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3日 晴 渥太华21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地时间早上7点,多伦多机场的出口处,人流如织。在异国他乡的喧嚣中,一眼便望见高丽莉霞——爱人的大学同窗,从C门为我们接机。她眉眼弯弯的笑意瞬间消融了我们长途飞行的疲惫。</p><p class="ql-block"> 驶向她家别墅的途中,枫树夹道相迎,恰似这个国家早已备好的热情礼赞。在她位于万锦市的雅致宅院里,我们伴着栅栏外松鼠跳跃的身影,品尝地道枫糖浆煎饼,开启了北美大陆的初体验。 </p><p class="ql-block"> 诺基山从北向南,将加拿大分成东西两大板块,我们决定先玩加东海洋三省。巧的是另一同学在加拿大开办旅游公司,于是我们成他的VIP游客。 </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高莉霞夫妇亲自驾车将我们送至旅行团集合点。7:30大班旅游标志的豪华大巴静候路旁,驾驶座上那位总是含笑的东北籍司机,热情的接过行李箱,用熟悉的乡音招呼我们。</p><p class="ql-block"> 当大巴驶出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广袤的安大略平原在眼前徐徐展开。车轮以120公里时速飞驰在跨国高速路上,窗外是永无止境的绿色长廊。成片的玉米地与大豆田交错延展,仿佛给大地铺上金绿相间的绒毯。 </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心醉的是沿途渐变的枫林——初秋的调色盘刚刚打翻,青黄、橙红、绛紫在枝头缠绵交织,每一片叶子都似跳动的火焰,正在酝酿一场席卷天地的色彩暴动。 加拿大的联邦首都,渥太华位于安大略省东南部,渥太华河南岸。经过五小时穿越四百余公里的旅程,渥太华以出乎意料的谦和姿态迎接我们。</p><p class="ql-block"> 进入渥太华市区,首都城市不大,比国内二线城市还小,没有高大建筑,车流量也少。作为加拿大第四大城市,市区人口934,243人。全市有一半的人是为联邦政府工作的,总理、参众两院和加拿大的主要政府机构都在这里办公。 这座位列全球宜居城市榜首的首都,没有摩天楼群的压迫感,反而像座宁静的大学城。政府办公楼群散落在渥太华河畔,哥特式尖顶与现代玻璃幕墙在秋阳下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选在加拿大文明博物馆,花费27加元开启时空之旅。高达十五米的图腾柱群令人屏息——这些镌刻着神话故事的雪松木柱,诉说着原住民万年的生存智慧。IMAX巨幕上重现的冰原迁徙史,与展厅内因纽特人的海象牙雕刻形成时空对话。</p><p class="ql-block"> 最妙的是博物馆设计的观景平台:透过弧形玻璃幕墙,国会山建筑群与里多运河尽收眼底,历史与现实在此完美交融。</p><p class="ql-block"> 渥太华有128外国领事馆,车正从美国领馆经过,使馆居然这么大,只是这建筑怎么看怎么有点滑稽,现代的窗户,不伦不类的旧顶,不知是什么风格,后来才发现这是背面,正面依旧毫无特色,只是看起来正常了不少,依旧乏善可陈。 </p><p class="ql-block"> 车行市中心,来到加拿大首都政治中心——国会山庄。三栋哥特复兴式建筑构成石砌的交响诗,尤其是中央和平塔高耸入云,其雕花拱门与飞扶壁的精巧程度,确实当得起“石头谱写的圣诗”之美誉。 </p><p class="ql-block"> 通会大厦的主干道口,令人莞尔的是,庄严肃穆的政治中心竟藏着诸多温情细节:百年焰火池中水与火奇迹共舞,象征民族融合的深意。 </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绿色草坪观察往来人群,各种肤色的官员、头裹纱巾的穆斯林妇女、坐着电动轮椅的女鞋、牵手同性的情侣……不同肤色人横穿步道,路边几处成群的人,拿着牌子,呼喊出什么口号。所有人都在枫叶旗下自在行走。 在这里见到各种肤色、各个民族、各种信仰、各种语言的人,虽然这些人都各不相同,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世界变的更加和平与和谐的向往都是一样的。瞬间忽然领悟水火相容池的深层隐喻:真正的文明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所有不同都能焕发独特光彩。 </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洗手间,在国会大厦背后,看到里多运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她的特别之处在于水道系统利用几条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河段,202公里的水道.一连接美丽的安大略城市。 </p><p class="ql-block"> 回程路上,夕阳给枫林镀上金边。车上不同语言的乘客讲着听不懂的语言。此刻窗外掠过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在这片枫叶燃烧的土地上,不同文明如同变幻的秋色,在碰撞中调和出更绚烂的色彩。 </p>