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这是Tong's View(童视角),是一个以特有的视角观察看世界的专栏。这个开篇之作就从爱尔兰开始</h1> <h1> Spike island(斯派克岛)是位于爱尔兰科克港(Cork Harbour)的一座岛屿,占地面积约103英亩。港口所在城镇被称为Cobh(科芙),也是泰坦尼克号游轮离开大西洋的最后停泊地。</h1><h1> 斯派克岛现为爱尔兰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地位犹如中国人心目中的长城。上图为借渡轮去斯派克岛游览的情景</h1> <h1> 从登船点遥望斯派克岛全貌</h1><div> </div> <h1> 从渡船回望科克港(科芙)</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斯派克岛的历史跨越千年,角色多次剧变,从7世纪的宗教圣地到18世纪军事堡垒,再到19世纪臭名昭著的被称为“爱尔兰恶魔岛”的监狱,最终转型为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Spike Island击败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长城和肯尼亚的乞力马扎罗山等获世界旅游奖“欧洲最佳旅游景点”,次年游客量突破8.1万人次。据说最高的年游览量达50万。因此如果你去爱尔兰旅游而不去访问Spike Island就犹如到了中国而不去长城那样不可思议。同时,Spike Island也是爱尔兰少数几个的收费景点之一,每人每次票价约25欧元,儿童减半,包括往返的渡轮费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ike Island每年只在夏季的4个月内开放,其他季节由于天气状况恶劣尤其是凶猛的大西洋季风关闭</span></h1> <h1> 登船入岛后穿过上图嵌落在大草坪间的步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一排破旧的房屋。其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关于小“圣女”内莉·奥根(Nellie Organ)</h1> <h1> 这是内莉·奥根当年在岛居住时的场景复原。</h1><h1> 据说内莉·奥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后又患天花需要隔离,她的父母被迫将其送到了修道院后又转移到了这里。在修道院和斯派克岛隔离期间,小“圣女”因乖巧、对上帝的虔诚和在痛苦中依然保持喜乐与感恩的态度而备受修女们喜爱。</h1><h1> 不幸的是小“圣女”在其4岁零9个月就去世了,它的坚忍和对神的敬畏感动了罗马教会,推动了教徒初领圣体年龄的改革,从12-14岁降低至“使用理智的年龄”的大约7岁。不过其最终没有得到圣女的头衔。</h1><h1> 这也是内莉·奥根对宗教的贡献以及给斯派克岛留下的价值遗产</h1> <h1> 穿过这道门就进入了斯派克岛的建筑主体 — 监狱广场。那一排排围绕广场的建筑就是臭名昭著的监狱</h1> <h1> 环视一下广场很具规模,牢房也冷森异常</h1> <h1> 这个视频展现了广场的整体规模和面貌</h1> <h1> 可以绕场一周走到这个牌子点处,上书“走进斯派克岛的往日时光,见证就在你身旁的鲜活历史“就算到头了</h1> <h1> 如果参观了各个展馆后可以穿过来时的这个大门,正前方是自由的大海和广域的空间</h1> <h1> 让我们沿着环岛路再转那么一圈</h1> <h1> 陡峭绝壁。很难想象当年作为囚犯的爱尔兰共和军Richard Barrett是如何从这里越狱的</h1> <h1> 了解了以上背景,让我们逐一进馆首先参观军事展厅</h1> <h1><br></h1><h1> 根据Deepseek(这个工具很不靠谱,但我们现在又无从选择,故你在阅读时请谨慎斟酌),斯派克岛作为军事堡垒诞生于1799年。那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当时爱尔兰属于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为防御法、西海军入侵科克港,在岛上修建了第一座炮兵堡垒和军火库。以英国军官约翰·米切尔(John Mitchel)命名,称为米切尔堡(Fort Mitchel)。</h1><h1> 19世纪初,堡垒进一步扩建,成为对抗拿破仑舰队的关键防线,守卫着重要的天然良港科克港。图为军火库一角</h1> <h1> 战车</h1> <h1> 坦克。</h1><h1> 另还有许多士兵和官服、授勋和王室旗帜、驻扎部队番号和功勋人员名单等展示,但属于No photos allowed</h1> <h1> 士兵作战时通讯的场景复原。若你对这部分军事题材着迷,馆内提供影片资料供参考</h1> <h1> 来斯派克岛参观的最核心部分是“爱尔兰恶魔岛”,当时为全球最大的监狱(1847–1883年)</h1> <h1> 连接监狱内部各囚室的联通长廊</h1> <h1> 关重刑囚犯的单人间</h1> <h1> 初进入刑囚犯的称重秤</h1> <h1> 透过iPhone自带的软件拍照翻译,虽不够精密但意思表达的也算清楚</h1> <h1> 管理员空间</h1> <h1> 当时被囚禁场景的复原(蜡像)</h1> <h1> 刑具</h1> <h1> 合囚室空间(可关押4人)</h1> <h1> 场景复原</h1> <h1> 小视频详细描述了这个4人空间内的设施和大致规模,包括卫生间和洗漱隔断</h1> <h1> 不过现在域内囚禁室多数没有保持原样,用作了商业用途,例如作为画室、钢琴间和礼品店等</h1> <h1> 这是挂在合囚室墙壁上的囚犯一天作息表</h1> <h1> 同样透过iPhone的拍照翻译你可以了解到当时大英帝国对于囚犯其实还是挺人道的。最起码没有水牢、酷刑和残忍的虐待。看来当今的爱尔兰人把他们的宗主国(监狱建立之初爱尔兰是属于英国的一部分)形容为臭名昭著的恶棍和人间炼狱多少有点言过其实,也有点妖魔化之嫌</h1> <h1> 这是囚犯放风的小广场。放风时间每天上下午各1次,每次40分钟</h1> <h1> 屋檐上的倒钩刺。</h1><h1> 有必要讲述一下这座“爱尔兰恶魔岛”的古往今昔:</h1><h1> 1)大饥荒催生监狱形成</h1><h1> 1845年爱尔兰遭受马铃薯晚疫病造成土豆绝收,一时间饥饿蔓延犯罪率激增。为应付这种情况1847年英国政府将斯派克岛改造为流放监狱,关押盗窃食物等轻罪犯人</h1><h1> 2)人间炼狱规模</h1><h1> 巅峰时期(1850年代),岛上囚犯超2,300人,成为当时大英帝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监狱,规模远超后来的美国恶魔岛(Alcatraz)。</h1><h1> 这些囚犯在此等待被转运至澳大利亚等地服苦役。其监狱阴暗的牢房与严酷的管理使其被称为“爱尔兰的恶魔岛”。不过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这座监狱也成就了今天的澳大利亚。</h1><h1> 参观Spike Island官方给出的意义是明确的,就是书写在广场尽头墙壁上的那句:“Step back in time on Spike Island witness history come alive all around you,走进斯派克岛的往日时光,见证就在你身旁的鲜活历史“。</h1><h1> 不过多数人来到这里更多的在于体验一把实际做囚犯的感觉。然后愉快地接受入狱时的标准程序,最重要当然是入狱照,就是其正面为手持囚犯号码,侧面标有身高数据的那种,并乐呵呵地在上面签名(拍照的收费还不菲哦)。我女儿也想体验一把,被太太阻止了。毕竟以中国人的视角这多少有点不吉利呀</h1> <h1> 一般来说再坐船回到这个码头面朝圣.科尔曼大教堂游览就算结束了。不过在岛上监狱大广场中间的那家餐馆还是相当不错的,你不妨在那里歇歇脚喝杯咖啡,要个甜点或者干脆来一顿丰盛的lunch</h1> <h1> 据我测算,如果每个展馆都进并仔细听讲,最起码的也要5个小时。若赶上最早一班渡轮10点开始参观,差不多下午3点左右才可以出来,正是当地的Lunch time</h1> <h1> 不过我们要不了这么长的时间,毕竟不了解别人的历史,感受不到那股文化的震撼</h1> <h1> 于是早早地就回到了科芙,又顺道再次游览了圣.科尔曼大教堂和著名的排屋。在海边的餐馆吃了一道地道牛排大餐</h1> <h1> 大教堂内部景象</h1> <h1> 科芙的名片-排屋</h1> <h1> 停泊在科克港的英格兰豪华游轮,上面的游客很多人和我们一起登上了Spike Island。这很有点戏剧性,据说参观斯派克岛最多的游客就来自英格兰,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曾经失去的那份荣耀,爱尔兰也没有无休止的要求对方反省和道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谢谢您的欣赏和阅读</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End</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9b54a">童真,2025年9月17号于合肥天鹅湖</font></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