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生偏爱山河远,足迹遍历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唯独宁夏,像一幅蒙着面纱的西北画卷,始终停留在想象里。9月2日的风带着初秋的清爽,我跟着“一路阳光户外”的队伍登上航班,舷窗外的云絮渐次铺向西北天际——这场迟到多年的宁夏之旅,终于在轰鸣声中,揭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入住银川新华联瑞景酒店</p> <p class="ql-block"> 第二日,我们驱车前往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的西部梦幻大峡谷。我们在红色的峡谷中漫步拍照欣赏奇景......不料在半山腰遇上断崖塌方,硬生生挡住了上山的路。</p><p class="ql-block"> 当地老乡扛来一架不锈钢梯子,两人稳稳扶住梯身。同行者半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却没人打退堂鼓。大家小心翼翼手抓梯栏,脚踩踏板,一步一挪往上攀,汗水浸湿了衣衫也全然不顾。</p><p class="ql-block">终于站上山顶的那一刻,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眼前的红色崖壁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风蚀出的奇特造型或像猛兽蛰伏,或似古堡矗立,壮阔得让人失语。这趟带着小波折的攀登,反倒让大峡谷的美,多了一份让人难忘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西部梦幻峡谷》</p><p class="ql-block">风削岩层作彩屏,霞披赤壁染丹青。</p><p class="ql-block">斜阳误入迷魂谷,错把荒山当画庭。</p> <p class="ql-block">入住左旗阿拉善大酒店</p><p class="ql-block">酒店豪华气派环境好</p> <p class="ql-block"> 行至旅途第三天,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壮阔终于撞入眼帘。我们穿上防沙鞋套、换乘十多辆越野吉普车,引擎轰鸣着驶入沙海,车身随沙丘起伏时而冲高、时而俯冲,风裹着沙粒拍打车窗,每一次失重感都让欢呼与心跳一同飙升,这才是沙漠独有的“速度与激情”。</p> <p class="ql-block"> 乌兰湖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东部,是典型的盐湖 。“乌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因其湖水含有杜氏盐藻、嗜盐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体内的虾青素、类胡萝卜素等使湖水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从高空俯瞰,乌兰湖形状似心脏,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心” 。</p> <p class="ql-block"> 穿着防沙鞋套脚步才能自在踏入五湖腹地。无人机盘旋上空,将这片沙漠的斑斓尽收眼底。驻足乌兰湖时,满眼皆是浓烈的红,湖水如碎玉般泛着光泽,我们的身影倒映其中,与远处的沙丘构成一幅鲜活的画。从乌兰湖到骆驼湖,每一片湖水都藏着不同的景致,而我们的笑声,便散落在这五个湖泊串联起的沙漠诗篇里,成了最生动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过腾格里沙漠时,我们住进了期待已久的中卫沙漠营地星空屋。白日里五湖的欢闹还在心头,原想着晚餐后燃起篝火,围坐回廊上看银河倾泻,任沙漠的风捎来星子的私语——这份关于沙漠夜的浪漫构想,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彻底改写。</p><p class="ql-block"> 刚吃好晚餐,窗外便传来异样的呼啸。起初是远处沙粒滚动的闷响,转瞬就成了遮天蔽日的昏黄。我们还没反应过来,飞沙已如急雨般砸向帐篷,风裹着碎石拍打墙面,发出“噼啪”的脆响。星空屋的帐篷被狂风扯得剧烈晃动,“哗啦哗啦”的声响像要把整个屋子掀翻,我们慌忙躲进室内,紧紧盯着被风沙染成土黄色的门窗,连呼吸都跟着紧绷。</p><p class="ql-block"> 雨也跟着落了下来,不是江南的绵密细雨,而是混着沙粒的“硬雨”,砸在帐篷上“哗哗”作响。从未见过这般狂暴的自然力量,风的嘶吼、沙的撞击、雨的狂乱交织在一起,心头虽有难掩的惊恐,却也生出一种奇异的震撼——这是比篝火晚会更鲜活、更凛冽的“沙漠体验”。没有璀璨星河,没有温暖篝火,却亲历了沙尘暴的磅礴威力,让腾格里的夜,成了我们人生中一段既惊险又难忘的独特记忆。</p> <p class="ql-block"> 腾格里的沙尘暴余韵尚未完全消散,旅途第四天的晨光,便引着我们走进了中卫城里的高庙。原以为沙漠边缘的建筑多带几分粗犷,却未料这座寺庙一入眼,便以其精巧与恢宏撞碎了所有预设。</p><p class="ql-block"> 它是全国罕见的“三教合一”之地,儒、道、佛的印记巧妙融于一宇之间。拾级而上,只见朱红梁柱撑起层层楼阁,飞檐翘角上的琉璃瓦在晨光里泛着金碧辉煌的光泽,连檐下的彩绘都细致得能看清人物的衣袂纹路。不必刻意分辨,便能从殿宇的布局与供奉中读出交融之妙——既有儒家的庄重肃穆,又有道观的清雅超脱,更含佛寺的慈悲祥和。</p><p class="ql-block"> 驻足其间,指尖拂过微凉的栏杆,仿佛能触到千百年来不同文化在此共生的温润气息,让这个沙漠边缘的清晨,多了几分沉淀心灵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别过高庙的烟火气,车轮碾过公路,我们终与沙坡头黄河区撞个满怀。刚抵大门,视线便被铺天盖地的黄沙攫住——这里的沙漠不是零星点缀,而是浩浩荡荡铺向天际,连风里都裹着沙粒的粗粝感。</p><p class="ql-block"> 走近黄河才懂“泥沙的河”所言非虚,浑浊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印记,沉稳地向东奔流,与岸边的沙漠形成奇妙的对峙。我们踩着细软的沙粒拍照,任阳光把影子拉得很长,直到目光落在王维诗碑前才停下脚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寥寥十字在此刻有了形象的模样:远处沙丘线条柔和,黄河如带蜿蜒,诗人的雕像静立一旁,仿佛仍在凝视这片千年未变的壮阔。</p><p class="ql-block"> 风掠过耳畔,似在低语诗中的意境,也唤醒了心底对黄河的绵长情愫。这趟沙坡头之行,看的是沙与河的相拥,品的却是跨越千年的诗意与山河深情。</p> <p class="ql-block"> 当沙坡头的最后一缕夕阳沉进沙丘,我们的车便载着满身暮色驶入中卫市区,停在了热闹的向阳街。刚下车,小吃街的烟火气就裹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沿街的店家支着明晃晃的灯,操着带方言腔的普通话招呼客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满是市井的鲜活。</p><p class="ql-block"> 我们循着人气往里走,最终在一家坐满食客的羊肉馆前停了脚。找个临街的座位,羊肉的醇厚香气瞬间漫了满怀。点单毫不迟疑:一瓶白酒先满上,冒着热气的手抓羊肉锅端上桌时,油花还在微微跳动,肉色嫩得诱人;几串刚烤好的羊肉串更是焦香扑鼻,咬一口,外皮微脆,内里多汁。</p><p class="ql-block"> 我们围坐桌前,就着白酒的烈,品着手抓羊肉的鲜,嚼着烤串的香,滚烫的美味顺着喉咙滑进胃里,驱散了白日奔波的疲惫。这一口宁夏羊肉的鲜美,配上朋友间的谈笑,成了中卫夜色里最暖心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第五天的晨光刚为贺兰山镀上一层暖金,我们便驱车抵达宁夏水洞沟。双脚刚踏上这片土地,就像穿过了时光的褶皱,首先闯入视野的水洞沟遗址,静静诉说着四万年前的人类故事。石器的斑驳纹路里,仿佛能看见远古先民劳作的身影,将中华文明的根脉清晰地铺展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水洞沟的辽阔,要靠双脚丈量难免吃力,而景区里的特色交通与意外响起的歌声,反倒让这段旅程满是惊喜。</p><p class="ql-block"> 最先坐上马车,木轮碾过土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首自带节奏的复古歌谣。车帘一掀,远处明长城的轮廓在风中静默,赶车的老汉突然开口,高亢的陕北民歌声瞬间洒满旷野,粗犷的调子裹着风的力道,听得人心里都跟着亮堂起来,恍惚间竟真有了穿越到边塞年代的错觉。</p><p class="ql-block"> 换乘骆驼车时,又是另一番滋味。骆驼迈着沉稳的步子,驼铃“叮铃”轻响,节奏慢悠悠的,恰好能让人细细打量沿途的戈壁风光——稀疏的沙棘、低矮的土丘,都在夕阳下镀上暖黄的光晕。这时老汉的歌声又起,调子比之前柔了些,混着驼铃的清脆,风里都多了份旷野的质朴与温情。</p><p class="ql-block"> 最后坐上改装的现代拖拉机,轰鸣声一响起便满是乡土活力,车身微微颠簸着向前,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虽然没有了歌声,但方才老汉的曲调还在耳边打转,与这“最土”的交通工具搭配在一起,反倒让人跟这片土地贴得更近,每一段路程都成了独特的体验,让水洞沟的记忆里,多了烟火气、欢笑声,还有那绕梁的陕北民歌。</p> <p class="ql-block"> 沿着遗址向前,明长城的残垣在旷野中蜿蜒,砖石虽已风化,却仍透着当年戍边的雄浑气势。而当“不到长城非好汉”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时,我的心瞬间被点燃。据说,毛泽东写下这句豪迈之语时,或许眼前浮现的正是宁夏的长城。站在这承载着历史重量的长城脚下,遥想红军长征时的艰辛与壮志,不禁让人热血沸腾,对先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一脚跨两省”的独特屏障,墙内是宁夏的土地,墙外便是蒙古。我们登上城墙,脚下砖石早已被岁月磨出痕迹,目光所及是无边辽阔的原野。风掠过耳畔时,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眼前似乎浮现出明蒙两军冲杀的壮烈场景:战鼓声声、旌旗猎猎、战马嘶鸣,将士们的呐喊与兵刃的碰撞声交织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回荡。</p> <p class="ql-block"> 从长城下来,藏兵洞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曲折的地道、隐蔽的射击孔、巧妙的储粮室,一步步探索间,更能体会到当年戍边将士的智慧与不易,这些精巧的设计,正是他们守护家园的坚实依靠。</p> <p class="ql-block">路边拍到的小动物</p> <p class="ql-block"> 下午水洞沟山下那片近两个足球场大的室外场地,成了水洞沟最热闹的所在——民族表演在此拉开帷幕。骑手们精壮的身体黝黑的皮肤,在阳光照射下油光发亮,他们策马奔腾,在马背上射箭,上下翻飞、身姿矫健、展示出精湛的骑术;箭矢离弦的瞬间击中目标,引得观众阵阵惊呼。</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演绎巾帼风采的宁夏女儿。她们跨上骏马时不输男儿的英气,拉弓射箭时沉稳有力的姿态,仿佛重现了当年她们征战沙场、守护宁夏国土的模样。她们用飒爽的身影证明,在保卫家园的征程上,女性同样能以青春与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豪迈篇章。</p> <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时,我们终于踏入了怀远夜市。相较此前的中卫向阳街,这里的热闹更盛几分,升腾的热气裹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满街的摊贩亮着暖黄的灯,将夜晚衬得格外鲜活。</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一家牛肉饼特别好吃,每位游客到此都要打卡这家店,叫什么店名忘了,反正排队最长的那家牛肉饼店就是。我们循着长队找到摊位,看着一个L形店铺里许多师傅忙碌着:和面、揉面、包肉馅、油煎饼、收钱卖饼,流水作业井然有序。我们拿着裹满肉馅煎得金黄酥脆,刚出炉的牛肉饼咬下时,外酥里嫩,油香混着肉汁瞬间在嘴里炸开,香得人直点头好吃、太好吃啦!我记下了这家店名:酥小蒙牛肉饼。</p><p class="ql-block"> 手里拿着热乎的饼,慢悠悠地在夜市里逛,坐在摊位上喝一碗小米粥真是爽歪歪,听摊主们热情的吆喝,晚风里都是快乐的味道。这一天的疲惫,都在这满是烟火气的夜色里,化作了最满足的收尾。</p><p class="ql-block">夜晚住在银川市</p> <p class="ql-block"> 恰逢农历七月半,这个承载着中国人祭祀缅怀传统的日子,我们竟巧合地踏上了探访西夏陵的旅程。当意识到当天的特殊意义时,同行的人都忍不住感叹这份缘分的奇妙——一边是今人对天地鬼神的敬畏追思,一边是千年前西夏王朝的陵寝遗存,仿佛冥冥之中,我们与那个神秘王朝的过往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站在旷野中的陵墓前,七月半的风更添了几分肃穆。黄土夯筑的陵丘静默矗立,博物馆里的文物静静陈列,往日里只觉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却仿佛多了一层与过往连接的温度。这份巧合,让原本单纯的参观多了份敬畏与遐想,也让西夏陵的故事,在记忆里刻下了更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渐柔,我们驱车前往贺兰山,赴一场与远古先民的“约会”。先走进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拓片与解说,提前为我们铺展了一幅史前生活画卷——那些线条简单却充满力量的图案,早已让人对山中的真迹满心期待。</p><p class="ql-block"> 沿着山路深入贺兰山腹地,当第一组岩画出现在岩壁上时,所有惊叹都化作了沉默的震撼。粗糙的岩石上,先民们用简陋的工具凿刻下狩猎、放牧、祭祀的场景:奔跑的鹿群线条灵动,持弓的猎人姿态遒劲,甚至还有抽象的太阳与图腾符号。指尖轻触冰凉的岩壁,仿佛能触到数千年前凿石的温度,那些看似朴素的刻画,哪里只是壁画,分明是远古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更是他们闪耀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 山风掠过山谷,岩壁上的图案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远古的故事仍在继续。这场与贺兰山岩画的相遇,不只是一次参观,更像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原始的艺术力量里,读懂了先民们鲜活的生命印记。</p> <p class="ql-block">团体照</p> <p class="ql-block"> 上午,我们游玩银川沙湖公园。一踏入景区,便能看到“沙湖”二字,那是江泽民主席所书,苍劲有力的字迹仿佛为这片土地赋予了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登上了游艇,随着引擎的轰鸣声,游艇如离弦之箭般驶入湖中。湖水波光粼粼,两岸的芦苇郁郁葱葱,密不透风,宛如绿色的屏障。微风吹过,芦苇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自然乐章。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的疲惫瞬间消散殆尽。</p><p class="ql-block"> 下了游艇,我们漫步在公园里柔软的沙滩上,脚下的沙子细腻而温暖,让人倍感舒适。沿途风景如画,远处的湖水与蓝天相接,水天一色,美不胜收。水上项目也陈出不穷,滑翔机不时呼啸而过,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引得人们阵阵惊叹。</p> <p class="ql-block"> 沙湖公园广阔无垠,沙滩连绵起伏,仿佛是大自然铺就的金色绒毯。那些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砂石雕像,一个个栩栩如生,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公园内错落分布着许多石屋、草屋,回廊中陈设各种运动器材供游人休息玩耍。 </p><p class="ql-block"> 此时,团友们纷纷选择了自己喜爱的自费项目,一些年轻的团友兴奋地参与了黄河漂流、滑沙以及飞跃黄河等刺激的运动。可惜这些项目有年龄限制,60岁以下才能参加,我们有一半的人只能在一旁观赏。看着他们在沙地上、黄河边尽情玩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也能感受到那份快乐与兴奋。</p><p class="ql-block"> 沙湖公园,这片神奇的土地,将沙漠与湖水完美融合,既有大漠的雄浑壮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它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游玩项目,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旅行,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愉悦。</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洒在西北影视城的黄土墙上,把土坯的纹路晒得愈发清晰。踩着凹凸不平的土路往里走,仿佛一步跨进了老电影的镜头里——这里是张贤亮先生一手打造的“影视江湖”,近百部西北题材的影片在此定格过故事。</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驻足的是《红高粱》取景地,斑驳的酒坊木牌还悬在梁上,仿佛能闻见当年高粱酒的烈香,耳边似有“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歌声在回荡。西北小镇的街道,民宅、土炕、土窑、拴马桩,每一处都带着西北的粗粝与鲜活,不是刻意复刻的“景点”,更像把西北人的日常搬进了园子里:炕桌上的粗瓷碗、墙根下的老磨盘,连风掠过土坡的声音,都带着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不用刻意找打卡点,就慢悠悠地转。看阳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听风吹动挂在屋檐下的玉米串,偶尔遇见穿着粗布衣裳的游客走过,倒像是与旧时光里的角色撞了个满怀。这趟转悠,看的是景,品的却是西北大地那份沉甸甸的生活劲儿。</p> <p class="ql-block"> 傍晚的风带着银川的微凉,吹到览山公园的湖边时,恰好撞见一场即将铺展的日落。沿着湖岸往前走,视线突然被前方的建筑牵住——那片形似足球场的场地,外围的阶梯围墙竟像从18世纪欧洲搬来的斗牛场,拱券纹路在暮色里勾勒,庄重得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p><p class="ql-block"> 夕阳开始往下沉,金红的光斜斜铺在黄色的围墙上,把每一级阶梯都染得暖融融的。原本硬朗的轮廓被余晖揉软了些,却更显伟岸,仿佛沉默的巨人静立在湖边,守着这方天地的温柔时刻。湖面映着天上的霞光,波光跟着夕阳慢慢挪动,连吹过的风都好像染上了暖调,让人忍不住驻足,看夕阳一点点藏进远处的天际线,把最后一抹温柔留在这欧式风情与塞上风光交织的画面里。</p> <p class="ql-block">九碗十三花</p> <p class="ql-block"> 八天的宁夏之旅,像一场裹着风沙与霞光的好梦,在回味里悄悄落下了帷幕。这趟旅程里,“吃”是最鲜活的注脚——从酒店内丰富的自助早餐、到中餐红烧骆驼排骨的独特醇厚,黄河大鲤鱼的细嫩鲜香,再到沙湖鱼头的鲜灵、手抓羊肉的软烂,连“九盘十三花”的讲究摆盘里,都藏着当地的烟火气,每天中午换着花样的特色菜;每天晚餐街边的各种小吃,让味蕾跟着脚步一起,把宁夏的滋味尝了个遍。</p><p class="ql-block"> 脚步所及之处,更是满满的惊喜。无论是大漠孤烟的辽阔,西夏王陵的神秘,明长城的雄伟、沙坡头黄河的壮观,西北影视城里的黄土风情,还是览山公园日落时的欧式建筑映霞光,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宁夏的多元与厚重。而这趟旅程的圆满,更离不开妥帖的吃住行游安排,以及蒋导细致的讲解——她把宁夏的风土人情、过往历史揉进沿途的每一段路里,让我们不仅看得到风光、尝得到美味,更听得懂这片土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走的时候总觉得意犹未尽,那些舌尖上的鲜香、眼底里的风光、耳边的历史传说,早已悄悄攒成了关于宁夏的独家记忆。这趟旅程,是满意,更是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