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手捧沉甸甸的“教育世家”牌匾,喜悦与惶恐交织于心。喜的是,家族几代的耕耘得到了至高的认可;惶的是,我们是否真正担得起这“世家”二字背后的千钧重量。我明白,所谓“教育世家”,其实不在匾额,也不在荣誉。它在爷爷钢板刻印的试卷纹路里,在妈妈深夜写给学生的信笺字句中,在女儿屏幕那端关切的眼神里。在每一个渴望被点亮的心灵之间。</p><p class="ql-block"> 一 父辈的钢板、油墨、教棒与初心</p><p class="ql-block"> 我的公爹,也是我的老师。初中时,他担任我的班主任和数学教师。那时区里举行教学联考,他带的班级始终稳居第一。辉煌的背后,是他用蜡纸钢板刻印的一摞摞试卷。至今仍清晰记得,上课时,常见他手上、衣襟沾着油墨渍。</p><p class="ql-block"> 公爹有一根光亮的木教棒,每日与教具一同带进教室,却从未真正落在哪个学生的手心。那教棒更似一种威严的象征。开班会时,他总反复告诉我们:“作为农村的孩子,读书是你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当学生畏难退缩、心生抵触时,他会谆谆告诫:“教书育人是我的天职。你们学习,为的是对得起未来的自己,对得起父母的辛劳付出。”</p><p class="ql-block"> 中考后,我遵从师愿报考了师范。三年后,接过钢板、铁笔、蜡纸与教棒,我也站上了三尺讲台。</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提升自己,我离职进修两年。四岁的女儿只能托付给公婆。那时,家门口马路对面就是一所小学,他们便把女儿送进一年级教室。因为我每晚有写日记、看书的习惯,女儿也耳濡目染,养成睡前阅读绘本的习惯,比同龄孩子更早识字知书。因此,学校破格接收了这位四岁的小学生。每天放学,她总是背着小书包跑一里多路,到中学找爷爷,等爷爷印完试卷、改完作业,再伏在他背上一起回家。那些年,她亲眼见证、亲身感受了师者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老党员,公爹扎根乡村教育四十载,用蜡纸刻印出一本本试题,从乡间送出去一批批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二 接力的温度:从姐姐、妈妈到师傅</p><p class="ql-block"> 进修归来,我进入一所初高中一贯的中学。讲台从土坯房搬进砖瓦教室,灯光从汽灯变为电灯,试卷从刻印变成复印,但那一份教育的匠心始终未变。我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在知识传授,更在对学生身心的真切关怀。</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我刚毕业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一个周一的早自习,我发现一名女生正在哭泣。我把她叫出教室,还未开口,她一下子扑进我怀里,哽咽道:“姐姐,我没有爸爸了。”那时我也刚经历丧父之痛,懂得那种彻骨的悲伤。我紧紧搂住她,一同落泪。从那以后,许多学生开始自然地叫我“姐姐”,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今。我欣然享受这份亲近。</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我的身份也在悄然变化。1997年,我任教某个班级语文。一天放学,车篮里放着一封信,封面写着“老师妈妈收”。那是一个父母正闹离婚的学生写来的求助信。他内心恐慌痛苦,却难以向同学启齿。我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又主动与他母亲沟通。最终,这个家庭重归和睦。我也从“姐姐”升级为“妈妈”。每逢节日,都会收到“老师妈妈收”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去年国庆,一位在外求学的学生来看我,说:“以后我叫您师傅,好吗?”我欣然应允。无论是姐姐、妈妈,还是师傅,这些称呼背后,都是我与学生心灵相融的印记。如今我已步入奶奶行列,但愿年龄不会成为沟通的阻碍,只盼在情感与心灵上,仍能与学生融洽无间。我相信,一定可以。</p><p class="ql-block"> 曾有一段时间,班里有几个女生特别爱虚荣——化妆、穿奇装异服,与男同学关系微妙。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印发给全班女生:</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在你成长的路上,有许多关心你的人,老师是其中之一。今天,我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给你一些建议:文静是美,活泼也可爱。但要文静而不矫揉,活泼而不张扬。善良是美,宽容是风度。有爱心才会善良,有修养才能宽容。自信是美,大度方显涵养。你青春阳光,没有理由不自信;可以嫉妒,但要化为动力,努力赶超,而不是拉低别人。自然是美,真诚可贵。花季的你健康、清纯、充满活力,何必让脂粉遮掩纯美?不要吝啬笑容,真诚的笑会为你赢得更多亲情与友情。有人说:爱笑的女孩想不成功都难。睿智是美,读书补拙。聪明的女孩更可爱,若觉不足,是因知识欠缺。好好读书吧,让知识改变气质,更能改变命运。对男同学应有尊重和信任。有几个可以切磋学业的男同学,互相促进、比学赶帮,会让你受益匪浅。但言行务必得体,大方稳重,避免误会。纯真的友谊让你更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同学之间要学会欣赏与赞美。关系近的如此,疏远的如此,哪怕曾有不快,也请这样待她。如果你赞美她,她大概不会再诋毁你——除非她人品不可救药。若别人指责你,先反省自己,别忌恨。切记:勿传话,勿论是非,否则你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如果有人向你透露别人的秘密,最好拒听,至少别继续传播。伤害他人,也于己无益。</p><p class="ql-block"> 这些话,对涉世未深的你或许是苛求。但我仍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睿智、明理、大度、善良、有学识的可爱女孩。”</p><p class="ql-block"> 自此,班内学习风气日益浓厚,同窗关系也更融洽。</p><p class="ql-block"> 从教四十余载,于我而言,教育是一场传承的演变——从点燃理想,到细致守护。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不仅是通往未来的阶梯,更是照亮心灵的光。</p><p class="ql-block"> 三 女儿的屏幕与追问</p><p class="ql-block"> 女儿大学毕业后也站在了讲台上。时代已然不同。她的“黑板”变成智能屏幕,“教棒”化为多媒体课件。但那屏幕背后,依然是爷爷凝注的目光,是母亲谆谆的话语。她不断思考:如何借新技术实现更个性化的关怀?如何回应这个时代学生的新追问?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在坚守内核基础上的创新与开拓。</p><p class="ql-block"> 女儿从事职业教育。面对中考失利的学生,她用爱帮他们重拾信心,投身教改,打造更适配职教生的课堂,为企业输送大量高技能人才,让更多家庭重燃希望。从教二十年,她始终自我提升,深耕教学与管理,成功取得硕士学位,在职教领域屡获殊荣,培养出一批批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地方经济的优秀学子。</p><p class="ql-block"> 三代人,一根接力棒,同一方讲台,致力于教育事业100年余(父辈40年,吾辈41年,子辈20年)。我们用热爱与坚守诠释教育的初心。乡邻的尊敬、学生的书信、满园的桃李,都是“教育世家”最温暖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只要世上还有一个渴望知识的眼神,三尺讲台上的那盏灯,就将永远亮起,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