真的以山为魂。</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鼎,底部有十个细孔,蒸锅,倒喇叭形,底部有灶眼。展板说这是2500年前的灶台,手机屏幕上写着:“2500多年前的科技感灶台。”我笑了。他们用青铜造蒸锅,用智慧煮生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千年前的晚餐,仿佛刚熄了火</span></p> <p class="ql-block">酒,真的是绿的。</p> <p class="ql-block">青铜扁壶里,一壶清水,一壶浅绿液体。那是从中山王墓里出土的酒,世界上最早的实物酒。灯红酒绿里原来说的是真的,酒是绿的。</p> <p class="ql-block">“中山古酒”四个字写在展牌上,墨绿与浅绿,像春天的湖水。我没闻到味道,但心里已经醉了。</p> <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是那几件错金银屏座。中间的是一头牛,背上插着屏风,周身错金银云纹,华丽得不像话;一只虎,正吞下小鹿,鹿眼含泪,虎口狰狞,金银纹路如火焰流动。还有犀牛,颈上有金绞带,黄白相间,绚丽夺目。这些不是家具,是艺术,是权力,是生死的寓言。国宝级文物,不能出境国宝。</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口的大怪兽</p> <p class="ql-block">最后是那盏“无影灯”。原件只有一鸟一猴,复制件加了两只,说是为了展示。灯盘环绕,龙纹盘旋,设计精巧得让人怀疑古人是不是见过未来的光。</p> <p class="ql-block">玉器不多,但每一件都温润。</p> <p class="ql-block">还有玛瑙、水晶、各色珠子串成的项链,蓝的、白的、棕的,像把星空戴在了身上。</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古文写着:“中山恃险不修德,终为赵所并。”我读完,沉默良久。</p><p class="ql-block">一个国,能从史书缝隙里活出来,靠的不是疆土,而是这些器物里的魂。</p> <p class="ql-block">后来汉代的中山王,葬在满城,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可我今天不想看汉墓。我想留在战国,留在那个用敌国铜祭父王、用铁盆烤肉、用比例尺建城的中山国。</p><p class="ql-block">我走了半生,最后在自家省博,见到了最动人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