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 称:怡 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5655709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 片:自拍 + 网络1张 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小就熟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直到2024年夏季才得以来到它的跟前,并登楼远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鹳雀楼,位于中国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是黄河畔的“古代建筑奇迹”,因常有鹳雀栖息得名。鹳雀楼在历史上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其中一次重要的破坏是在蒙古军入侵时,被一位名叫侯小叔的船夫烧毁,以阻止敌军占领 。 1997年12月,鹳雀楼重建,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重建鹳雀楼采用浮雕、壁画和缩微景观等形式展现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以及北方建筑的古朴和黄河文化的壮丽。楼前说明牌上写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总高73米多,相当于住宅楼的24层楼,建筑面积3.3万多平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大约在公元557 - 581年间,鹳雀楼不仅是一个军事建筑,也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展现才华的舞台。许多古代诗人在此留下了诗篇,使其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唐宋时期是鹳雀楼的鼎盛阶段,它成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游玩登高、吟诗作赋的热门之地。王之涣、畅当等诗人都曾在此留下不朽诗篇,使鹳雀楼声名远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传说,王之涣早年曾担任官职,后因遭人诬陷而罢官,此后过上了游历交友、寄情山水的生活。在游历过程中,他来到蒲州(今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当时鹳雀楼已有不少文人诗作,王之涣还觉得自己有些自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某日,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眼前的壮丽景色令他震撼:夕阳缓缓沉落中条山,余晖将天空染成绚烂的色彩;黄河水浩浩荡荡向东奔涌,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这样的自然奇观激发了他的诗兴,更让他联想到"想要看到更远方的景色,就需要再登一层楼"的哲理,于是挥笔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诗短短二十字,却意境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黄河奔腾入海的宏大景象,后两句则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富有启发性。它不仅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之涣《登鹳雀楼》让鹳雀楼的声名更加远播,使鹳雀楼成为了文人墨客和游客向往的地方。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这首诗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而鹳雀楼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背景,也为这首诗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鹳雀楼的独特韵味。二者相互成就,共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鹳雀楼,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王之涣以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而名扬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99idgi" target="_blank">天下黄河第一楼一一鹳雀楼</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