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 吴叔平</p> <p class="ql-block"> 老挝近年成为行摄与休闲的热点。2013年,欧洲贸易与旅游委员会鉴于老挝丰厚的历史和建筑遗产,将老挝定为“年度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其让镜头着迷之处不亚于相邻的柬埔寨,泰国、缅甸。而以笔者当年自助式(非跟团)深度行摄感受,相比同为佛国之乡的三邻国,老挝更是僧侣的美丽家园。</p> <p class="ql-block"> 01 贫困并美丽安详着的路见</p><p class="ql-block"> 老挝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让老挝货币急剧贬值,外商投资和出口减少,边境摩擦、政治腐败、走私贩毒问题不断凸显。政府虽采取挽救措施,但收效不大,引发民众不满。1999年底至2000年,万象数次出现抗议示威;2000年还发生炸弹爆炸及爆炸未遂案。</p><p class="ql-block"> 但笔者当年由云南西双版纳驱车入老挝磨丁口岸后,沿南北主干道13号公路途经琅勃拉邦—万荣—万象等城市与乡村,镜头里却满是贫困并美丽安详着的所见。</p> <p class="ql-block">•贫而美丽安详着的乡村。于琅勃拉邦行摄3日之后,沿13号公路进入万荣。万荣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户外活动而闻名,有“小桂林”之称。</p> <p class="ql-block"> 笔者镜头的关注点更多的是万荣的乡村。万荣乡村给人的第一眼印象:质朴、传统近乎原始——住房是极简的木屋或以树叶或茅草盖顶的竹茅房,低地民族住吊脚楼中。由村姑屋外对挂镜梳妆、年轻母亲坐小竹凳依屋门奶孩可知,除桌凳外,屋中几无家具。</p> <p class="ql-block"> 但笔者镜头所见,大多是张张安详带笑+饱经风霜如这片生养之地颜色的脸,以及背着书包,挎着木枪,追逐着归家的放学娃……</p> <p class="ql-block"> 让笔者镜头动容的,是母亲背后小女孩那双望向无尽远方的乌亮乌亮的大眼。</p> <p class="ql-block"> 次日,在通向13号公路的乡镇小路上,镜头记录了一群欢笑着骑自行车上学去的初中摸样的女生…她们(还有他们),应该是这片乡村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简朴并美丽安详着的城市。除了殖民地时期的法式多层建筑,老挝的主要城市少见现代意义的高楼大厦,即便首都万象亦如此。建筑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宗教建筑上,富丽精致的佛寺和佛塔遍布全国……但那些简朴的民宅、商店、办公楼及其街区,大都整洁顺眼,路人的衣着与神色都透露出平和与安详。</p> <p class="ql-block"> 在万象扫街时,街边一处缝纫铺忽让笔者止步,院中晾衣竹竿上,10来条色彩鲜艳的新制筒裙旁,有一张比4开纸略大且由简易衣架夹挂、提示老挝国家性质的马克思像(此乃本次老挝行摄仅见)。</p> <p class="ql-block">•悠闲于贫而美丽安详中的外来客。老挝的贫(因此也物价低)而美丽安详,对外来游客或许是一种吸引,故而在城市扫街时,镜头所见之人往往是外来客多于本地人。</p> <p class="ql-block"> 尤其在琅勃拉邦,街头、商店、酒吧乃至江边,镜头望去,几乎随处可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外来客,且以西方游客为主。在笔者所行之东南亚诸国中,感觉老挝是西方游客多于中国游客的唯一国度。</p> <p class="ql-block"> 02 无处不在的佛信</p><p class="ql-block"> 老挝是一个几乎全民信仰佛教的国家,佛教在老挝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笔者的行摄感受,“化缘——布施——慈济”,可视为“佛信”行为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化缘—布施”活动在老挝有悠久历史。琅勃拉邦等地,该传统已延续了数百年。每日清晨5:30至6:30左右(随季节略有调整),僧人会身披橙色袈裟,赤足结队到街道或村庄里化斋 。</p> <p class="ql-block"> 布施者会跪坐或蹲坐在路边,将糯米饭、水果、饼干、糖果等食物准备好,当僧人走近时,他们会右手拿起食物,轻轻放入僧人的钵盂中,然后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僧人接过布施,会微微颔首示意,部分僧人还会停下脚步,祷诵经文,为布施者祈福。</p> <p class="ql-block">•“慈悲传递”。“化缘—布施”过程中,僧人会把多余的食物施舍给附近的穷人,尤其贫困孩子,体现了佛教“慈悲传递”的理念。这或许是笔者在这个贫穷国家行摄多日未见乞讨者的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 而让笔者体会“因果和合”佛文化对老挝国民日常行为的影响,是来自于行摄途中的就餐。最初三日的行摄,早中晚三餐均在酒店与途中的中餐馆解决。第四日的午餐,于琅勃拉邦街边一素普的三开间老挝当地人餐馆,以相当于中餐馆的价位点了两款农家菜+法棍主食,端上桌的餐具与菜食素洁悦目,口味更是雅致爽心……离店时回眸店堂壁上的佛龛,感觉相比之前选食的中餐馆,少了生意经,多了几抹淡淡的禅意……之后的行摄用餐,便基本选择对眼的老挝当地餐馆。</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笔者在万象西孟寺所遇两位西方学者对东方佛理辩说之生动场景,加深了笔者对佛信老挝之印象。当日,两位一老一中的西方学者在西孟寺一处建筑前侃侃而论,老者欲以旁征博引说服中年学者,而中年学者却是含笑不为所动……</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两位学者的神态与貌相太过吸引镜头(尤其那位中年学者,酷似达芬奇画笔下的耶稣,使这场西方学者的东方寺院之辩略带某种神秘感),以至于未能上前聊知一二,留了遗憾。</p> <p class="ql-block"> 03 佛国使者的美丽家园</p><p class="ql-block"> 老挝的男性一生都要进寺庙当一段时间僧人,通常为两年,期满后会统一发放证书,日后便成为工作、参军或上大学的资格条件之一。老挝的佛教僧侣接受最高教首的领导,全国目前约有2万僧人 。</p> <p class="ql-block"> 传统观念认为,是否曾出家为僧成为判断人品的标准。故许多老挝儿童在7岁便剃度成为沙弥并在佛寺学习,成年后需继续在佛寺修行一段时间。寺院也成为老挝人进行教育、医疗、体育和娱乐的重要场所。许多儿童在佛寺中完成幼年教育,大的佛寺会开设教授佛学的巴利语学校。</p> <p class="ql-block"> 佛寺中还会教授雕刻、木工、陶瓷等技术;佛寺中存有传统草药药材和药方,由僧侣在佛寺中为民众治病;寺院成为当地居民的议事所、社交场和歇息地,也用于体育和娱乐活动。老挝的语言、艺术、历法和习俗等各方面都受到上座部佛教文化的深重影响。</p> <p class="ql-block"> 回望行摄记录,笔者感觉似已基本记录了青年僧侣们一天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晨起化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化缘归的谢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洗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休憩-交流-交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技工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恩三餐</p> <p class="ql-block"> 而那些老师级别的法僧则展示了另一种行为境界,如笔者行摄途中所记的两幕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一是一位上年纪的老僧人午饭后耐心地喂食安生于寺庙的猫们;其二是遇见于万象西孟寺的刚近中年的游方僧人,其气质让笔者的镜头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04 美丽背后的“外望”</p><p class="ql-block"> 笔者在琅勃拉邦—万荣—万象的城乡寺庙行摄中,分别记录过年轻僧侣的“外望”场景——且不是笔者镜头的刻意寻觅,而是那些“外望”自然存在并展示于笔者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那些“外望”,让笔者很自然念及那幅万荣乡村女孩的“外望”图,尽管场景不同。</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那幅记录于琅勃拉邦寺院的“外望”——那位手抓铁丝窗栅的年轻僧人满脸神思,虽然被一挂美女镜档了一望眼,但另一望眼似要穿透笔者的镜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5年初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