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 烛照荧煌的园丁生涯

曹正刚

<p class="ql-block">  金秋送爽,又是一年教师节过去了,看着窗外渐黄的树叶,心底的思念,便在这一刻悄然苏醒,如藤蔓般无声攀爬。那些深藏在职校实训室里的旧时光,仿佛尘封的画卷,一帧一帧,在回忆中缓缓展开。</p><p class="ql-block"> 每到这个节日,我心中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骄傲。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那一天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清早,学生们在校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手中紧握亲手制作的贺卡,一见到老师走来,便欢快地递上。那一张张真诚而炽热的笑脸,明亮、温暖,至今仍在我心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党和国家设立教师节,不仅是为了提升教师的地位,更是希望全社会都能尊重教师、重视教育,让那些日复一日默默耕耘的心血,被看见、被铭记。</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虽已退休,却依然时常想起学校的点点滴滴。指尖仿佛还留存着实训室里电路板的温热,耳边依稀回荡着学生们围绕身边追问:“老师,这个故障该怎么查?”那些声音、那些光影,从未随时光走远,始终温柔地留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教师节,是我国自1985年设立以来的第41个了,今年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对我来说,这不止是个节日,更像是跟“老师”这个身份,好好见了一面。</p><p class="ql-block">  当年因为工作需要站上讲台,我就跟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绑在了一块儿。在职业技术学校里,我平常不怎么在三尺讲台上干巴巴地讲课,更多时候是在实训室里,手把手教学生接线、查故障,教案本上也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我心里清楚,职校的学生将来大多要去工厂车间、维修一线干活,他们学的每个知识点、练的每项技能,说不定就是以后吃饭的本事。</p><p class="ql-block"> 记得讲电路基础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分清串联和并联电路到底不一样在哪儿,我没光盯着课本上的公式念。我在教案里想了个“生活比方”:串联电路就像串起来的水管上安了几个水龙头,一个关着,整根水管都没水;并联电路呢,就跟家里的插座似的,每个电器各用各的,互不耽误。</p> <p class="ql-block">  上课的时候,我拿着自己搭的简易电路模型,让学生轮流动手按开关,对比两种电路里灯泡亮暗的差异。当学生眼里的迷茫慢慢变成“哦,原来是这样”的明白劲儿,我才琢磨过来,好的教学不是把知识从课本搬到学生脑子里,而是帮他们把搞不懂的地方弄清楚。</p><p class="ql-block"> 要是说教案是知识的“架子”,那写的那些文章就是填在里面的“肉”。教了这么多年书,我特别在意把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写成文字记下来。</p><p class="ql-block">  直到一次课后,一个学生挠着头问我:“老师,我明明照着图纸接的电路,一通电就跳闸,这是咋回事啊?”这个问题让我醒过神来,课本上的理论和实际动手干,中间还差着一截呢。</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把教学里遇到的典型故障案例整理出来,从“短路让断路器跳闸”到“接触不好导致设备发热”,每篇文章都按着“出了啥故障—可能是啥原因—咋排查—咋解决—得注意啥安全”的路子写。</p> <p class="ql-block">  电子课上,曾有学生蹙眉质疑二极管单向导电理论过于抽象。我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微笑着问:“你们见过溪流中的水闸吗?”同学们一愣,我接着讲道:“水闸升起,水流畅通无阻;闸门落下,水流大幅减弱。二极管就像是电子世界的水闸。”</p><p class="ql-block"> 我进一步解释,PN结如同闸门的结构,正向偏压时闸门开启,电子如水流般顺畅通过;反向偏压时闸门近乎闭合,只有极微弱的“漏流”,就像闸门缝隙间渗出的少许水滴。</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最深奥的科学原理,往往蕴藏于最平凡的生活现象。我用溪流水闸作比喻,不仅在知识层面搭建起理论与实际的桥梁,更在认知层面点亮了学生探索科技世界的灯。</p><p class="ql-block"> 在我教授电工安全知识时,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安全”二字的重要性?教电工技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上电气安全课时,学生们最爱问“单手碰火线到底安不安全”。</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他们直观理解其中的原理,我没有光靠讲解,而是设计了一次“安全实操演示”。我提前准备了干燥的绝缘木凳、检查完好的火线、专业的试电笔,还请两位学生担任“安全员”。</p><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木凳上,单手轻轻触到火线时,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接着,我让一名学生用试电笔轻触我的手背——试电笔的氖管瞬间亮起,教室里传来一阵低低的惊呼。</p><p class="ql-block"> “大家看,试电笔亮了,说明我的身体和火线电压相同,但我并没有不适感,因为我没有与大地形成回路。”</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我指着窗外电线上的小鸟问道:“它们只碰一根电线,为什么不会被电到?”学生们很快明白了电流需要回路的道理——小鸟只接触火线,并未形成完整电路。</p> <p class="ql-block">  演示结束后,我抛出问题:“那为什么现实中不建议非专业人士单手碰火线?”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家里的木凳可能会受潮!”“地板上可能有水!”我点点头,这正是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理论上,人站在完全绝缘的凳子上单手碰火线似乎是安全的,但现实环境远非理想实验室。那张“绝缘”木凳可能因空气湿度而导电;脚下的地板看似干燥,实则可能含有看不见的水分;甚至空气中漂浮的水汽都可能成为电流的路径。更不用说人们穿着不同的鞋子,鞋底的绝缘性能也千差万别。</p><p class="ql-block"> 原来,当老师的初心,从未因退休而褪色。它化作一束淡淡的光——如同园丁手中的灯,留在学生的成长路上,融进职业教育的沃土中,也闪烁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每一步征程中。</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