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战从这里开始</p><p class="ql-block">——九一八残历碑前断想</p><p class="ql-block">□高峰 </p><p class="ql-block">无数次,我驻足于此。 </p><p class="ql-block">残历碑,这座矗立在当年日军炸轨处的凝固史册,像一页沉重的书卷,永远定格在国耻家仇的页面。它静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又仿佛在无声地呐喊。每一次走近它,我的心都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攫住,思绪不由自主地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p> <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炮轰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迅速占领整个东北。白山黑水间,血雨腥风骤起,侵略者的铁蹄无情践踏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那一刻,山河破碎,日月无光;那一刻,中华民族的尊严被无情撕裂,关东大地的宁静被彻底打破。 </p> <p class="ql-block">这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我们必须永远铭记的日子。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来到这里,是1991年9月18日下午,也就是残历碑落成的日子。那天,雨水打在巨大的碑面上,仿佛无数泪水在流淌。站在人群中,我凝视着碑文上的血迹和累累弹痕,心中不禁发问:这泪水是什么?是悲痛、愤恨,还是屈辱? </p><p class="ql-block">其实,泪水中不仅仅有这些,更有牺牲的精神、不屈的意志、胜利的喜悦、追缅的敬仰和抗争的礼赞!以及抗战从这里开始的悲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残历碑巍峨耸立,立地擎天,重如千钧。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辱国殄民却又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省委党史研究室和辽宁电视台联合拍摄了大型文献纪录片《抗战从这里开始》。作为该片的制片和总撰稿之一,我与摄制组的同事们历时半年多,足迹遍及辽宁大地,留下了近百本资料带。该片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采访人数众多,播出后反响热烈。特别是“抗战从这里开始”的主题,受到了广泛好评和史学工作者的褒扬。当时,“抗战十四年”的提法尚未被广泛接受,我们通过电视手段宣传抗战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观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以后几年,东北地区的党史工作者继续为“抗战十四年”的观点奔走呼吁。如今,这一观点已得到确认,并写入党史正本和教科书。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是罪恶的开始,也是辽宁人民奋起反抗的时刻。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不会忘记,事变爆发当夜,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官兵忍无可忍,在突围中被迫自卫还击,与日军激战,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 </p><p class="ql-block">在沈阳城内,辽宁省警卫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黄显声,命令警察部队驻守城内的路口要道,阻击日军攻城,为老百姓和国库资金的转移争取时间。面对拥有重武器的日军,黄显声的队伍伤亡惨重,但他们顽强坚守了三天三夜。他的壮举,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 </p><p class="ql-block">历史更不会忘记,1931年9月19日清晨,沈阳小西门附近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詹大权的家中,省委紧急会议正在召开。面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会议决定立即发表宣言,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号召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日军侵略的第一时间就站在了抗战的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最早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宣言》中明确指出:组织自己的军队,坚持武装斗争——民族抗战的号角由此吹响,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发端。这篇《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号召中国人民奋起进行民族救亡的第一声呐喊,更是党发出的第一篇抗日檄文。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较量。这支队伍是抗战开始时间最早、战斗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力量。1985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在丹东召开的东北抗日联军历史问题座谈会,聆听了近20位抗联老同志对十四年抗战岁月的回顾,内心深受震撼和感动。那些在龙血玄黄中冲杀过来的前辈们,用他们的坚韧与无畏,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此后若干年,我先后参加了中央下达的东北“三史”的编写工作,与东北三省的党史同仁一起承担了《中共满洲省委史》、《东北沦陷史》、《东北抗日联军史》的编写任务。参加了《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编写和修改工作。对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仆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抗联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当我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的旋律,就会想起抗日义勇军奋袂攘襟、赴火蹈刃的英雄群体。在国难当头之际,30多万东北民众挺身而出,自发组织起抗日义勇军。他们在白山黑水间用热血和生命,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战歌。尽管义勇军成分复杂,有脱下军装的东北军旧部、普通农民、热血青年学生,甚至地方武装及土匪队伍,但他们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毅然走向了烽火硝烟的战场。在装备简陋的情况下,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正是他们,用英勇奋战铸就了国歌的灵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国歌激昂的旋律中,我仿佛看到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黄显声、赵一曼、宋铁岩、李敏焕、李红光、王仁斋、邓铁梅、唐聚伍、苗可秀、李春润、郑桂林……那些功标青史的身影。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战歌,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四年抗战期间,辽宁作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地,是抗战的最前线。辽宁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除了抗日义勇军和抗联的艰苦鏖战外,还有其他战线的英勇斗争,如中共中央东北工作委员会派遣人员的地下斗争、特殊工人的不屈抗争、城市第二条战线的秘密活动、抗日放火团的斗争、凌青绥抗日游击根据地反集家并村及游击战争等等。辽宁人民在支援抗战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工人们在日军占领期间,秘密组织罢工和破坏活动,拖延日军的军事生产;农民们则为抗联提供粮食和情报,成为抗联的重要后盾。辽宁人民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后,我多次来到残历碑广场,或参加9月18日的撞钟仪式,或参加与抗战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陪同客人参观学习。每一次,我都会被一种深沉的力量所震撼,那是一种历史的回响,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永远铭记辽宁抗战的历史,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英勇献身的先烈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残历碑不仅是一座纪念碑,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不屈,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与追求。每年9月18日,无数人来到残历碑前,听汽笛长鸣,伫立默哀,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残历碑的存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p><p class="ql-block">残历碑下,岁月无声,但历史的回响却永远激荡在我们的心中。抗战从这里开始,精神从这里传承,未来从这里启航。</p> <p class="ql-block">残历碑下,岁月无声,但历史的回响却永远激荡在我们的心中。抗战从这里开始,精神从这里传承,未来从这里启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