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武植绝句三百首》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叶如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敦煌十里有山声,弦月如银卧地平。</p><p class="ql-block">水映鸣沙沙抱水,应分明处自分明。</p><p class="ql-block"> 武植这首《鸣沙山月牙泉》朴实无华,奇思妙运,用鲜活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图。我曾读过一些赞美鸣沙山月牙泉的诗,其中对“沙岭晴鸣”“月泉晓澈”印象颇佳,但却觉得没有武植这首《鸣沙山月牙泉》感怀深切。此诗前二句雅致精准,后二句情切意远。“敦煌十里有山声”,一个“声”字道尽鸣沙山独具之景;“弦月如银卧地平”,一个“卧”字绘出月牙泉形态之美。山水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但能够吟出沙水相亲的甚少,能够吟出沙水相亲且有度这种境地的更是少之又少,武植做到了。他用诗的后二句把沙水情意抒发得淋漓尽致。“水映鸣沙沙抱水”,一个“抱”字给二者赋以灵魂,像情侣般相依相守,难舍难分。山有山的排序,水有水的路径,山水相俦而不逾越,这就是底线。底线必须坚守,人间何尝不是如此。“应分明处自分明”,一个“应”字道出了这个亘古之度,辨哲之理。作者这种以景喻心,寄情于理的笔法让千年风物有了新的意韵,也打动我忍不住在《武植绝句三百首》中探寻更多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通读诗集,最动人心的莫过于藏于诗中的三重境界。</p><p class="ql-block"> 一、越鸟南栖:乡心似月,千绕百回</p><p class="ql-block"> 武植曾在《西淝古韵》发表专辑《故里清吟》,刊发赞美家乡诗28首,而这本诗集中的思乡之作远不止于此。作者笔下的乡思不是“断肠人在天涯”般怅惘,而是如月光温柔、似藤丝缠绕的绵长。且看这首《故村斜沟》:</p><p class="ql-block"> 弯弯银练绕吾家,碧水含烟秀藕花。</p><p class="ql-block">不慕江河揽游客,悉心两岸润桑麻。</p><p class="ql-block"> 何谓好诗?自认为“读得懂,有共鸣”便是。“斜沟”不过是利辛县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在作者眼中却成了缠绕在故乡的一条柔美飘逸的“弯弯银练”,这哪里是写河,分明是吟诵流淌在记忆深处的歌谣。“碧水含烟”状其朦胧之美,“秀藕花”添其灵秀之气。而最见匠心的是:“不慕江河揽游客,悉心两岸润桑麻”,世人皆爱江河波澜壮阔,作者却独怜小河默默奉献。言语清新自然,意蕴淡泊本真,以极简笔墨表达笃深情致。诗中没有一个“思”字,却让乡心随河水流动,漫过桑麻,漫过古巷,漫进每一个读诗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二、迟暮挥毫:夕阳作笔,岁月成诗</p><p class="ql-block"> 武植2017年退休后潜心诗词创作。这本诗集中的三百多首绝句是他生活的积淀,世事的洞明,更是以迟暮挥毫的情怀彰显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采。譬如这首《古道悠悠》:</p><p class="ql-block"> 古道悠悠夕阳晚,老牛秃笔下诗田。</p><p class="ql-block">月胧鸿雁窗边语,墨染霜头又少年。</p><p class="ql-block"> “古道”“夕阳”“老牛”,本是岁月迟暮的意象,作者却逸兴遄飞,以“秃笔”为犁在“诗田”中耕种出一片昂扬生机。“鸿雁窗边语”的“语”字堪称神来之笔,它藏着关切、裹着鼓励、含着赞美,更映着作者的心声,让景与心浑然一体。超妙的是“墨染霜头又少年”,当白发被墨香浸染,流年便不再是催人老的利刃,而是让生命焕彩的画布。以心为墨书诗意,岁月沉香韵自悠,他写的是自己又不止于自己。多少人在退休后不知所措,作者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暮年只要心中有笔,笔下有梦,便能重拾少年意气,令夕阳愈发绚烂。这份对生命的热爱,对时光的从容,让每一个字都沾染上阳光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三、自然情怀:观物求本,心与天游</p><p class="ql-block"> 《武植绝句三百首》绝大部分是田园山水诗。他信奉“万物皆具灵性,凡事总有道理”,故观察事物仔细全面且善作联想。他在《香山红叶》中,把飖飏在枝梢上的红叶描绘为“谁把红唇挂半空”,以形象的比喻显现诗中有画的可视效果。他对大自然不仅仅停留在观赏中,更寻思着了解对方,由表及里地积极探寻事物变化的真谛。他在《荷塘观雨》中写道:“一阵跳珠荷叶雨,涟漪灭处又重生。”由雨珠的起落感悟到生命的轮回。最让我沉醉的是《千岛湖》:</p><p class="ql-block"> 一泓碧浪万千重,诗酒兰舟幽趣浓。</p><p class="ql-block">但见清波任鱼跃,焉知水下几多峰。</p><p class="ql-block"> 兰舟游湖,碧波荡漾,把酒吟诗,岂不乐哉?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享受这般美景,而是以“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情怀,让自然之景成为心灵之镜,照见坦荡通透的胸襟。见后二句“但见清波任鱼跃,焉知水下几多峰”,意蕴悠长。转句表面看似描写鱼儿在水面无拘无束的欢快情景,实则是暗喻着什么。尾句笔锋一转,触到了深层次的考量。世人多留意于眼前景,很少关注表象之下的万千世界。怪不得《众创诗社》顾问张志田评及此尾句时坦言:“它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感慨,以及幸福来之不易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合上诗集,耳畔似有山声水响,眼前犹见诗墨流香。作者写乡思,是“千丝萦绕窗前月”的细腻;写暮年,是“坐观云影舞长天”的豁达;写自然,是“缘故莲花常拂梦,终无一念未成魔”的智慧。这三百多首诗,没有太多华丽辞藻,却处处见真性情;没有过于宏大的叙事,却篇篇藏大境界。这些诗,是作者半生的缩影,亦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用一支笔将岁月酿成诗、让时光生出香,更凝结着一位老人对故土的眷恋、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武植身为古诗词爱好者,能借夕阳余晖笔耕不辍,写出如此精美绝句,可谓文州一绝。愿读者翻开诗集时,顺着作者的笔尖,走过鸣沙山的月、斜沟的水、千岛湖的波,在平仄间,遇见一个清澈、旷达、永远怀揣赤子之心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叶如强:</p><p class="ql-block">安徽省诗词协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