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漫游记(二)—远征西域

晴空一鹤

<p class="ql-block">  西域,总是让人想起张骞凿空,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在大漠中悠扬的情景。那片静卧在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苍茫大地,是那样遥远和神秘。自汉武帝踏碎风沙,汉唐设置都护府以来,曾历经烽火与离合,直至左宗棠抬棺出征,誓守山河,西域如流浪的星斗,最终回归中华的苍穹。“新疆”也取代了“西域”成为这片土地的正式名字。</p><p class="ql-block">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我的远征,不再为金戈铁马,而是穿越万里山河,奔赴天山之约,聆听风与沙的低语,雪峰与草原的吟唱,感受湖水的深情,触摸时光雕刻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玉门中转</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诗句只使人感到玉门的苍凉,因而玉门对于一般旅人来说,都不曾列入必游之地。但玉门是甘新线的重要枢纽,因此我们选在此转车,再奔赴下一程的天高地阔。</p><p class="ql-block"> 从敦煌到玉门的绿皮车硬座,票价仅三十七元。车厢空荡,乘客稀少,仿佛被遗忘的支线。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窗外的戈壁滩和沙漠一路铺展,没有水,没有生命。在大漠中穿行,只有这火车,带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当树木和庄稼终于掠过窗前,我们知道又到了一个绿洲—玉门市。</p><p class="ql-block"> 玉门,中国石油的摇篮,中国第一口油井便诞生于此。“铁人”王进喜的誓言“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如荒漠中的胡杨,扎根于一代人的记忆。然而,随着石油的枯竭,玉门繁华渐退,老城随之凋敝衰落。</p><p class="ql-block"> 可当我们步出车站,却见碧空如洗,新楼林立之间绿树葱茏,全然不似传闻中的荒凉和破败。午后打车到玉泽湖,司机笑言:“这是新城,老城在七十公里以外。如今风电和光伏企业纷纷入驻,老城也正在复苏。”</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得知,玉门的风能和太阳能丰富,籍此转型新能源产业迎来新生。车经市中心,只见大道开阔,林荫成行,城市规划整齐美观,昔日的“春风不度”之地,如今生机勃勃,宛如一朵重新绽放的“漠上花”。</p> <p class="ql-block">玉门新城</p> <p class="ql-block">  玉泽湖景观与寻常都市公园相仿,但因其水源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经疏勒河蜿蜒而至,因而更加清澈。在干旱少雨的玉门,有如此宽阔的水域,实属难得,更何况玉门仅仅是一个县级城市。</p> <p class="ql-block">玉泽湖</p> <p class="ql-block">如意湖。想不到一个戈壁滩上的绿洲还有这么多湖。</p> <p class="ql-block">  午后漫步湖畔,清风拂面,杨柳轻扬,白杨树沙沙作响。公园里游人稀少,静谧安然。遍布公园的白杨树迎风摇曳,令人诗兴大发,不由默念起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树很美,白色的树干,高高挺立,指向蓝天,树叶向上生长,风一来,叶子齐刷刷地翻转,沙啦沙啦地摇晃着,像一阵又一阵的波浪。站在白杨树下,仿佛在与四十多年前的那个自己对话—那个在课室朗读《白杨礼赞》的少女,对世界充满憧憬,对课文里的精神信念深信不疑。见到白杨树,实现了深藏于内心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是对青春再一次告别。</p> <p class="ql-block">西北的白杨树</p> <p class="ql-block">玉泽湖放飞自我</p> <p class="ql-block">  清凉的风、澄澈的水、梦中的白杨、现代化的新城,把敦煌的沙漠尘土、烈日灼心的燥热、人群涌动的嚣喧及历史的沉重感来一个大清洗,轻松惬意!在这片遥远的大西北绿洲里,真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洒脱、无拘无束。</p><p class="ql-block"> 旅行,路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吐鲁番:绿皮火车、交河故城、葡萄沟及坎儿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下午,我们坐上K字头的绿皮火车,正式奔赴西域的第一站—吐鲁番。</p><p class="ql-block"> 到新疆的车票很不好买,我们只能买到硬座,而且,5个人的座位是分散的。动车和卧铺票早就被抢购一空。</p><p class="ql-block"> 玉门到吐鲁番需10小时的车程,车厢内十分拥挤,门口站满了无座的乘客。想起88年去张家界那种抢座位、行李架坐人、走廊睡人的情景,我真担心不再年轻的我能否经得住这么长时间的折腾。</p><p class="ql-block"> 事实证明原先的担心是多虑的。车厢虽然人多却有序,从未见过像甘新线的工作人员这么负责任的,列车员、乘警帮乘客把行李摆放好,不时在车厢巡回维持秩序,态度和蔼可亲。坐在我旁边的乘客是在广州做生意的大叔,要到哈密转车乌鲁木齐,准备到伊宁出差,并带着老婆顺便旅游,他特别健谈,一会儿把各地旅游的美照打开给我欣赏,一会儿又指着窗外的景色介绍道:“看,那种草叫骆驼刺”“你看,远处就是天山,看见没有?山顶那白色的雪!”,说起去伊宁,又轻轻哼起了《苹果香》,真是个有趣的乘客。邻座还有回喀什的打工人、从外地出差回来的新疆人,闲谈中能感受到他们的质朴、有礼、自信、大方,不再是我几十年前坐火车硬座遇见的乘客那样木讷和鲁莽,看到这些变化,心里由衷高兴。旅途中,不仅山川湖海,漂泊所赋予的自由、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善良的人们,也是一种让人舒心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看看窗外茫茫无际的戈壁滩,及与乘客聊天吹水,10个小时也过得挺快,晚上十一点多,终于抵达吐鲁番。</p> <p class="ql-block">往吐鲁番的戈壁滩</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到了交河故城、葡萄沟和坎儿井。</p><p class="ql-block"> 上午,吐鲁番阳光炽热,我们乘车来到交河故城。交河故城也称雅尔湖故城,始建于公园前2世纪车师前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为安西都护府首驻地,张骞凿空西域、玄奘西行取经均途经此地。整座城有一千米长,300米宽,是不用一砖一瓦,在泥土里深挖出来的城市,包括衙门、宫殿、佛寺、民居、街道等,盛唐时期达到鼎盛,元朝因战火及河流改道而逐渐被废弃。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生土建筑群遗址。我们冒着40℃的高温,走进故城,只见三面悬崖,整座城像一片大大的叶子,触目所及,尽是残垣断壁。风化的土墙和殿基,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和岁月的沧桑。烈日当空,来此处的游客不超过10个人,故城空寂无声。离开时,再次回望这片废墟,仿佛故城的繁华才刚刚散去。在岁月的长河里 ,千年也不过一瞬。</p> <p class="ql-block">往交河故城的路上,绿化不错。</p> <p class="ql-block">在交河古村(仿古复制)</p> <p class="ql-block">晒葡萄干的荫房</p> <p class="ql-block">  景区门口的小河,清澈的流水正欢腾而过,岸边的苹果树挂满果实,青涩中透露一丝成熟,千年的风一如既往地吹过,苹果轻轻晃动。此间,历史与当下温柔串联,仿佛一切从未消散,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景区门口的小溪</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前往葡萄沟。“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关牧村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使吐鲁番的葡萄家喻户晓,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处处可见葡萄园与晾晒葡萄干的荫房,但葡萄沟作为5A级景区,规模尤为壮观。虽与火焰山相距不远,却仿佛冰火两重天。沟内葡萄藤蔓缠绕,如天然空调般清凉宜人,穿行其中只觉神清气爽。架上的葡萄果实累累,似稻田里垂下的稻穗,密密匝匝,虽未成熟已令人垂涎欲滴—此生未见过如此繁密的葡萄。一条源自天山冰雪融水的小溪从沟中流过,清澈透亮。有充沛的阳光照耀和纯净的雪水滋养,吐鲁番的葡萄怎能不甜美醉人?</p><p class="ql-block"> 在葡萄沟吃了午饭,逛了一圈,我们继续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坎儿井。</p> <p class="ql-block">贯穿葡萄沟的小溪,来自天山的雪水。</p> <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以为坎儿井是一口井,原来是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到了景区,顺着指引,我们进入坎儿井,清冽的泉水正沿着水渠缓缓流淌,汨汨的流水声在地下的暗渠回响,如音乐般悦耳。恰好有个导游讲解:“坎儿井最早起源于汉代,我们的祖先发现天山雪水渗入地下,形成潜流,于是发明了这种地下引水工程。”她说,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每隔二三十米就打一口竖井,作为挖掘时的出口和通风口,地下暗渠将水引到明渠,最后汇入蓄水的涝坝。触摸着洞壁的铲痕,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挖掘场景。工匠们凭借简单的工具和丰富的经验,在地下数十米,准确判断水流方向,测定水流的坡度,确定水渠的深度,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硬是用双手在干渴的大地深处编织了一张看不见的水网。数据显示,吐鲁番盆地最多的时候超过一千条,总长度约5千公里,比黄河还要长。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庞大系统完全依靠重力自流,不需要任何外部动力。坎儿井这项引水工程,使年均只有十几毫米降雨,太阳严酷地炙烤的大地,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  凝望着从暗渠里源源不断的流水,联想那一个又一个果实累累的葡萄园,不由感慨: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征服自然,而是读懂大地的脉络,与之共生。坎儿井流淌的,不仅是天山的雪水,更是人类与干旱共处的智慧,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生存哲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乌鲁木齐:天山天池、巧遇老乡、国际大巴扎</b></p><p class="ql-block"> 离开吐鲁番,我们继续前往乌鲁木齐及天山天池。</p><p class="ql-block"> 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很方便,动车约一个小时车程,票价49元。绿皮火车一个半小时车程,约25元,班次也很多。早上,我们坐上到乌鲁木齐南站的快车,到站后,提前约好的商务车把我们接上,直奔天山。</p><p class="ql-block"> 天山距离乌市约70公里,车子还没到目的地,同伴告知:“那四个老乡刚刚到了天山,正等着我们汇合!”,原先我们知道他们到新疆自驾游,已经跑了差不多一个月了,但不约而同来天池,真是巧合。</p><p class="ql-block"> 到了天池景区,还要坐区间车才能到达。汽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爬,窗外云杉苍翠,芳草萋萋,野花竞开,溪水潺潺,瀑布奔腾,环境清幽。</p><p class="ql-block"> 到了天池的休息区,老乡们正在等待我们汇合。在远离家乡四千公里以外的天山能相遇,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是“西出阳关遇故人”。记得梁羽生有本著名的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我们这叫“九剑会师天山”。能够奔赴万里山河的人都是仗剑走天涯的“大侠”。</p> <p class="ql-block">九剑会师天山</p> <p class="ql-block">  走到天池边,举目环顾,天池被群山环绕,湖水蓝绿色,晶莹透亮如镶嵌在天山的宝石,比起赛里木湖的浩瀚,天池很小,但那纯净的湖水,那雪白的山峰、那墨绿的云杉,使天池看上去如仙女般圣洁。</p> <p class="ql-block">圣洁的天山天池</p> <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看天山那笔直的云杉。那一丛丛的云杉犹如严阵以待的士兵排列出的阵型,—或是整齐的三角形,或是规整的方阵,或是圆形、柳叶形以及参差的多边形。它们与脚下的草甸、灌木丛、及其他树木相映成趣,一者高耸苍劲,一者低平绵延,一者墨绿深沉,一者青翠明丽,把山体勾勒出清晰的棱锥形,画面立体峻美。</p><p class="ql-block"> 在美丽的天池湖畔,与老乡们相聚甚欢,他们中有我的同学、我的学生、我兄弟的朋友。在遥远的他乡不约而遇,不知这样的几率有多少?我们这九位来西域闯荡的“大侠”在天山的巧遇,为美丽的天池添上了一点传奇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同学</p> <p class="ql-block">师生</p> <p class="ql-block">同学</p> <p class="ql-block">同学</p> <p class="ql-block">老乡</p> <p class="ql-block">  下午快7点钟,我们回到乌鲁木齐,这时,乌鲁木齐依然蓝天白云,艳阳高照。乌鲁木齐至少比我们内地晚两个多小时才天黑。我们办好入住手续,放好行李安顿好,已是晚上8点半,等待在新疆的老同学来相聚。从房间望出窗外,只见车水马龙,大巴扎热闹非常。不一会儿,老同学夫妇俩来了,45年未见的同学,依稀辨认出他的样子,说起当年他穿喇叭裤的样子,大伙都忍俊不禁。在遥远的异乡,见到几十年前的老同学,倍感亲切,也深感岁月催人老。我们步出酒店,边走边聊,向饭店走去。晚上九点,太阳才渐渐西沉,这时,街上多了些卖水果和小食的商贩,乌鲁木齐这颗西域明珠,一天的烟火气似乎才刚刚升起。</p> <p class="ql-block">晚上8点半的国际大巴扎</p> <p class="ql-block">晚上9点钟的乌鲁木齐</p> <p class="ql-block">  到乌鲁木齐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到国际大巴扎闲逛。“巴扎”是维语“集市”的意思。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是著名旅游打卡地,4A景区,乌鲁木齐的地标。有人说,没来国际大巴扎,等于没来过乌鲁木齐。</p><p class="ql-block"> 大巴扎里,红砖观光塔高高耸立,红砖尖顶、蓝白相间的商贸大楼别具一格,大巴扎浓郁的异域风情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处可见维尔族同胞的身影,他们或是热情的商贩、或是闲适的游客,他们深邃的眼眸、高挺的鼻梁,颇有几分中东人或欧洲人的特征,让人恍惚间置身于某个遥远的异国他乡,这种奇妙的错觉,恰是新疆这片土地多元化魅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离开乌鲁木齐,乘动车前往伊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伊犁、天山、那拉提草原、赛里木湖</b></p><p class="ql-block"> 伊宁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我们先坐高铁到伊宁,在伊宁住宿,再包车游那拉提草原和赛里木湖。</p><p class="ql-block"> 从乌鲁木齐到伊宁约600多公里,车程5小时。</p><p class="ql-block"> 列车在西域这片古老的土地奔驰,我惊叹这片土地的辽阔,路上的几个小时,景色虽变,但那宽广无垠的感觉始终如一。地平线永远在远方,天空格外高远,云朵仿佛也比别处的硕大。这时,才真正体会“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不时闯入眼帘的天山及其雪峰,是最让我着迷的风景。天山不是一座山,是横亘于新疆东西的山脉,一直延伸至中亚,全长2500公里,在新疆达1700多公里。遥望远处,天山如平地站起的巨人,伟岸的身躯,直入云霄。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连绵不绝,雪线下的山腰,黝黑的雪岭云杉林,一丛又一丛,草原新绿明媚,一望无边。</p> <p class="ql-block">广袤的大地,远山的雪峰</p> <p class="ql-block">硕大的云朵</p> <p class="ql-block">  蓊郁的森林和无边的草原,展现了天山蓬勃的生命力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但我觉得那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才是神来之笔。明朝诗人杨慎的《望天山》“博克达山(天山的一座山峰)郁苍苍,冰封雪岭连穹苍。云开日出见晴昊,万古积雪明寒光。”使天山的巍峨壮观和终年积雪的璀璨夺目跃然纸上。岑参的《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中写道“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也描绘了天山千峰万岭的壮丽雪景。天山的雪峰美得动人,我隐隐觉得,似有几分天山派掌门人练霓裳的风采,虽满头秋霜却更有风韵。当云雾轻绕、阳光轻抚,那雪峰不就是梁羽生在《白发魔女》中的那个“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的白发魔女练霓裳——本领高强,孤高傲世,又风情万种。</p> <p class="ql-block">雪峰、草原、云杉,是典型的天山生态环境,也构成了天山独一无二的美。</p> <p class="ql-block">天山天池的博格达峰,是著名的地标性雪峰,神秘、充满魅力。</p> <p class="ql-block">  那拉提草原离伊宁约250公里,公路平坦,路上风景更美。雪山、草原、溪水、庄稼、还有大片薰衣草从窗外掠过,美不胜收,“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这句话一点不假。</p><p class="ql-block"> 那拉提草原,是伊犁美景的精华。六月的那拉提草原,蓝天白云下,高山环绕,峰峦竞秀,站在空中草原的观景台放眼望去,只见新绿的草甸如地毯从河谷延伸至天山的雪际线,并随河谷到山体的地势起伏而蜿蜒起伏,在不同的光照下如风中翻滚的绿浪,一波接着一波 ,蔚为壮观;远山的积雪闪着银辉;深绿色的云杉如宝塔般挺立,与浅绿的草甸相间,一高一低,一浓一淡,一刚一柔,层次分明,相映成趣。从观景台走下平地,再从天牧台往景区深处走,路边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正在风中摇曳,一望无边,如闪烁在草原的星星。牛、羊、马正低头吃草、嬉戏或漫步,星罗棋布的,如散落在草原上黑白珍珠;到了山脚,只见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冲击成溪流,一直流向低洼处,汇成一个个清澈的水潭……那拉提草原,是一幅壮丽的立体草原巨幅画卷。</p><p class="ql-block"> 万里征程,只为这美丽的遇见。</p> <p class="ql-block">高低起伏的草甸像绿色的波浪</p> <p class="ql-block">雪峰与白云相拥</p> <p class="ql-block">草原上的野花如闪烁的星星⭐️</p> <p class="ql-block">从区间车看窗外,马、牛、羊成群。</p> <p class="ql-block">三个中学同学,难得一起潇洒走一回。</p> <p class="ql-block">男生有点“耍酷”,延续高中时的做派😆</p> <p class="ql-block">雪水流到山下,形成水潭。</p> <p class="ql-block">  赛里木湖距伊宁约150公里,与那拉提不同方向。我们路过一片薰衣草地,下车打了个卡,便匆匆赶路。路上还经过了著名的果子沟大桥。果子沟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伊犁第一景”,沟内峰峦耸峙,残雪浮光,云杉如墨,芳草如茵,野花竞放,在这雄奇而优美的山谷中,大桥的出现,以其流畅的线条和动感的身姿,瞬间激活这幅千年静止的画面。它们相互衬托,彼此成就,成了伊犁又一“网红”景点。在新疆旅游,最能体会“风景在路上”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  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主要是因为地处北天山西部,紧邻伊犁河谷,位于西风带迎风坡,成为大西洋暖湿气流向东输送的终点,就此停留的暖流形成降水,造就了这一高山湖泊。相传,一对殉情的恋人泪水化作湖泊,更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增添了凄美的诗意意象。</p><p class="ql-block"> 来到向往已久的赛里木湖,只见赛里木湖静卧在天山雪峰的怀抱,不沾纤尘,遗世独立。天色有些阴暗,前方深蓝色的天空与幽蓝的湖水融为一体,湖面更显得浩瀚无垠、神秘莫测;环湖的草甸从山上铺展出斑斓的织锦,一直伸向湖边,野花遍地开放,金黄的、淡紫的、粉白的小花星星点点。最令人难忘的是那湖水,粗看是蓝色的,但沿着湖边细看,水色随深浅远近天气而变幻。近处,水色透明,鹅卵石历历在目,仿佛触手可及;稍远,湖水变成温润的绿宝石或绿松石色,及至湖心,渐渐变成孔雀蓝或宝石蓝,蓝得纯粹,蓝得深邃,展示了“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摄人心魄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回来才发现,这个动作做了N次😀</p> <p class="ql-block">  走近湖边,看风把湖水吹起涟漪,心境却平静无澜;用手探进水里,沁凉;草地拈花,听见虫鸣;漫步湖畔,抖落俗世浮尘,回归生命本真,快乐。</p> <p class="ql-block">这片野花很美,“突击”照了几张美人照😀</p> <p class="ql-block">学了几次跳舞,没得要领。赏花动作都做成啥样了?😊</p> <p class="ql-block">  80多公里的环湖游,景点众多,我们走了一小段,再坐区间车环游一大段,略显疲倦,速速收兵,打道回府。那些湖边的牧场,那些成双成对的天鹅,松树头看果子沟大桥的壮观,赛里木湖的清晨和黄昏……赛里木湖的美景是没法一次看完看够的,留下念想,期待春暖花开时节,再与赛里木湖重逢。</p> <p class="ql-block">  从6月8日出发,到6月25日抵达家中,这次西北之行,经历了17天之久,一次出行的时间之长、跨越的距离之远、看过的风景之多,于我而言属于首次。祖国的西北大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充满魅力。如今,在那片神奇土地上奏响的历史和自然的回声,依然余音袅袅;那些与同学一起远行的欢声笑语,依然萦绕耳畔……</p> <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5年9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