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9月初,阅读了作家黄德海的新作《繁花深处无行迹》。阅罢,感受是:望洋兴叹于作者的海量阅读,望尘莫及于作者的含英咀华阅读。收益是:此书给了我一段“三手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籍封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扉页后面的插图(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插图(一)反面的插图(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权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b><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18px;"> 我的三手生活——读《繁花深处无行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说过有一种“二手生活”,意为在一些好的文字中汲取养分,滋养自己的生活。阅读作家黄德海新作《繁花深处无行迹》,我似乎有了一段“三手生活”,因为从他的“二手生活”——阅读及与朋辈交流切磋——的文字中,得以受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多次在思南读书会见到坐在嘉宾席上的黄德海老师,给我较深的印象是略显拙于言辞,以致未能将其满腹经纶和盘托出。</p><p class="ql-block">《繁花深处无行迹》让我看到了黄老师腹中满满的墨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说是书海无涯,但黄老师博古通今的阅读及融会贯通的境界,于我而言,足以望洋而兴叹。且让我在《繁花深处无行迹》中慢慢随逐作者的阅读行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吉本自传》写到学习数学失败后,断然放弃,转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通过“勤奋、愉快”地学习,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作者读了吉本的故事,感悟道:对任何学习来说,兴趣都是最好的途径,它能抵消阅读的辛苦,扩大心灵的容量,从而让学习者获得独一无二的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乔布斯,作者读懂他给出的关于专注的一个简要版本:“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同样重要”,由此领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读《普鲁斯特的个人书房》,觉得普鲁斯特仿佛深通中国古代所谓的“为已之学”,他的才华始终对准自己,从不旁逸。他博览丛书,用才智写出《追寻逝去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爆破边界:杜尚访谈录》之前,作者最钦佩的人生态度,差不多是塞尚的“劳作,劳作,只有劳作”。这次读杜尚,意识到杜尚几近无为的慵懒,也非常令人心折。他欣赏杜尚那种洒脱——从世界穿行而过,人间箭矢般的雨滴却一丝也没有淋到他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得·德鲁克在自传《旁观者》里写到,一个女孩能够弹奏自己听到的音乐(用心领悟的),才是成功的弹奏。诗人多多不断改诗的某个时刻,所听到的“咔嗒”声,灵感乍现。作者由此两个故事引出的一段话,我很欣赏:几乎可以断定,不是世俗的夸耀和奖赏,而是这有约不来却常常不期而至的“咔嗒”声,才能把人的勤苦化甘霖,真真实实地洗掉了属人的尘劳。不过这声音远不是一劳永逸的奖赏,它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更是一条新路的踏实起点,激励人不断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读了《爱因斯坦谈人生》,对爱因斯坦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体察当事者所处的具体情境,不悬空立论,是爱因斯坦让人感到亲切的地方,也是他思维的卓绝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从《南怀瑾故园书》读懂“八十年来唯一事,但从人世识真空”,领略南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化传承与经世济民的志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蒙田别传——“怎么活”的二十种回答》,作者写蒙田引用泰伦提乌斯的话说:“我全身是裂缝,四周都漏水。”意识到蒙田的矛盾重重和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自身局限甚至缺陷的准确认知。作者的认识深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哲学家、思想家蒙田深谙此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范福潮的《参读之法》《父子大学》 ,作者感慨有些人“早经了人生的艰难,对事对人都有自己基于世俗的独立主张,却世故里藏着宽厚,对异于自己的部分保持着谨慎的开放态度。这态度掀开了逼仄人世的一角,从密密的书页间透出了清澈的光。对我来说,这是两本小书传递的最为宽阔的人世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老师的含英咀华阅读,让我望尘莫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到今生读已迟》一篇,作者对自己从幼时起阅读历程的描述,真切,生动、风趣。小时侯看连环画的懵懂,“少年心事当拏云”的豪情,“大书贪求症”的狂热,痴迷于阅读的迷茫,略微窥见“宫室之美,百官之富”时的快活自省,直至试着寻找阅读中的“为己”之道。一个书痴鲜活地站在你面前。此刻,他似乎在诵读着苏格拉底的阅读传言:“是古老的贤人们通过把他们自身写进书中而留下的财富,我与我的朋友们一起展开它并穿行其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读武侠小说,充其量是为了获得一种阅读快感。作者通读金庸小说,比较出了《笑做江湖》是金庸小说里成长故事的顶峰,令狐冲“剑宗式”的成长故事给了他启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到钱锺书作品,作者将钱的小说顶峰《围城》,从狭窄的文学术语评定中释放出来,认为小说的诸多意象和人物,已毫无疑问地进入汉语,尤其是书面汉语。他读出了钱锺书观察力之深,表现力之强,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p><p class="ql-block">钱锺书的《管锥篇》,全书约130万字,引述4000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提出诸多新见。这样的皇皇巨著,才疏学浅的我定然是敬而远之。作者应该是读透参尽《管锥篇》,他在书中写道:“有时自以深思有得的某些结论,翻看《管锥编》的时候,发现钱锺书早已在某个角落里,透彻地说过了。”认为此巨著几乎实现了本雅明的理想,“写一部通篇都是引语、精心组合无须附带本文的著作”,是钱钟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p><p class="ql-block">说到读钱锺书作品的经验,作者坦诚告知:我是常在感到文字板滞的时候,即抽出钱锺书的书来读,玩味其中流动的机趣,字缝里淌过的浅笑,再动笔时,便仿佛偷得一点灵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编撰过《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一书,他对金克木先生的生平、读书生涯自然了解一二。作者对于金克木的“读书、学问于身有亲”理念深有感悟。学问需通过自身实践实现“于身有亲”,即通过不断克服文字、逻辑等障碍,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作者比喻金克木找图书馆就像找老朋友,又从这些老朋友那里养成了一种特殊的学习方法——“我看书如同见活人,读书如听师友谈话”。 这是对书籍情有独钟的人之肺腑之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共有六辑,前面四辑作者写有关成长的故事:他人成长的观察,自己读书受益的记录。后两辑多关作者朋辈的故事,有印象,有对话,有切磋。朋辈交流切磋,碰撞出智慧火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完美——像一位法国结晶体专家说的:“完美不能给我带来任何东西。我对晶体形成的认知,全赖不完美之处提供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犯错—— “相对于上帝来说,莎士比亚至少有一千条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作品——每篇小说都有小说写作者的血液涌流,好的小说取自小说家的肋骨。(作家李浩所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阅读——如果你每天醒来只面对一个作者的十行诗,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甚至没有心神再去翻开别的任何一本书。如此几年,朝夕相处,这个作者哪怕是三千年前的古人,也会变成亲人。(古典学研究学者吴雅凌所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执着——罗丹说过一句话,雕塑时不要让泥土闲着,泥土若有知觉,要让它们感觉疲累不堪(Fatigez la terre)。( 古典学研究学者吴雅凌所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成长——保持成长,就是“良功”。停止成长,就是“住功”。走入繁花深处,可能需要那么一点成长的自觉。(本书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记下书中作者提及的一些书籍(以上文中提到的书籍除外),虽然这些书于我而言,阅读起来并不轻松,但至少可以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癸巳存稿》(俞正燮),《明史》(张廷玉等撰),《五灯会元》(普济),《钝吟杂录》(冯班),《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艺术哲学》(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判断力批判》(康德),《蔷薇园》(波斯诗人萨迪),《薄伽梵歌》(毗耶娑),《花间集》(赵崇祚编纂),《谈艺录》《再答叔子》《老至》(钱锺书),《替人读书》《读书纪闻》(吕大年),《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黄德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在本书《备忘抄》中写自己“抄得多,正是因为变(应该是指自身变化吧)得少。”而我,记下这些书籍,正是因为阅读量太少,尚需努力。</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9月12日</p><p class="ql-block"> 美篇制作于2025年9月17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思维导图做的读书笔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于8月12日开始,期间(15号),思南读书会的一次文学周活动,分享作家黄德海的长篇小说《繁花深处无行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均由思南读书会读者杜老师所拍。特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笑风生的黄德海老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赵松和本书作者精彩对谈,分享阅读与成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持人为胡曦露女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一并感谢所有垂注拙作的新老朋友们,恕我不一一致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