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参又名黄参、血参、地精、土精、神草,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云:“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故名。”“人参”初写作“人蓡”,蓡有渐渍之义,以其得地气浸渐成,后简写为现在的人参。人参植株可高达60厘米;根茎短,主根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掌状复叶轮生茎端,一年生为1片三出复叶。二年生有1片五出复叶,以后每年递增1片。4-6年生有3-5片五出复叶;叶柄长。伞形花序顶生,花小,淡黄绿色。果扁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p><p class="ql-block">《广群芳谱》云:“人参,春生苖,多于深山背阴,椵漆(椴树)树下润湿处。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两桠五叶,未有花茎;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三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人参喜寒冷、湿润的气候,多生长在腐殖质层较深的背阴坡或阳光不强的林间密草中。椴树的叶子大,能够遮挡雨水和阳光,为人参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所以经验丰富的采参人常在椴树下发现野生人参。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名医别录》中“高丽人人参赞”即有“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椵树相寻”的说法。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亦云:“椵木叶似桐,甚大而阴多。人参生其阴”。</p><p class="ql-block">古代人参的产地众多,最早以山西上党山谷出产者为佳,具体在古潞州紫团山与太行相连的地方,称为“上党参”,也叫“紫团参”。明 · 郑真《潞州陈节判叔铭过临淮惠紫团参一本作诗贻吴教授》诗云:上党人参五叶齐,紫团山顶碧云西。南朝宋 · 刘敬叔《异苑》记载了一个挖上党参的故事:“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昔有人掘之,始下鏵(一种耕作农具),便闻土中呻吟声(参为锹所伤),寻音而取,果得人参”。唐 · 周繇《以人蔘遗段成式 》亦云:“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惭非叔子空持药,更请伯言审细看”。</p><p class="ql-block"> 除了上党以外,山东泰山及江淮一带也产山参,不过“泰山出者叶干青,根白;江淮出者,形味皆如桔梗”,泰山参为桔梗科党参属爬藤植物,江淮参为马齿苋科土人参属植物,他们虽外形相似却大有不同。《广群芳谱》说:“欲试上党参,使二人急走三五里,一含参,一空口,其含参者不喘,乃真也”,说明上党参补气益肺的神奇功效。可惜至明代,上党参因过度采挖而绝迹,后所用皆为辽参(辽东出产)或高丽参(产自朝鲜)。《历代诗话》评:“生上党山谷者最良,辽东次之,高丽、百济又次之”。</p><p class="ql-block">关于人参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汉 · 无名氏《春秋运斗枢》云:“摇光星(北斗七星的第七星)散为人参”。 清 · 赵翼《人参诗》即云:“此物瑶光星,散华凝入地”。传说人参不仅能长成人的形状,还能发出类似婴儿的啼哭声。《隋书五行志》载:“髙祖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有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所,但见人参一本,枝叶峻茂,因掘去之,其根五尺,余具体人状,呼声遂絶”。汉代无名氏《礼纬斗威仪》还说:“下有人参,上有紫气”,即有人参的地方,其上方会出现紫色的光气,为人参的生长环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唐·李翱《卓异记》载:“骆琼采药北山。月夜见紫衣童子歌曰:‘山涓涓兮树蒙䝉,明月愁兮当夜空。烟茂宻兮垂枯松’。遂于古松下得参一本,食之而寿”。人参被誉为神草,在中医典籍中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神农本草经》言其“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说它“主五劳七伤,男妇一切虚损、痰弱、虚促短气、止渴生津及胎前产后诸病,……其有手足面目似人形者,更神效,谓之孩儿参”。 唐 · 陆龟蒙《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诗云:五叶初成椵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名参鬼盖须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品第已闻升碧简,携持应合重黄金。殷勤润取相如肺,封禅书成动帝心” ,明确指出人参贵比黄金的经济价值和补肺益气的强大功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