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1号线大冲口站B出囗,一出地铁站,马上就能感受到淳朴宁静的古村落气息了。正对着是杏花社区的聚兴大街,大冲囗涌就在旁边,路边树木高大,茂密的树荫为路人遮挡了烈日,也映得河涌碧绿,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涌边步头有人在钓鱼,非常宁静,向前步行约300米就到聚龙古村。 辉煌的历史 大冲口涌,两岸绿树成荫。 大冲口涌上的跃龙桥,前面就是聚龙古村。 跃龙桥 聚龙桥 聚龙村坐落广州荔湾区芳村冲口街,紧邻大冲口涌,占地面积约5200平方米。清光绪五年(1879年),台山邝氏三兄弟为避家族纷争,在此购地200亩,历时10年建成20栋青砖大屋,建有七条街巷,纵横整齐美观,错落有致,每座民居院落占地约2百平方米,坐北向南。因施工时挖出红色泉水,风水师称“龙出血”,故得名“聚龙村”。现存建筑19栋,呈“井”字形布局,兼具广府传统与西洋装饰元素。它跟陈家祠还是同时期的建筑 以“水秀花香”而著称的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陈家祠等地的名号可谓声名远扬,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但隐藏于芳村冲口街陇西与招村间深巷中的聚龙古村,却很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 在聚龙村的建筑中,有着许多未解之谜,其中就包括4号楼的建造模式。这座建筑是一个带花园的高楼,在村里众多的建筑群中,4号楼被安排正中央,是前排楼房中最高的,并在正门上打造了一个特殊的窗户。传说中,人们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居中者为大”,所以在这里居住的人地位一定很高。还有一种说法是,4号楼的主人邝其照曾位居五品,还是中法战争时的大官,因此将他的住所位于中央,以显示对他的尊敬。 有人说,聚龙村是龙脉所在。当年兴建房屋时,从地底冒出红水(实则因地底是红色的沉积沙岩),人们不知凶吉,对是否继续施工犹豫不决,后来请来风水先生勘察,说这叫 “龙出血”,因为这里是 “泗水回归,龙盘之地”,可以旺丁发财,人们才转忧为喜,因而取村名为“聚龙”。这些传说,至今还在村民中津津乐道,真伪且不去考究,但邝氏家族迁居此地后,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清代光绪年间,聚龙村所在之地还是一片广袤的河滩沙地。台山的富商邝敬贺、邝敬庚、邝敬赍三兄弟决定联手,在这片区域进行创新的房地产开发,购得了200亩土地,开始了他们合族迁居的新篇章。然后,族人纷纷合资认购建房,这种“原始房地产开发模式”为广东省房地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邝家在这里聚龙又卧虎。4号楼主人邝其照编出中国首部《华英字典》、广州报刊创业先驱、清朝教育部官员、任清朝政府派驻新加坡的商务领事、驻美商务参赞助理等职;21号楼主人邝衡石成为清朝末民国初年显赫一时的“黄金巨子”,在香港创办“丽兴金铺”,在广州设立分号;1号楼主人邝觉明在广州太平南路建有10多栋商铺;12号楼主人邝伍臣创办了矿美南兄弟鞋厂,产品远销东南亚,还有天元茶楼(现广州清平饭店的前身)。 聚龙村的青砖大屋,墙脚用整块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绘有富贵吉祥图案。 漫步于历史的长廊,石板桥上,淡淡的木香随风飘荡,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呼吸声。墙壁上,藤蔓肆意生长,勾勒出岁月的轮廓。阳光斑驳,透过树梢,轻轻洒落在古朴的屋檐之上,为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带来了勃勃生机。 聚龙村21号楼主人邝衡石,清末民初是显赫一时的“黄金巨子”,他十几岁就从台山去香港,在邝氏兄弟开设的利昌隆金铺当了五六年的杂工,这时他的家人已迁居聚龙村。1914年,邝衡石回到聚龙村,兴建了21号大屋。他在村中招股,集得万余元,在香港上环文咸东街开设丽兴金铺。生意蒸蒸日上,获利甚丰,在广州也设立分号。聚龙村中8、21、22号房屋都是他的,子孙满堂,成为村中第一富户。 聚龙村4号楼主人邝其照,清同治年间邝其照被朝廷派往美国留学。1874年和1875年,他两次护送留学幼童赴美,后在幼童出洋肆业局任英文翻译,随驻美副大使陈荔秋在美国从事商贸事务活动多年。他精通英语,编写了《字典集成》于1868年出版,1875年再版增订本《字典集成》,1882年第三版时改名为《华英字典集成》。他是近代中国从事英语教育的先驱者,也最早编纂英汉词典和英语读本的中国人。是清末广东的报业巨子 踏进麻石巷就像走进建筑博物馆。七纵三横的棋盘格局里,每栋楼都是中西混血儿:趟栊门防贼通风,蚝壳墙厚如铠甲,满洲窗诗词透光,这些岭南基因遇上西洋铁艺栏杆、意大利花砖,在小姐楼彩色玻璃窗上撞出奇妙火花 。最绝的是排水管——工匠把陶管雕成翠竹节,雨水顺“竹竿”流入石槽,实用器秒变艺术品 。 聚龙村内,共计有21幢建筑,其中19幢得以完好保留。这些建筑以青砖大屋为主,每一幢都面向南方而坐,院落的规划布局保持一致,建筑风格亦显得相得益彰。村内建筑以青砖大屋为主,融合岭南特色,镬耳形封火山墙独具魅力。 这些建筑展示了镬耳形封火山墙的独特造型,更融合了青砖灰瓦与花岗岩石脚的经典元素。 聚龙村1号楼主人邝觉明,在广州经商多年,积金累玉,在太平南(今人民南路)开办中美大药房和穗香园等十几家商铺,还捐资修建位于海珠区的基督教堂和明觉学堂。其家族通过经营矿美南兄弟鞋厂,这家鞋厂的业务扩展到东南亚地区,他还在此处建造了一个名为天元茶楼(为现在的清平饭店的前身)。生意非常兴隆,为聚龙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南粤商界的重要人物。 这里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整齐排列,街巷交错纵横,走在里面仿佛穿越历史长河,忍不住感叹时间流逝。 聚龙村的楼房内部设计大同小异,大厅内有三道屏风门装饰,木雕精美绝伦,古朴风雅。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各侧排列四间房。后厅正中供奉着祖先的神楼,雕刻非常精美,上方和两旁是通透的木雕,下方是浮雕图案。二楼共有五间房,凹形三面彩色满州窗饰有装饰,中间嵌有历史名人的诗词佳句,别具风雅。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诗词佳句,透露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古村中有十几栋古屋,有些仍有居民居住,也有些已经转为文创工作室、餐饮等。 “三件头”大门(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坐北向南、木雕门窗、灰雕窗楣、麻石和青砖路面、角门和趟栊门无一不充满岭南建筑风格。房屋内部格局,三道木雕屏风,通雕花罩,分隔出门官厅、天井和正厅,第三道屏风的上方是神楼,上方饰以通透木雕,下为浮雕图案,金碧辉煌。在楼顶有约八平方米的“天棚”,用来晾晒衣物。厨房内有水井,可提供生活用水。 几分“禅”意 穿梭在古朴的巷道中感受岁月变迁,一转身遇到几棵茂盛的大榕树,强大的树根交错盘结,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聚龙村12号楼主人邝伍臣(1850年-1929年),是清末民初广州有名的富商,拥有聚龙村房屋5幢。在广州创办邝美南兄弟鞋厂和天元茶楼(清平饭店前身)。后又在新加坡开设南生杂货店,以及在旧金山开设利源押(即当铺)。聚龙村12号现在改造为---玥菜私房菜餐厅,这里古色古香是古时西关大屋样子。其招牌菜为:20年新会老陈皮茶、杨枝甘露配官燕、黑松露焗青龙等,人均200多元起。 16号楼是邝氏家族邝光藻的故居。邝光藻在聚龙村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主要在美国经营餐厅生意。现在,安南茶馆可以进去喝茶。聚龙村逐渐吸引了民宿、文化创意、非遗工艺等文旅资源。在现存的19栋传统建筑中,已有10家企业入驻,涵盖了餐饮、影视创作、文创设计等多个领域。这些新内容的注入,不仅为聚龙村带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更使其成为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岭南风情与现代文艺的交融,让聚龙村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当代非遗服饰空间”,提供非遗旗袍展示及试穿服务。走进当代非遗服饰空间,你将欣赏到香云纱、草木染、手工织布、绫罗绸缎等非遗品类的精美服装。每个空间都陈列着不同主题、适合不同场合的旗袍、礼服、中式服饰和首饰,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量身定制。部分服装提供免费试穿,店员会讲解服饰文化背景。非遗服饰空间每日10:00—18:30开放(周一闭馆) 19号是邝氏家族邝焯修的故居。 17号是邝氏家族邝光湖的故居。房子的产权人是二子邝瑞荣和孙子邝朝镇。至今,邝朝镇的妻子黄佩馨和她的子女仍居住在聚龙村17号。青砖花岗石脚墙,灰雕、石雕、砖雕,花岗石柱、石枋、木雕梁架等,都体现了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这些众多的古建筑构成了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布局,让人仿佛穿越回了清朝。 忽见一老婆婆走出巷囗,应该是邝氏的后人吧,是古村变迁见证者,使得古村更有烟火气。 榕根垂作老人须,<div> 龙津渡口日西初。</div><div> 砖墙斑驳斜阳写,</div><div> 筇杖摩挲旧事书。</div><div> 腰已偻,眼模糊。</div><div> 光阴凝固在庭除。</div><div> 忽然颤指某痕处,</div><div> 恍见儿时刻木舆。</div><div> -----《鹧鸪天·古村老妪》</div> 望着老人的背影,<div> 回想过去的故事。</div><div> 光阴如梭,</div><div> 日月如箭。</div> 当正午暑气蒸得麻石地发烫时巷尾那户人家的满洲窗突然透出红光。 凑近发现是窗棂夹层的彩色玻璃把烈日过滤成胭脂色的光瀑。抬头望去,那翠竹形状的水管更是别致,为这条古街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古朴。 村里的老宅,如今还有一部分有村民在居住,有些还是邝氏后人。其余老宅大部分都做了别的用途。比如摄影工作室等。纵是另作他用,却依旧保存得很好,这是让人感到欣慰。 聚龙古村,以其“人少景美”的特质吸引着众多游客。这里青砖石板路蜿蜒曲折,仿佛能引领你穿梭时空,感受那百年沉淀的古韵。对于那些渴望远离城市喧嚣,寻觅静谧与人文氛围的旅者来说,这里无疑是理想之选。 聚龙村7号楼现在为---龙盈私厨,其招牌菜为:顺德拆鱼羹、龙盈秘制炒饭、紫苏罗氏虾等,人均270元起。 游走于斯,静观这些百年前的建筑,整齐划一的青砖大屋,却融合了不少西方建筑元素如多层建筑、教堂式纵深屋顶等,这种别具西式风格的西关大屋格局,是中国传统建筑受历史时期影响的鲜明表达,那线条流畅、造型逼真的凤凰灰雕,凤头突于墙体外,似乎正尖声厉啸,迤逦的身姿,高昂的凤尾,欲飞冲天…… 聚龙村5号楼,现在为WENYUAN珠宝展示和咖啡厅。 聚龙村的美,在于其内敛而非张扬的特质。在聚龙村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捕捉到那份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情。聚龙村的岭南建筑风情使人置身于古朴的环境,青砖、麻石窗框和精致木雕屏风构成了独特的传统韵味。 这是另外一间装修奇特的古屋 葡萄美酒夜光杯,<div> 欲饮琵琶马上催。</div> 在古朴的建筑群里漫步,感觉脚步逐渐放慢了,时间也感觉变慢了。 享受着难得的宁静,重温着久违的淳朴,感觉心中的压抑也慢慢消散。 牌坊下的青石板横竖交错,地上还有精致的龙形石雕,不愧是聚龙村,果然处处有龙。 荔湾区婚姻登记处设在聚龙古村 聚龙古村,这个隐藏在都市繁华背后的清代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宁静的田园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聚龙古村静静地守候着,像一本尘封已久却内容丰富的老相册。每一块青砖、每一扇老窗,都在讲述着广州百年来的沧桑变迁。这里不是景点,这里是活的历史;不是博物馆,而是时光的博物馆。 聚龙村牌坊对开的亲水平台,远处是聚龙桥。 更楼前的猫咪 你们是看更吗? 聚龙村更楼-----建村初期,东、西各有一座更楼,西座刻有“永安”字样,东座刻有“长乐”字样。现仅存东座更楼,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外墙,花岗岩石门框,面阔4.29米,深3.4米,占地面积14.6平方米。更楼墙身厚实,窗户窄小,利于放哨、防卫。更楼北侧设有更夫房,占地面积约46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青砖外墙,东北外墙开有石框窗户。聚龙村更楼是聚龙村古村落建筑群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跃龙桥 毓灵古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杏花大街冲口涌段上,建于清代中叶,为三孔梁式石桥,桥长25米、宽2.04米,采用青花岗石建造,1993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名源自该地旧称钟秀乡,取“钟灵毓秀”之意,清代曾是连接省佛大道与南海平洲的交通要道,河两岸是较繁华的商业地带,文化也颇发达(棉州书院设于此),那些中举的士子衣锦还乡,乘船要通过毓灵桥下,因此毓灵桥有“龙门”之称,亦为龙舟赛事终点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p><p class="ql-block">地点:广州荔湾区</p><p class="ql-block">图文:红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