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预测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 东方一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四那年,专业课程修毕,毕业论文写就。百无聊赖的某一天午后,在老大哥连大侠的指引下,我拜会了人类历史研究所著名易经专家李老师。他在观察了我的面相、手相并详细交流恳谈后,对我的未来进行了预测。他审慎地建议道:“你不宜去权力机构工作,因为内力不够‘硬’,而掌控权力,则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当时,我认为预测命运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谢毕笑纳,却不以为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可在后来的诸多选择中,我又潜意识地记着老师的“暗示”。在大学毕业选择分配志愿时,我填写的大多是新闻媒体、研究机构、文化团体,没有选择国家部委。虽然最终被分配到一个群团机关,但还是心满意足。我想,心不“硬”,多做些“软”事,能实现阴阳平衡,挺好挺好。此后也有多次机会调换到俗人认定的“强势部门”工作,但权衡利弊后,我还是留了下来,确实有点舍不得这“接地气、很市民、有烟火味”的职业。工作中,我也致力于做到“不霸气、少官腔、多仰视、常自省”。这种自觉不自觉的追求,契合了我的性格、性情、兴趣,也有意无意地应和了老师的预测。在群团岗位坚守了近40年,时间渐渐沉淀出温柔温暖的分量。回望过往经历,我不得不对能自证预言的“罗森塔尔效应”啧啧称奇。许多人都有同样的经历:当年做梦的场景,若干年后竟在现实中再现。这既梦幻,又真实,不知是无意的巧合,还是有形的联系。扪心自问,一路走来,对于预测未来之现象,我究竟是信,还是不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常识告诉我预测未来——不大可信,但“历史”又足以佐证——可以信。大三那年,选修了中国古代史与《周易》。虽然学得不算很深很透,但《易经》提出“变易”“简易”“不易”,提醒我预测也是基于对宇宙规律的洞察。北宋邵雍在《梅花诗》所作的预言诗,对应着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荡荡天门万古开”暗喻北宋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毕竟英雄起布衣”预言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到李花春已非”指李自成灭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人的占卜,多以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为原理,通过龟壳、蓍草、铜钱、竹签、纸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既预测了未来,又为决策者分析问题、指点迷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托夫勒《第三次浪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0年,我刚阅读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时,以为那只是科学幻想,非常不实在、完全不靠谱,便只把他的预言当作寓言来读。如今数十年过去,托夫勒的许多预言已逐步成为现实。他提前预测到的克隆技术、大数据、远程办公等趋势以及信息技术对社会的重塑,对当代科技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仍具有参考价值。预言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验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既然历史告诉我预测未来——可信,但更多的身边的“现实”又生生地给了我一记耳光——不可信。地球人都知道,在所有的职业中,天气预报、地震预测备受吐槽。曾听过一则不是笑话的笑话。有人询问气象台的看门保安“明天天气如何?”如果天气预报说“晴”,保安就说“雨”;若说“雨”,他就说“晴”,结果居然猜对了50%。毫无知识储备的保安竟能与全能的专家学者打个平手,你说这是不是很滑稽?至于地震局,人们便只剩调侃的份了:“震前辟谣,震后统计”“地震后出来四处喊,‘地震啦,地震啦’”、“地震局不能撤,撤了就不知道地震到底是几级了”。预测到了这种份上,剩下的也只能他嘲与自嘲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尽管科技高度发达,人类却仍难完全掌握自然规律及其变化。“大成若缺”这句话用在气象、地震工作者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虽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可天气何处变脸、地震几时震动,连上天都不知道,何况人乎?预测者是人,不是神,如何准?而所谓的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又如何信?“预测算尽天下事,唯有天意不可违。”人生的未来与气象、地震的预报,鲜有完美的。天道、天理、天气,本就虚无缥缈;地势、地脉、地震,常难以捉摸。人生无常,天地更是无常。所以我们既要相信林肯所说的“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未来”,又要相信《礼记》所曰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相由心生,命由天定,运由己造。命是与生俱来的底牌,运是变幻的牌局,而心则是手握乾坤的玩家。信或不信,在于一瞬间,在于一念间,如果能达到“尽人事,听天命”的状态,既是相信预测的一种宿命,也是不信预测的一种境界,顺势随缘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丁文清(东方一丁),福建古田人,毕业。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行政与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一生择一业,长期在福建省总工会工作,行走于厂区田头,结缘于凡人小事。受专业熏陶与职业感召,为人为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平民视野、群众观点、感性思维与人文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任福建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83mu8o"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以慈善为笔,绘就江西幸福新画卷</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