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格达奇的短暂停留—-我的大东北之行20

寒冰11332022

<p class="ql-block">9月16日从漠河到加格达奇,全程45多公里除在漠河镇游览了北极星广场和松苑两个景点外,其余的时间都在旅行车上渡过的。一一直沿着大兴安岭的国道,一路向南,一路森林秋景,虽无景点,却胜有景点,窗外的森林景观让一车人如醉如痴,于五点左右抵达当天的目的地加格达奇,晚饭后入住在燕莎宾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加格达奇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加格达奇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县级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东南坡,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该区其总面积1587平方公里,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冬季寒冷,被称为“高寒禁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甘河由西向东穿过境内。加格达奇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发达。此外,它还拥有北山公园、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等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  加格达奇北山森林公园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加格达奇北山公园位于加格达奇城北侧,是国家AAA级旅游森林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基本概况:公园始建于1984年,东西长2公里,占地面积360公顷。2004年,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周年时进行了改扩建,重新修缮了东西两个出口,使其自成一个游览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自然景观:园内自然景观优美,原始林带和植物多样性保存完好,被列为大兴安岭地区寒温带植物园。有云杉、白桦、樟子松、落叶松等乔木,以及映山红、丁香等灌木和萱草、芍药等野生草本花卉,还有30余种珍禽鸟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秋思亭、鼓春楼、听松阁等亭台楼阁,可供游客观日出日落、赏山城美景。此外,还有铁道兵纪念碑、烈士陵园等,其中铁道兵纪念碑是为铭记1964年到1983年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的功绩而建,已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为编者清晨跑步时到燕莎宾馆附近的公园西入口(红旗社区)处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9月17日早晨7.点乘车用了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游览了该市区的北山森林公园,瞻仰了铁道兵🏠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视频为我们一行在爬山进入纪念碑途中</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洒在北山生态园的石阶上,林间薄雾尚未散尽,空气中带着松针与泥土的清冽。我们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上行,两旁是挺拔的云杉和斑驳的白桦,脚下落叶轻响,仿佛踩在岁月的回音里。那座由两根巨大钢轨托起的纪念碑渐渐显露轮廓,不锈钢在晨光中泛着冷峻的光,像一道竖立的誓言,直指苍穹。走近时,才看清那枚铁道兵徽章稳稳连接着双轨,象征着二十年寒暑不辍的坚守。碑前,一头马鹿昂首挺立,鹿角如枝杈般伸展,仿佛正从林中奔出,带着当年鄂伦春猎民踏雪送粮的体温。</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碑简介</p> <p class="ql-block">加格达奇铁道兵纪念碑位于北山生态园,1988年7月落成。主碑是两根宽1.3米、高20米的不锈钢钢轨,由铁道兵徽章连接,象征20年开发史。主碑前有马鹿雕塑,代表当地人民支援,附碑刻有题词、浮雕与碑文。碑文记载,1964年至1983年,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在高寒禁区修建铁路792公里、桥梁124座、隧道14座。该纪念碑是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绕到碑后,三幅浮雕静静嵌在灰岩墙上,像三帧凝固的黑白胶片。中间刻着“铁道兵修建大兴安岭纪念碑”几个大字,两侧的画面却让人心头一震:有人扛着钢轨在雪坡上匍匐前行,有人在冰河上搭架桥墩,还有人蜷缩在帐篷边捧着粗瓷碗喝热水。那些面孔模糊却坚毅,仿佛能听见风雪中粗重的喘息和号子声。阳光穿过松枝,在浮雕上投下斑驳光影,像时间的手轻轻抚过伤痕。</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面的神鹿雕塑</p> <p class="ql-block">加格达奇铁道兵纪念碑前面的雕塑是一头马鹿,它与纪念碑在一起有着深刻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马鹿是大兴安岭林区特有的动物种类,在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时期,当地的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曾赶着马鹿为部队运送施工和生活物资,为铁道兵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大力援助。因此,将马鹿雕塑置于纪念碑前,象征着边疆各族人民对铁道兵部队的无私支持与帮助,也体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马鹿昂首欲行的姿态,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仿佛在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铁道兵的精神,继续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后面的三幅浮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有关纪念碑和铁道兵建设大兴安岭铁路浮雕作品的前沿</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的文字讲述着1964年的冬天,三、六、九师的战士们挺进“高寒禁区”。没有路,就用镐头凿;没有水,就化雪煮饭;没有房,就搭地窨子过冬。他们在零下五十度的极寒中开山架桥,像一队队沉默的蚂蚁,把铁轨一寸寸铺进冻土。有人冻掉了手指,有人滑下山崖再没起来,可铁路却一寸寸向前延伸。那是一种怎样的信念?不是口号,而是用体温融化坚冰,用脚步丈量荒原。</p> <p class="ql-block">一组拼贴的老照片里,雪深过膝,战士们穿着厚重的棉衣,拉着爬犁在林海中穿行。他们的脸被寒风吹得通红,眼神却亮得惊人。身后是刚刚架好的桥墩,前方是望不到头的雪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开发”,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在绝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展板记录着“冬雪施工新方法”——他们用火烤地基防止冻胀,用蒸汽养护混凝土,甚至发明了移动式暖棚。这些今天看来简单的技术,在当年却是生死攸关的智慧。工人们在冰天雪地中创造奇迹,不是靠蛮力,而是靠脑子和命。</p> <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那幅“冰战严寒 军民并肩永向前”的展板。黑白照片里,鄂伦春猎民牵着马鹿,背上驮着粮食和工具,与战士们并肩走在雪道上。一个老猎人正把一袋干肉递给年轻士兵,两人脸上都挂着笑。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彼此交付的信任。那一刻,军民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体的血肉。</p> <p class="ql-block">宣传板上写着:“开路架桥,不惧风霜。”照片里的工人们站在刚铺好的铁轨上挥手,背景是初升的太阳。他们身后,是被劈开的山体,是横跨峡谷的桥梁,是穿越林海的铁路线。这哪是工程?分明是一首写在大地上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我们走了一条林间小路。石板被落叶覆盖,踩上去沙沙作响。阳光透过金黄的树冠洒下来,像碎金子铺了一地。有人轻声说:“要是没有他们,这片林子可能到现在还是地图上的空白。”我点点头,没说话。有些沉默,是对历史最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秋意正浓,林间小径上光影交错,落叶如信笺般铺满脚下。我们走得慢,像是怕惊扰了这片山林的记忆。远处,加格达奇城的轮廓隐约可见,而身后,那座钢轨纪念碑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守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