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 的 父 亲 二 三 事 </p><p class="ql-block"> __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p><p class="ql-block"> 《 庄子·知北游 》有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我敬爱的父亲辞世,迄今已二十四载。值此父亲诞辰百年之际,追思愈切,诸多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护庙巡像:心怀信仰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的1993年、1994年,水洛人民为缅怀“将军爷”刘沪——这位北宋时修筑水洛城、守护一方百姓的英雄,冒着风险首次抬出其画像,在庄浪县城巡游供人祭拜。彼时仍有左倾思想残留,有人无理阻挠、向组织者施压,父亲却与民众一道,怀着对将军爷的敬仰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在那个年代,这份勇气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1994年春,父亲告诉我,曾有领导到刘将军庙视察,明确说“历史文化应保护,与封建迷信两码事”,还肯定了大家保护庙宇的行为。虽未明说是否允许巡游,但父亲从领导的眼神里,读懂了“将军爷与民众公开见面的日子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事实印证了父亲的判断。1995年,将军爷座像自文革后首次巡游,水洛城万人空巷,礼炮震天,焚香叩拜的人络绎不绝,高潮持续三小时以上。那几天,父亲兴奋得顾不上吃饭,连熬几个通宵。</p><p class="ql-block"> 这背后,是水洛人对英雄的执念。据我县文化名人柳城嵘《忆往事》记载,1992年因党校修建需拆迁旧“忠勇庙”,民众自发筹建新庙:1993年正月成立小组,西关七社男女老少齐上阵,没钱没料就凑,没日没夜地干,不到一年便在城郊建成砖木结构的新庙,后更名为“刘沪将军纪念馆”。县委领导参观后肯定了这项工作,还拨款购置树苗美化庙院。</p><p class="ql-block"> 父亲全程参与建庙,既出工又捐钱</p><p class="ql-block"> 那时他腿部患病,走路都蹒跚,却仍咬牙坚持——将军爷是他心中的神,再痛也能忍。他曾跟我说,有年冬天从宁夏拉黄豆大米,遇大雪在阳把式坡险些车毁人亡,他默默祈祷将军爷保佑,最终人车平安,连司机都对将军爷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父亲1982年6月在瞻仰毛主席纪念堂后在纪念堂门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二、秤量人心:生意中的本分</p><p class="ql-block"> 家中现存两杆秤:一杆三十市斤,一杆百斤,乃父亲早年定制的谋生工具。后来他从事黄豆大米生意,即使电子秤逐渐普及,仍坚持使用旧秤——一因不谙电子设备,二因熟惯杆秤。这两杆秤,伴他直至生命终程。</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父亲自宁夏中宁、中卫运回货物,黄豆批予豆腐坊,大米于逢集时零售。我与妻助他以架子车拉米至市集,无论寒暑,他一斤一两亲自称给顾客。身后虽有饭馆,他却从不舍外食,待我下班送饭。见他于烈日寒风中躬身称米,我心中常感酸楚。</p><p class="ql-block"> 父亲卖米,素有一习惯:足秤之后,必再添撮米予顾客。乡人遂传:“ 水洛街李家老汉,秤准还饶一撮。” 以故逢集时,他的摊前总是围满众人。父亲常言: “ 即便是一斤米、一袋豆,也须恪守良心。宁可己亏,不亏他人。”</p><p class="ql-block"> 然善良有时亦遭欺蒙。曾有一次,父亲向人收黄豆欠款,对方欺其不识字、无字据,矢口抵赖。父亲账目素清,却百喙莫辩。自此,凡赊欠必立字为凭。面对损失,父亲仅淡然道:“ 就当行善了,不必计较。” 后闻该人境况潦倒,恰似“天道好还”。</p><p class="ql-block"> 卖米年间,父亲亦曾遇取米不付、以假钞搪塞之事,但他从不追究。我心疼他太过厚道,他却摇头道:“ 恶人自有恶报,我等只须守好本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9年春季我全家和父亲在一起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三、待人处世:平凡中的大义</p><p class="ql-block"> 据三叔家信记载,父亲早在1938年即外出谋生补贴家用:曾于宁夏固原帮人看磨,经年方归;亦曾自天水挑火柴至水洛贩卖,复担山货赴固原换盐。后来虽购毛驴,仍不忍骑乘,每每徒步相随。其自力更生、吃苦耐劳之品格,不仅为二叔、三叔树立榜样,亦成为我毕生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敬老孝亲方面,父亲尤为我的楷模。祖父生于光绪三十三年,性格耿直,言辞率真,常因生意与父亲争执,甚至挪本钱、发脾气,然父亲从未还口,仅偶向祖母轻声抱怨。对待三祖父,父亲始终敬如长辈——即便曾因分家存隙,但在三祖父落难之时,父亲仍代为看管财物,远赴新疆探望,并为其体面料理后事,赢得乡邻敬重。</p><p class="ql-block"> 邻里有难,父亲总是率先伸出援手。五十年代,邻居陈荣华夫妇相继辞世,儿女赴天水谋生,陈奶奶独居离世时,家徒四壁,衣物被窃。父亲当时在郭家湾放牧,闻讯即刻赶回,与邻里出资出力妥善安葬。他常言:“ 敬老爱幼、扶助邻里,是做人的本分。”</p><p class="ql-block"> 父亲因未读书,深谙无文之苦,故全力支持三叔求学——即便在自然灾害年间,仍供三叔至兰州读书。其间他与祖父、祖母编竹席、做豆腐维持生计,竹子需亲赴关山砍伐,豆腐全凭手推石磨,如此十年,直至文革初始方休。家中至今留存劈竹铁刃、磨豆腐小石磨,每见之,父亲与命运抗争的模样便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前后,父亲任西关七社社长,分田到户时力求公平,好地让予他人,自家留取远地山地;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时期,他既配合上级,又尽力维护社员。村民纠纷,常寻他调解,只因众人信他——办事公道,不谄媚权贵,亦不轻视贫弱。</p><p class="ql-block"> 有一事我终身铭记:常为父亲拉货的一位宁夏回民司机不幸车祸身亡,父亲放下自家生意,赶往协助治丧,致耽误豆腐坊黄豆供应。归来后,他只向豆腐坊老板致歉,未尝提及自身损失。后我随父至中卫,司机老父亲、一个可亲可敬的回族老人紧握我手道:“ 你父亲,是世上难得的好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4年2月我父亲和我及我大儿子、女儿游览西安时在西安钟楼上的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旧物遗泽:岁月中的温存</p><p class="ql-block"> 家中储物间内,仍存几件父亲旧物,每件都藏着他的故事。摩挲它们,凝视它们,仿佛可见他当年劳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那两杆秤,木制秤杆已泛温润暗红,其上铜星刻度虽被岁月磨淡,仍清晰可辨——三十市斤者轻巧,用于零售;百斤者粗重,用于批发。铸铁秤砣沉实在手,似犹存父亲当年提秤校准的力度。每次擦拭,总忆起他在市集中躬身称米的样子,以及他添米时脸上淳厚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墙角的劈竹铁刃,刃口已钝,边缘仍见当年劈削痕迹。木柄被父亲的手磨得光润发亮,依稀可感其掌温。幼时我常蹲看父亲破竹:他左手紧握竹条,右手执刃,“唰唰”数声,粗竹即成细若发丝的篾片,终编为密席实斗。当时只道父亲双手有魔法,后来方知是千锤百炼的功夫。</p><p class="ql-block"> 最显眼者,当属存放在我家翻修宅院台子上的那台石磨。青石凿就的磨盘上还留着深浅不一的磨齿,像当年父亲脸上的皱纹,刻着几十年前的日子。下方一扇虽有破损缺角,仍稳固如初。当年父亲与祖父母每次凌晨推磨,“ 咯吱 ”声里,面粉香气飘洒一院。我常吵嚷帮忙,父亲便抱我至磨杆旁,容我搭手。至今那声响,犹在耳畔。</p><p class="ql-block"> 这些旧物虽朴无华,却带着父亲的体温。它们不似照片易褪,不如记忆易模糊,只安静地守在原地,提醒着我:父亲从未远去,他的勤勉、善良与坚韧,皆深藏于岁月的痕迹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7年7月我父亲和我三叔父、我堂姐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五、永怀思慕:精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2001年腊月初九,大雪纷飞,父亲依依舍世。庄浪县文化教育家李应中老先生特赠挽联:“ 空手兴家,节衣缩食儿孙念;全心为公,捐资助物乡里尊 ”。并于周年祭时撰写德行赞词,誉父亲 “ 茹苦含辛、仗义执言、急公好义 ”,嘱我修家谱时必为收录。</p><p class="ql-block"> 后又特撰褒扬之文,嘱我珍藏。文中言:“ 虽无文化,景仰英雄;勤朴毕生,德垂乡里。” 十六字正是父亲一生写照。</p><p class="ql-block"> 父亲只是一普通农民,然其以一生行止告诉我们:人生价值,不在地位高低,而在是否活得真诚、勇敢、有担当。</p><p class="ql-block"> 今父亲离世二十四年,然其容貌声音,仍常浮现脑海;他的笑容依旧入梦,他的教诲长存心间。虽未读书,他却以一生教我:做人要本分、善良、有担当;做事要坚持尽责、恪守良心。他所遗留的,非仅那两杆秤、几件旧工具,更是值得我毕生传承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思父之时,他在梦里;念父之时,他在心中。值此父亲诞辰百年之际,我携全家膝跪在父亲的坟前,虔诚地燃起三支佛香。香烟袅袅升腾,如我绵延不绝的思念,丝丝缕缕,缠绕心间。父亲啊,您虽已远去,但音容笑貌宛如昨日,深深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如今阴阳两隔,我们只能借这香的烟火,遥寄无尽的哀思与眷恋。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不再有尘世的劳苦与烦忧。 愿善良不被遗忘,温情永驻人间。</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寄托哀思——倘有来生,仍愿为子。</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修改</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父亲在1999年参加官方举办的有关活动时的参会照</p> <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李宇天</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酷狗音乐《思想起》</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李宇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