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枝干虽断,生机不息:在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抗战胜利阅兵的铿锵步伐与教育部“全国大中小学生共上一节思政课”的深情讲述交相辉映。小学段的“众志成城”、初中段的“中流砥柱”、高中段的“精神丰碑”、大学段的“大国担当”,层层递进,构筑起一堂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思政大课。当四位教师以真挚而生动的语言唤醒历史记忆,作为一位长期耕耘在思政战线的老兵,我心潮澎湃。耳畔回响着课堂的讲解,眼前浮现出丰子恺先生1938年创作的《大树》——那棵残干挺立、新枝怒放的树影,仿佛穿越八十余载烽火,与今日课堂中的“中流砥柱”精神遥相呼应。艺术与教育在此刻共振,共同解码中华民族于绝境中奋起的精神密码。</p> <p class="ql-block">《大树》诞生于丰子恺“艺术逃难”的辗转途中,彼时他避居武昌乡野,战火未熄,文心不灭。那棵被砍伐过半却仍奋力抽芽的大树,不仅是一幅画中的景象,更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它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不屈的信念:纵使躯干残损,根脉犹存,生机自生。当梁寅子老师在初中思政课堂上解读“中流砥柱”之时,这幅漫画便成为连接历史真实与精神信仰的桥梁。艺术的具象之美,让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可触可感,使青少年在凝视中读懂坚韧,在感悟中传承信念。</p> <p class="ql-block">从“缘缘堂”到武昌乡间,丰子恺的流亡之路,亦是一条精神觉醒之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忍痛告别亲手建造的家园,携家带口踏上颠沛流离的九年逃难之旅。1938年春,抵达武汉时,台儿庄大捷的捷报正点燃国人希望。就在这样的时代激流中,他在乡野间邂逅了那棵“主干断裂却新枝高耸”的大树。那一刻,自然之景与家国之情骤然交汇,催生出《大树》漫画与《中国就像棵大树》一文。这不仅是艺术家的灵光闪现,更是在苦难中发现希望的深刻顿悟。正如思政课所揭示的“中流砥柱”精神——中华民族何以历经浩劫而不倒?答案就藏在这棵大树的残干之中:根深者不惧风摧,志坚者终将迎来春回。</p> <p class="ql-block">诗画相生,情理交融。丰子恺在《大树》上题写:“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短短二十字,如钟声回荡,将画面升华为信念的宣言。诗与画互为注脚,浅白语言承载深沉力量,正是这种“以简驭繁”的艺术智慧,使抗战精神得以广泛传播。这与梁寅子老师在初中课堂上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面对成长中的少年,唯有将宏大的历史转化为可视、可感、可共鸣的符号,才能真正触动心灵。漫画中的“残干”与“新枝”,恰如课堂上的“党的领导”与“人民力量”,彼此依存,共育新生,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回声,而是血脉里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构图之间,尽显张力。《大树》采用不对称布局,左侧粗壮而伤痕累累的主干牢牢占据画面中心,苍劲线条刻画出岁月磨砺的坚韧;右侧则以轻盈笔触绘出向上伸展的新枝,绿意点点,生机盎然。这种“残而不颓、枯而复荣”的视觉对比,正是“中流砥柱”精神的最佳隐喻。梁寅子老师在课堂上诠释“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时,此图大树的主干便成了最有力的象征——它代表在民族危亡之际始终挺立的领导力量,虽遭重创却从未折断。正如丰子恺所言:“这主干是斩不断的,因为它的根深深扎在土壤里。” 那土壤,正是亿万民众的信念与支持。</p> <p class="ql-block">意象深处,藏着未来的预言。漫画中最动人的细节,莫过于新生枝条竟高出原有树梢——这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民族复兴的隐喻。它昭示着:真正的胜利,不仅在于抵御外侮,更在于在战火中锻造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与思政课中“抗战锻造民族精神”的论述遥相呼应。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不仅引领抗战走向胜利,更唤醒了亿万民众的觉醒意识,催生出无数前赴后继的爱国志士。他们如大树的新枝,在主干的支撑下茁壮成长,终将撑起整片森林。丰子恺写道:“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 这是对未来的坚定预言,也是对今日青少年的深情嘱托。</p> <p class="ql-block">梁寅子老师的思政课与《大树》漫画的共鸣,不止于对历史的追忆,更指向现实的启迪。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那“主干支撑、新枝生长”的意象依然鲜活: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时代的“主干”,引领国家穿越风雨、坚定前行;而广大青少年,则是那朝气蓬勃的新枝,承载着传承精神、开创未来的使命。这种解读让纪念抗战超越了缅怀本身,转化为激励成长的力量。正如漫画中新枝为“同根枝争气复仇”,当代青年也应在“中流砥柱”精神感召下,以史为鉴,以梦为马,用奋斗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精神的延续,从未褪色。丰子恺的《大树》与梁寅子老师的“中流砥柱”思政课,虽相隔八十余年,却在灵魂深处同频共振。前者以笔墨定格民族的坚韧与希望,后者以讲台传递历史的深意与时代的召唤。艺术与教育在此交汇,形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若我们能在课堂中融合“艺术意象”与“思政解读”,便能让“中流砥柱”精神真正落地生根。它提醒每一位青少年:历史从未远去,那棵大树所象征的坚守、希望与重生,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而“中流砥柱”所代表的信仰之力,必将引领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如怒抽之新枝,愈挫愈勇,愈发挺拔。</p> <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丰子恺的《大树》漫画,聆听全国大中小学生共上一节思政课的深情讲述,我们更加明白:铭记历史,不只是回望过去,更是为了照亮前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深刻的清醒剂。透过抗战的硝烟,我们懂得和平之珍贵,更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决心。而《大树》所承载的抗战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