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绘文物,研学悟初心”——西宁市观门街小学“美育+思政”博物馆实践行

🌈

<p class="ql-block">  为深化美育熏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效,引导学生以艺术视角解码历史文脉,9月17日上午,西宁市观门街小学组织六年级学生走进西宁市博物馆,开展美育视角看历史——“画笔绘文物,研学悟初心”主题研学活动。学生在近距离触摸文物、沉浸式绘制文物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历史温度,让家国情怀在实践体验中深深扎根。</p> <p class="ql-block">  研学活动拉开帷幕后,学生们在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引导下,首先步入“河湟印迹—高原古城变迁展区”。展区内,旧时百姓生活所用的铜壶、陶碗,镌刻城市发展足迹的文献手稿、老照片,每一件承载西宁记忆的文物,都在讲解员生动的叙事中褪去岁月尘埃,变得鲜活可感。学生们专注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有的文物见证了西宁往昔商贸往来的繁盛图景,有的则凝结着老西宁人顺应自然、创造生活的智慧结晶。在聆听与感悟中,学生们不仅清晰梳理出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更对“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一认知有了具象化、深层次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随后,学生们来到了“舞韵河湟——一带一路中的西宁”专题展区,一场跨越千年的丝路文化盛宴就此展开。展柜中,一件件彩陶器皿格外引人注目: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盆,以黑红相间的漩涡纹勾勒出先民对自然的敬畏;辛店文化的彩陶罐,腹部的双钩纹与鸟纹图案,暗藏着古羌先民的生活印记与艺术审美;还有绘有弦纹、网纹的彩陶壶,胎体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历经时光打磨,依旧散发着原始艺术的质朴魅力。</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的目光被彩陶上灵动的纹样牢牢吸引,不时凑在一起小声交流对美的理解。“你看这个漩涡纹,像不像咱们湟水河涨水时的样子?先民居然能把自然景色画得这么有动感!”一名学生指着马家窑彩陶盆兴奋地说;旁边的同学则盯着彩陶罐上的鸟纹补充:“我觉得这个鸟的线条好简洁,没有画太多细节,却一眼能看出是飞鸟,这种简单的美比复杂的图案更有力量。”还有学生对比不同彩陶的色彩:“黑红配土黄色原来这么好看,既不刺眼又很沉稳,先民的配色审美也太高级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从纹样的灵感来源聊到色彩的搭配逻辑,在交流中悄然将对美的感知,与家乡的自然环境、先民的生活智慧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结合“一带一路”历史背景,生动讲述了这些彩陶如何作为丝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从河湟谷地走向更远的地域,让学生们在欣赏彩陶纹样之美、交流审美感悟的同时,深刻理解了西宁作为丝路节点城市的厚重历史底蕴,以及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当讲解告一段落,美育实践环节正式开启。学生们取出画笔,围站在心仪的文物展柜前,瞬间投入创作。有人聚焦铜壶腹部的缠枝纹,先以铅笔轻描纹路走向,逐层晕染,用素描的形式还原金属历经岁月的温润光泽;有人选择老照片里的西宁街巷,用细腻线条勾勒青砖灰瓦的轮廓;还有学生专注于陶罐的粗粝肌理,用不同的笔触叠加晕染,让画笔仿佛“触摸”到文物表面的岁月痕迹。创作间隙,学生们不时抬头对比文物细节,或轻声交流绘画技巧,原本安静的展厅里,多了画笔摩擦画纸的沙沙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在此刻交融共生。</p> <p class="ql-block">  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博物馆的所见所感延伸至课堂实践,以版画创作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她们手握刻刀,在胶板上细细雕琢:有人复刻老西宁铜水壶;有人还原马家窑彩陶的漩涡纹,用黑白对比的版画语言,凸显先民艺术的张力;还有人将老照片里的西宁街巷浓缩于版面上,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勾勒出古城的烟火气息。当油墨滚过胶板,一件件带着历史温度的版画作品逐渐成型,不仅是对研学收获的生动总结,更让“美育+思政”的育人实效,在指尖的创作中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此次西宁博物馆研学以“美育”为笔、“历史”为纸、“思政”为魂,让学生在触摸文物、创作艺术中涵养审美、厚植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知识与实践,实现“以美育人”目标。未来,观小将持续探索“美育+思政”多元路径,以特色研学连接课堂与社会,引导学生感知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兼具审美能力与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