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光岳楼是聊城水上古城的核心景观,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质楼阁之一。其建筑融合了宋元风格与明清技艺,采用榫卯结构,由32根金柱支撑,四层主楼高达24米,通高33米(含墩台)。楼体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设计,兼具防御与观景功能,被誉为“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 </p><p class="ql-block">光岳楼是宋元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构件多保留初建原貌,柱列分布与宋“营造法式”相似,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p> <p class="ql-block">石碑静立在树影之间,金色的字迹在斑驳的光线下若隐若现,仿佛低声诉说着六百多年前的往事。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这座楼阁在东昌府的中心拔地而起,不单是守望城池的瞭望台,更成了时光的坐标。砖石沉默,文字却有温度,一笔一划都刻着“光岳楼”三个字的分量——那是历史的锚点,也是文化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那块写着“光岳楼”的牌匾高悬于飞檐之下,蓝瓦红柱间,字迹庄重而沉静。天空阴沉,云层低垂,却压不住这座楼的气度。它不张扬,却自有一股沉稳的威严,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静静俯视着脚下流转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嵌在砖墙中的石碑,字迹已略显风化,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字仍清晰可辨。国务院的落款像一枚印章,盖在这座楼的命运之上。砖缝间爬着岁月的痕迹,而光岳楼就在这层层叠叠的时光里,站成了一座城的记忆中心。</p> <p class="ql-block">楼</p> <p class="ql-block">站在楼顶,整座水上古城在眼前铺展开来。东、西、南、北四条古街如血脉般延伸,青瓦连绵,屋脊起伏,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水墨长卷。水道穿城而过,波光与屋影交错,真应了那句“水中有城,城中有湖”。这一刻,才明白为何古人登楼,总要提笔题诗——眼前之景,本就是一首未落笔的诗。</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俯瞰,灰瓦连片如浪,古街蜿蜒如河。远处高楼林立,现代的天际线与古老的屋脊遥遥相望。没有谁压倒谁,反而在光影交错中,达成一种奇妙的和解——旧的不退场,新的也不喧宾夺主,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光</p> <p class="ql-block">一搂的博物馆展厅</p> <p class="ql-block">如今,“乾隆行宫”的展区内,电子屏映出那位帝王的身影。他六次登楼,留下诗篇,也留下对这座楼的敬意。屏幕前的游客驻足凝望,古今在此刻悄然交汇——他看楼,我看他,历史就这样一层层叠了上去。</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瓦当、滴水、木雕静静躺在展柜中。那些曾高悬屋檐的构件,如今成了时间的标本。指尖隔着玻璃轻触,仿佛能摸到风雨洗刷过的痕迹,听见雷雨夜瓦片轻颤的声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