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寺,曾用名玉皇宫、梵王宫、宝山净寺,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是一座由道观转变成的佛寺。<br>宝山寺为传统伽蓝纵轴式布局,以中轴线贯穿院落组合,唐式的塔院外置于园林之中。整座寺院坐北朝南,以廊庑连接各建筑院落,形成对称递进的礼制格局。中轴线上坐落着主要殿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等等。 宝山寺不仅有着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同时其建筑形式、瓦作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寺庙曾名“梵王宫”,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首咏宁波天童寺的诗:“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宝山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开始并非庙宇,相传为唐姓人家的宅院。唐氏后裔施为佛观,中厅供奉佛像,真武阁供奉道教之神,真武阁西庑供奉先人唐月轩的遗像<div>宝山寺原名梵王宫,2005年5月移地重建,历经5年完工。2011年1月11日宝山寺开山500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正式对外开放</div> 宝山寺由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弟子俞宗翘先生设计规划,采用传统的伽蓝纵轴式布局,选料非洲红花梨木。主要大殿皆位于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法堂,东西两侧列有附属殿堂,有钟楼、鼓楼、观音殿、药师殿、祖堂、伽蓝殿。建筑间以回廊环抱,形成“伽蓝七堂制”的整体布局。空间上以坐落于高耸台基之上的大雄殿为中心,与其他建筑高低错落,营造出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中国古建筑以南面为尊、中轴线为主的特点,在宝山寺建筑群的设计规划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宝山寺主体建筑群和寺院园林为晚唐宫殿式建筑风格,明清文保建筑群中前殿按清代结构、后殿按明代结构修葺<div>入口处的山门采用歇山式屋顶,悬有宝山寺现任方丈世良法师题写的寺名匾额</div> 金塔55.3米高,以应县木塔为原型参考,采用唐代常见的四方塔形制设计,坐落于衹园南端,与大雄宝殿呈东南 45度角方向 寺院倚树傍水,风景优美。寺院建筑群采用传统伽蓝纵轴式布局,按照建筑古籍《营造法式》以纯手工木结构榫卯搭建,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古朴厚重,处处体现出佛教博大精深、微妙玄通的思想 宝山寺原名梵王宫,始建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500多年。此后岁月更替,寺院迭经兴废。 结构严谨,古朴厚重,处处体现出佛教博大精深、微妙玄通的思想 宝山寺建筑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规模居沪上佛教寺院之首。其原址保留了大雄宝殿(原真武阁改建)和天王殿(原祖堂塔院改建)两幢文物古建筑,另以唐代营造技艺展开全木结构建造,布局、形制、风格、做法均以唐宋法式为圭臬,以回望千年的榫卯技艺完美呈现晚唐宫殿式建筑古朴、壮丽的神韵 大雄宝殿完全仿照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修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前屋檐挑出长达4米。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迦叶、阿难二位尊者侍立两侧,左右两边分别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五尊圣像均为铜铸贴金 木结构建筑以其独特取材、巧妙结构和风格别具的造型艺术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新建筑群与遗存改造后的古建筑交融并蓄,唐宋和明清样式两种建筑风格并存于一寺,在国内非常罕见。凡入寺参访者无不赞叹宝山寺建筑之古朴壮美、造像之庄严华美、园林之自然和美,感慨这一片净土佛国 七层纯木结构、仿唐风格、楼阁式高层建筑,由非洲红花梨木打造而成,塔高55.3米 纯朴的建筑语言再现了中国九、十世纪蔚为壮观的唐宋风致,使得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与匠心匠意得以充分展示 宝山寺建筑获全国设计华彩金奖,荣获上海市建筑工程“白玉兰奖”和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2017年起对天王殿(原祖堂塔院)和大雄宝殿(原真武阁)两处进行了保护修缮 宝山寺唐式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雄殿气势雄浑,凝重沉稳,斗拱撑起挑出的屋檐,犹如大鹏展翅。大雄殿完全仿照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修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前屋檐挑出长达4米。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迦叶、阿难二位尊者侍立两侧,左右两边分别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五尊圣像均为铜铸贴金,庄严无比,凸显这唐韵宝刹、宝山福地的宏大气魄。 观音殿 藏经楼 祇园位于寺院东侧,园林名称取自“祇树给孤独园”的佛典。园内随处可见树木与花草相掩映、溪石与流水相伴随的别致景色,多棵银杏、松柏等名贵树木映衬着纯花梨木构建的塔、阁、楼、台、水榭、牌楼,体现着唐式园林的精美绝伦和建设者的佛心禅意 金塔位于祇园内,亦是由非洲红花梨木打造而成。塔高55.3米,是中国第一座新建的七层纯木结构、仿唐风格、楼阁式高层建筑 紫气晓回沧海归,此去银涛皆入海 金塔 非洲红花梨木 老僧同话旧,莲社几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