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上海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五营五十七周年

龚洪飞

<p class="ql-block">岁月无声匆匆过,时光飞逝不停留。五十七年前的九月十七日,我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五营(大庆银浪牧场)。今天,在上海虹口区月亮湾粤尚海酒店,我们欢聚一堂,纪念下乡五十七周年……!</p> <p class="ql-block">五十七年了,我们又坐在一起。桌上的菜还在冒着热气,像当年北大荒清晨的炊烟,袅袅地升腾着记忆。六个人围成一圈,笑声压过了锅碗的轻响。墙上的“厨房”二字还挂着,只是画里的卡通人物仿佛也老了,眯着眼笑看这一桌白发苍苍的故人。谁还记得当年在连队食堂抢着打饭的日子?如今这顿饭,不是为了果腹,是为了把散落半生的时光,一口一口,重新咽回去。</p> <p class="ql-block">红衣的她坐在最左边,像当年年轻时那样扎着麻花辫,只是发梢已灰白。粉条纹的、蓝上衣的、花衣裳的,都还是那副模样——不是容貌没变,是我们心里从没让她们变过。背景那面写着“厨房”的旗子,像极了当年营部门口迎风招展的布条。那时我们用铁皮桶烧水,用大锅炒菜,手冻得通红,却总说“吃得香,干得欢”。如今坐在长椅上合影,姿势依旧端正,笑容依旧灿烂,只是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半个世纪的风雪与阳光。</p> <p class="ql-block">四位是在一个连队的,茶杯里泡着茶叶水和回忆。他们不说话的时候,眼神里全是故事;一开口,便是“那年冬天我上山伐木去了”“夏天铲地谁中了暑”……墙上那块卡通图案的布帘随风轻晃,像极了当年宿舍里用化肥袋改的窗帘。可我们不在乎这些细节,我们在乎的是,彼此还活着,还能坐在一起,还能为一句“你还记得不?”笑出眼泪。</p> <p class="ql-block">她们三个人坐在桌旁,面前摆着一盘红烧肉——那是我们五营的“名菜”,当年谁立了功,指导员才舍得从食堂匀出一块。如今她们举着筷子,像举着奖状。“厨宝”两个字在背后亮着,像是某种暗号,只有我们懂:那不是厨房的宝贝,是那段岁月里,我们用锅铲和汗水熬出来的命。</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哥穿着红T恤站在一起,像当年出操时并肩的战士。他们身后是几何图案的灯和橙色吊灯,现代得有点陌生,可他们的笑容却一点没变。一个说:“我退休前最后一班岗,梦见的还是连队的哨声。”另一个接:“我女儿问我为啥总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我说,那是纪律,是青春。”他们站得笔直,仿佛只要一声哨响,还能立刻列队报到。</p> <p class="ql-block">三位老兄弟并肩站着,衬衫随意,神情轻松。他们不再提“苦”,只说“值”。一个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不是升了什么官,是当年在零下四十度跟过大马车。”另一个笑:“我媳妇是上海寄来的慰问信里认识的——写信写成了对象。”我们听着,笑着,心里却知道,这些轻描淡写的句子,背后是整整一代人的背井离乡与无怨无悔。</p> <p class="ql-block">三位老人并排站着,粉条纹衬衫、花纹上衣、灰色Polo衫,像是特意搭配过。窗外的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可我们眼里,还是那片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他们不说话,只是笑着,像当年站在田埂上等收工铃响。那一刻,我们不是城市里的退休老人,是兵团战士,是开垦者,是把青春埋进冻土里,却开出花来的人。</p> <p class="ql-block">他穿着粉条纹衬衫,正低头啜一口茶。那动作太熟悉了——当年在食堂,谁抢到最后一碗热汤,就这么偷偷抿一口,生怕被人看见。如今他慢悠悠地喝着,旁边的人聊着儿女、孙辈、养老金,可他好像还在想那年冬天,和战友们分食一个冻馒头的滋味。红灯笼在头顶摇晃,像极了当年宿舍里那盏煤油灯,照亮过多少思乡的夜晚。</p> <p class="ql-block">他坐在角落,戴着眼镜,正打着电话。听筒里传来的声音,大概是老伴问几点回家。他轻声说:“大家好不容易聚一次,再多坐会……。墙上“神”字的装饰画闪着光,英文写着“Believe in the journey”——是啊,我们信的不是神,是我们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他夹起一块红烧肉,动作很慢,像在完成某种仪式。筷子稳稳地落在盘中,仿佛稍一用力,就会惊醒沉睡的往事。他盯着那块肉,或许看见的是1968年的火车餐盒,是1972年的春节加餐,是1978年送别返城战友的饯行饭。一筷子,夹起了半辈子。</p> <p class="ql-block">她是从天津下乡的知青,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她笑着看镜头,桌上茶杯冒着热气,墙上的厨师画像仿佛也在微笑。夫妻俩不说什么,可那眼神里的默契,是五十多年风霜磨出来的。我们这一代人,没说过多少“爱”,但一顿饭,一个眼神,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她夹菜,他笑,背景是卡通人物。多像当年宣传画里的“幸福生活”——我们曾以为那是理想,如今才明白,那竟是真的。只是这幸福,来得迟,也来得重。</p> <p class="ql-block">老两口相对而坐,花衣裳,蓝Polo衫,筷子在碗间穿梭。他们不说“想当年”,可每一口饭,都嚼着过去。墙上卡通海报咧着嘴笑,像在说:你们老了,可你们赢了。赢了时间,赢了苦难,赢了回不去的故乡和走不出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她戴珍珠项链,穿红花衣,夹菜时手腕一抖,像极了当年在食堂打菜的女炊事员。他穿绿条纹衬衫,盯着菜看,仿佛在数里面有多少粒米来自上海,多少片肉来自兵团自养的猪。厨房里飘来香气,烤鸭挂在钩上,像极了当年晒在屋外的腊肉。我们吃着今天的菜,品着昨天的味。</p> <p class="ql-block">面条、炒菜、米饭,一桌丰盛。他们低头吃饭,不说话,可那安静里,全是声音——是拖拉机的轰鸣,是广播站的《东方红》,是深夜查铺的脚步声。五十七年,我们从上海到北大荒,又从北大荒回到人间烟火。这一顿饭,是终点,也是起点。</p> <p class="ql-block">三个人,一桌菜,条纹衫、浅T恤、红上衣。他们举杯,不碰,只是看着彼此。酒没喝,泪先来。不是伤感,是圆满。我们曾以为回不去,可今天,我们都回来了——回到彼此身边,回到那段永不褪色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他们举着筷子和酒杯,窗外高楼林立,绿植葱茏。可我们看见的,是麦浪翻滚,是雪原无垠,是马号里的马嘶,是打谷场上的星夜。他们谈笑,声音不大,却盖过了城市的喧嚣。因为那是历史的声音,是青春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他们继续吃着,继续说着。一盘菜空了,再上一盘。话匣子打开了,就关不上。谁刚到贵州旅游回来,谁的孙子已经上高中了,谁去了黑龙江故地重游……可说着说着,总绕回那片土地,那个营,那五十七年前的夏天。我们老了,可我们还活着,还能聚,还能笑——这,就是最好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摄影:石桂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