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成语典故一曝十寒

孝感天地

<p class="ql-block">读红书忆征程,寄深情祝昌盛——读书笔记分享会【红色经典·家国情怀】征文活动公告</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4if3lm?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58498826"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744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  成语典故:一曝十寒。【释义】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植物难以生长。后指做事没恒心。【出处】《孟子·告子》。战国时代,群雄割据,游说之风十分盛行,造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好的口才,尤其善以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刺劝执政者。孟子更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有一次,他对齐王的昏庸和轻信谗言很是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同“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也。”意思是说: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照了一天后,又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它十天,它哪里还能活得成呢!他进一步说:“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促的,承蒙大王信任,听了我的劝谏后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旦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他们的话,这就与一曝十寒一个样了。”</p> <p class="ql-block">  确认了这个成语之后,让我更加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成功。本来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通过艰苦的奋斗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把事情做好做成功。这是从诸多方面来说的。如果从读书求学问来说的话,也是这个道理。</p> <p class="ql-block">  就拿我们的《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来说吧,群里面什么人都有,都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文化程度的善人。初建群的时候,群里有很多学生家长读书,录视频发布到美篇平台。随着时间推移,群里读书的人慢慢减少,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体现在读书的时候,停停读读,读读停停。有的学生家长,读了一段时间,就不见踪影了,再也没来读书;可过了一段时间,又能看到他们重新来读书,可再读一阵,最后又找各种借口,说自己工作多、比较忙,学校布置的作业又多,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等等。这是我口中“不参与读书的借口”,但实际上也不算借口,大家是真的这么忙,正因为这样那样的事太多,就忽略了读书这件事,心里慢慢放松,开始把读书渐渐淡忘了。后来,他们是真的不再读书、不再分享读书视频了,“持之以恒”对这些读书人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到最后,真正能坚持读书、天天读书的,只有十二个左右的人。那些没能坚持读书的学生家长,和成语典故“一曝十寒”的意思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  我总希望他们能改过来,坚持把书读下去,因为我最清楚,读书能改变命运。不读书也能让命运变好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确实有人福报很大,但这样的人数量不多;而且福报大的人,往往也是通过读书,才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凭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再加上认真观察身边这些读书人,我发现:只要他们能坚持读书、不停歇、不放弃,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好的人生前程,根本不需要靠算命来确认。事实本来就是这样,只要你愿意读书,总有一天能成功。一定要坚持,坚持就肯定能成功。那些原来已经开始读书、录过读书视频的学生家长,要是能读到这篇文章,现在从头开始读书还来得及。什么时候懂了“坚持读书”的道理,什么时候开始坚持,都有好处。所以,我们学习成语,不光是要懂成语里的故事,关键是要把故事里的道理用到自己身上,从故事中吸取智慧,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圣贤教育培养高才读书会群》建群至今五年了,我一直陪伴着学生家长读书。群里读书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有“持之以恒”读书精神的;一种是抱着“一曝十寒”学习态度的。这两种人有着明显区别。前者,读书使得他们一天比一天聪明,一天比一天懂事,懂得孝顺父母,懂得尊敬老师。如果是学生,能够担任班干部,担任学校广播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考上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相貌端正,与人沟通讲话很有礼貌,惹人喜爱。如果是作为家长的成年人,坚持读书,首先会改变面相,变得相貌端庄,极具人格魅力,气质出众。家里各方面工作比较顺利,孩子也比较听话,因为父母读书,是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原来身体有毛病的也会自然而然消失,变成健康人。</p> <p class="ql-block">  后者,因为对自己放松惯了,对读书没有太大兴趣,可读可不读,态度比较随便,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心中追求所谓的自由,没有读书的目标,也没有明确的读书方向和理想。在外面玩得开心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把读书的事情忘记了。只求眼前的快乐,以为眼前的快乐能够代替整个人生的快乐,目光短浅,只看见眼前,搞不清楚为什么读书,也不明白读书是为了谁。糊里糊涂地读书,心情愉快的时候,就把书本拿出来阅读并录一个视频分享,完全看心情行事。遇到心情不好,根本不把读书当做人生的重要大事,殊不知,心境越是不好,越要读书,才能解决心中的烦恼和痛苦。越是讨厌书本,书中的智慧也不会主动传入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只有爱读书,书中智慧才会青睐我们,不爱读书的人,肯定比不上爱读书的人更有智慧,这是实话实说,并非得罪人的话。如果你想跟读书人一样有智慧,读书就行了,彻底告别“一曝十寒”。</p> <p class="ql-block">  这个成语,对人生有警示作用,提醒和鼓励每个人保持热情。可想而知,“一曝”代表温暖,万事万物有了温度、有了温暖就会生长,当事物没有了温度、温暖,就意味着寒冻,寒冰时间长了难以生存。比如说,农作物在寒冬季节里也会被冻死,香蕉会被冻坏,各种农作物都会被冻死,动物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农村见过鱼塘的人都知道,冬天来的时候,鱼塘里面的鱼将会被冻死。读书求学问也是这样,“一天热度十天寒冰”的学习态度,根本学不了新的内容,而且会把原来学习过的内容也随之忘记。如此情况,正好与成语“一曝十寒”意思,所比喻的“做事缺乏恒心、努力短暂而懈怠长久”的心境状态完全相符,实在令人担忧。殊不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国家栋梁之才,确实离不开持之以恒读书的日积月累。</p> <p class="ql-block">  家庭和个人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实现持续不断地读书,关键还在于个人的坚强毅力和意志:首先必须要让自己的内心有足够坚定的信心,不要被自己的惰性或外界因素干扰并轻易地动摇理想信念;其次,要明确自己读书的远大理想与宏伟目标,当自己找到了清晰正确的方向时,才能更有足够动力克服中断读书的不良念头。在读书求学问这件事上,要保持长久的热情与行动力量,避免因其他人、其他事而陷入“一曝十寒”的循环。就像毛泽东主席学习《论持久战》,克服各种来自外界的困难,领导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并确保胜利 。</p> <p class="ql-block">  读书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读书明理,指的是自己读书懂得道理,明白做人与做事的准则。自己学多少就懂多少,这些个人智慧无人能抢,当它们融入灵魂、渗透骨髓,即便年老离世,财富带不走、亲人留不下,唯独书中智慧能随灵魂长存。明白了这个道理,便要好好读书,切忌“一曝十寒”。将智慧转化为立足的底气,便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智慧滋养外在,使其愈发从容漂亮,便是“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智慧化为的气质,更会让个人魅力无穷。要知道,你读过的书、学到的东西,永远属于自己,任何人无法偷走或剥夺,这份智慧生生世世不会消失,还能让灵魂更干净,而干净的灵魂又能孕育更高的智慧——这才是读书真正的好处。书不能不读,一定要读,非读不可。你读什么书,就懂什么道理;读懂书中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自然就会做人、会做事了。这篇文章,借成语“一曝十寒”讲读书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作者:黄勇哲</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9月17日(星期三)</p> <p class="ql-block">作品创作地点:中国广州市</p> <p class="ql-block">全文共计:3112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